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毕竟是遇春的妻弟------”李善长给个台阶,直接说太子的话太明显了。
朱元璋道:“遇春是遇春,蓝玉是蓝玉,咱又没赐他丹书铁券。也好,天德不罚,那咱来罚吧。”
李善长道:“可他,不光是遇春的妻弟啊,他还是太子妃的嫡亲舅舅哪。遇春夫妇死得早,太子妃长辈当中啊,就这么一个亲人了。”
“遇春的情分皇上可以不顾,那太子的情分皇上总得顾及几分吧?!”
朱元璋沉默片刻道:“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岂能因为他是皇亲就能逃避律法。”
李善长叹气道:“皇上,大明朝中像天德一辈的将领,死的死,老的老,将来太子继位总不能没有一个可用的将帅吧?”
“蓝玉虽然跋扈,对太子却是忠心耿耿,而且太子也能降得住他。”
朱元璋道:“既然如此,这件事咱就交给太子了。”
李善长立刻称赞道:“皇上英明。”
朱元璋又道:“天德的密奏里还有一件事,让咱颇为头疼啊。”
“哦?敢问皇上是什么事?”李善长问道。
朱元璋便将李弥章和扩廓帖木儿的关系讲述了一遍,以及蓝玉的所作所为会不会给双方关系造成误会。
李善长闻言沉思片刻后道:“皇上,臣倒是有个办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道:“有什么办法你尽管说,咱恕你无罪。”
李善长道:“皇上可以亲自给他赐婚,并且就在大明把亲事给办了。这样一来扩廓的女儿即便嫁过去,地位也只能是一个妾室。”
“从其给自己起了一个汉人的名字来看,说明对方心里对大明并不反感,甚至有亲近之意。”
朱元璋点头道:“这倒是一个办法,既能拉近大明和李弥章的关系,又能疏离李弥章和扩廓的关系。”
“只是和亲这事------咱这心里别扭,不得劲。”
“要不你换一个办法。”
李善长看出来皇上不情愿,于是道:“皇上,不是和亲,是迎娶,是赐婚!”
“皇上若是舍不得,可以在大臣中选一个良家,也不必扮什么公主,直接赐婚便是。”
“对方年纪还小,留在身边几年悉心教导,关系自然也会亲近许多。”
朱元璋点点头:“这倒是个办法,但谁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去漠北受苦呢?”
“不如,咱娶了他母亲,直接当他爹。然后再以藩王的待遇给其赐婚,这样岂不是更好!”
李善长一时语噎,担忧道:“皇上,这样会不会惹怒对方。”
朱元璋道:“咱又没说要强娶。”
“只要他母亲同意,做儿子哪有阻拦的道理。”
李善长也见过陈兰华几次,从外表面上看确实是一个知书达理,气质非凡的美丽女子。
皇上能动心他丝毫不意外,毕竟连陈友谅的老婆都没有放过,生个儿子也不知道是不是皇家血脉。
对方年纪不大,长得又漂亮,更有一个出息的儿子,皇上要是真的娶了对方,对大明王朝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当下建议道:“这个办法倒是绝妙,从外王变成了藩王。”
“只是---皇上,即便陈氏愿意,您也不能直接迎娶对方。而是要当着李弥章的面,让其亲耳听到陈氏愿意嫁给皇上才行。”
朱元璋道:“你说的不错,但如果陈氏不愿意呢?”
李善长道:“如果对方不愿意,皇上要么赐婚,要么除掉对方。”
朱元璋道:“除掉是不能除掉的。大明朝能不失信,更不能杀一个为母出使大明,孝顺的儿子。”
“如果陈氏不愿意,那就只有赐婚了。”
“扩廓帖木儿是大明的敌人,李弥章和他的关系绝对不能亲密无间,为国家计两者绝不能走在一条道上。”
“若李弥章真是一个孝子,那么他自然愿意为此付出更多。”
李善长道:“皇上英明。”
-------
待到李善长离去,得到消息的太子便来拜见朱元璋,并直言徐达重新领兵,中书省的事务便不能再兼着。
中书省左丞位置空缺,提议让御史中丞刘基补进来。
朱元璋考虑到战争期间需要淮西武将集团的支持,没有立刻答应,而是问起了淮西勋贵往魏国公府送礼的事情。
他对于淮西勋贵的贪污腐败极为重视,一些不确定的消息已经传到了老朱的耳中,其中就有勋贵侵占良田,拉帮结派的嫌疑。
面对淮西勋贵送上门的礼品,徐妙云聪明的将送礼变成了自己的新婚贺礼,并以出嫁分家的方法,巧妙地化解了魏国公府的危机。
朱元璋得知后大为赞赏,对于勋贵不法的事情,还是要继续追查下去。即便现在不法办,也要将事情查清楚。
他两手准备,一手晋升胡惟庸为中书左丞来拉拢淮西的文臣,一手利用刘基敲打淮西的武将。
------
一大早海别就给李弥章送来早饭,帮着收拾床被,大有一副女主人的姿态觉悟。
李弥章边吃边看,免不了又是一顿调戏,惹得海别是又羞又恼。很久没有如此耍闹的他,调戏了一下小姑娘,心身倍感舒爽。
张玉自觉地候在帐外,一十八骑守护在大帐四周两米开外。
扩廓帖木儿向徐达提议用三千明奴换取符离公主,约定三天后交换战俘。
耿炳文之前交换俘虏时吃过一次亏,徐达将计就计决定偷袭扩廓。
因为李弥章的缘故,扩廓没有了后顾之忧,彻底放开手脚。
双方骑兵对冲,火炮齐出,打了一天才匆匆结束战事。
这一战双方战成平手。
扩廓心里明白他们早已退无可退,再往北退就要丢掉肥沃的草原,陷入漠北的厮杀乱战之中,只有和明军打下去才有休养生息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麾下将士们战斗的勇气不能丢,相比明军稳定的后方,他们处于天然的劣势。
在草原上部落厮杀是常态,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养活大量人口。
兵源不能迅速增多的情况下,部队再产生怯战心理,那将是毁灭性的。
作为旁观者的李弥章估算了一下双方的战力,发现蒙古轻骑兵一点都不虚身披铁甲的明骑。.
特别是在游射方面,往往可以压制明骑,冲杀时双方战力近乎相当,由此可见鼎盛时期的蒙古骑兵有多强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