第6章 墨守成规_帝秦:大一统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6章 墨守成规(2 / 2)

以至于营建郑国渠之时,郑国还是将作少府中的右中候仅次于少府大臣,郑国渠一建成,秦王就免了郑国的职位,一直到郑丰出来做事,大王才给了一个都水丞的官职。

正是亲眼看到郑国曾经的遭遇,才让郑丰对扶苏的话如此重视。

“公子之言,丰愧不敢当,丰唯有向公子尽全力以报公子信任!”

两人之举,章邯自然是尽收眼底,心中却是对扶苏起了疑心。

‘早就听闻公子扶苏因为芈启叛秦降楚,失去大王的信任,如今看来这传言始终是传言。

大王将公子立为监军,恐怕对其的重视远在其他公子之上,芈启之事也没有对他有丝毫影响,公子现在独木难支,我何不趁早……’

就在章邯心中一番思索得过且失,三人却是走到了曾经南阳郡尉的府邸,然而府中却有数人早早等着他们。

三人刚刚走进主殿当中,殿中便有一名褐衣老者赶忙走上前,空手一揖拜道。

“工令丞,你总算来了,营建军械粮库的民夫人手不够,这是万万耽误不得,否则我等都会被王翦将军治罪。”

只见章邯回礼拜道。

“相里先生勿要客气,人手不够只管找我说就是,何必在这等候。

若是王翦老将军知晓,一定会怪罪我等。”

闻言,褐衣老者更是一脸急色,道。

“可伐楚之事耽误不得,事关我等墨者的信仰,章邯你还是赶紧给我凑齐人手。”

章邯一脸苦笑,扶苏从两人的对话当中察觉到眼前褐衣老者身份上的不同。

“先生,这位老大人是?”

闻言,郑丰在一旁接道。

“公子,此乃秦墨巨子相里重,我秦国对六国征战,秦墨有大功。”

听到秦墨这个词,扶苏甚为陌生,当前便将郑丰拉到一边,仔细一问,便得知。

墨子在世时,便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这三个不同的分工,那时候的墨者,虽然彼此之间有分歧,但还能力往一处使。

可第1代巨子墨翟死后,墨家自身的矛盾便显现出来,特别是墨家最后一位公认的巨子孟胜带着百八十名墨者在阳城守城战死,墨家主体深受打击,后来更是因为理念之争,分出三派。

在扶苏面前的就是相里氏之墨居于西方,在秦国一带活动,为秦墨;相夫氏之墨居于东方,在齐国一带活动,为齐墨;邓陵氏之墨居于南方,在楚国一带活动,为楚墨。

这三支墨者在各自分别之后,似乎就入乡随俗了。

齐墨喜谈辩、说书,该派则以学术辩论为主,他们游历各国,聚集稷下,沉迷于与名家争论名实,理论一堆,也著书立说,但实事倒是较少,慢慢地脱离群众基础,变得形而上学起来,空谈阔论,喜欢和齐国的大臣富商相结交,以显示他们特殊的地位,他们继承的是墨家逻辑思维那一套,却是和齐王臭味相投。

秦墨则是将墨家所擅长的技术领域发挥到极致,少虚言而多实干,加上其所持的理念和秦国统一大计相同,他们进入秦国后,立刻就被历代秦王所重用,为秦国崛起做出了不少贡献。秦墨巨子腹暾(tūn)还是秦惠文王上宾,所以墨家这一派与农家、兵家一样,是被秦法家允许存在少数学派,没有遭到残酷打压。

后世所称道的秦国标准化生产,还有统一中国之后诸多大工程也离不开秦墨的身影,如今将作少府当中充斥着大量的墨家子弟。

而楚墨,既没有学术化,也没有像藤蔓一样附身于强大国家政体,而是继续行走在民间。他们坚持“裘褐为衣,跂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效仿古代圣王大禹的苦行僧做派,楚墨一派继承了墨子的‘非攻’思想,同时也践行着墨子的‘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反抗**思想。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认为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不利于百姓,所以他们始终致力于反侵略战争,保护平民不受战苦。

秦人的大一统事业自然成了楚墨严重的**,而楚墨又和楚国游侠文化相结合,慢慢的行刺杀之事就成了楚墨的首选。

三支墨家流派分别将原有墨家所擅长的逻辑思维,百工技术,反抗**,通通发扬光大。

只是这三家分别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惯行着兼爱非攻的思想。

然而秦墨的思维无疑是走到了时代的前列,他们的选择是将天下定于一。

唯有大一统才能让七国百姓化成一个整体,免受列国之间的战争。

秦墨的出现的确出乎扶苏的预料,也让他慢慢了解到大一统的路上,秦人并不是孤独的。

而郑丰下一句更令他惊讶。

“公子,丰也是墨者,师从巨子相里重,公子有何疑难,尽管找我便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