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北风卷着细雪,给偌大的什锦花园披上了一层素裹银装。
什锦花园张灯结彩。大红的灯笼映着未化的残雪,空气里浮动着炮竹硝烟与炖肉蒸糕的暖香。暖阁里炭火烧得正旺,张佩如穿着簇新的绛紫色团花袄,正含笑看着吴灼将一枚嵌着红玛瑙的银簪别在她发髻上。
“我们灼灼的手真巧。”张佩如抚了抚鬓角,眼角的细纹里漾着难得的暖意。
吴灼抿唇一笑,正要说话,眼角余光瞥见暖阁门口一个小小的身影,正端着茶盘,垂首侍立。
不过几个月的光景,吴树竟似拔高了一截,原本单薄得像纸片的身子骨,如今竟隐隐有了些挺拔的轮廓。只是吴树端着茶盘的小手,布满了新旧交迭的伤痕。
虎口处是明显的撕裂伤后留下的暗红痂痕,指关节上是未褪尽的青紫,手背上甚至还有一道新鲜的、刚结痂的划痕,蜿蜒至袖口深处。
她的心猛地一揪。“小树,”吴灼放下梳子,走到门口,声音放得极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手怎么了?”
她深吸一口气,走到吴树面前蹲下身,轻轻接过他手中的茶盘放到一边。然后吩咐丫鬟取来白玉化瘀膏,小心地为他涂抹。“疼吗?”她的声音放得极轻。
吴树猛地摇头,又飞快地点点头,随即又用力摇头。他抬起眼,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有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不疼。大哥……大哥他教我本事。”
“大哥?”吴灼眸光微动,随即抬眼,望向暖阁另一端。吴道时正坐在窗边的太师椅上,手里端着一杯热茶,目光落在窗外庭院里挂着的红灯笼上,侧脸线条冷硬如常。对上吴灼那双因心疼而灼灼燃烧的琥珀色眸子,他放下茶杯,杯底与紫檀木桌面碰撞,发出清脆却冰冷的声响。“怎么?我吴家的人,不该学点安身立命的本事?”
“他才多大?”吴灼的语气中也没有质问的意思,无非是埋怨他教的太过了。
“那是他自己的选择。”吴道时打断她,“我给了他机会滚回母亲身边享福,是他自己选了这条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住,日后如何担得起‘吴’这个姓?如何护得住他想护的人?”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吴灼脸上,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审视:“灼灼,你把他当弟弟带回来的时候,就该想到有这一天。吴家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
吴灼站起身,牵起吴树的手,走到吴道时面前。
她抬起吴树布满伤痕的手,唇角弯起一丝浅淡却了然的弧度:“哥,小树叫你大哥了。”
吴道时深邃的眼眸凝视着他们。
吴灼轻轻放下吴树的手,指尖在那道新鲜的痂痕旁极轻地拂过:“这北平城看着太平,实则暗流汹涌。我们这样的人家,看似风光,脚下却是薄冰。哥,”她抬眼,目光与吴道时相接,“你教他安身立命的本事,磨他筋骨,砺他心志,是正理。这世道,柔弱良善活不长。他能叫你一声‘大哥’,是他的造化,也是他的命数。”她顿了顿,声音更柔了几分:“只是,小树还小,筋骨未成。这打磨的火候,还须你多费心掌着,别真折了才好。”
这话里无半分质疑他用心之意,只有信任与托付。
暖阁内炭火噼啪,暖意融融。
张佩如闻言,眼底掠过一丝欣慰,轻轻颔首。
吴道时原以为会面对一场带着娇嗔的责难,却未想到是如此通透的理解与全然的信任。那冰冷的心湖深处,仿佛被投入一颗温润的卵石,漾开极细微的涟漪。他面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声音却缓了:“我自有分寸。”他的目光转向一旁因这对话而愈发紧张局促的吴树,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硬:“明日卯时初刻,书房。迟到一刻,便不用来了。”
吴树猛地一凛,立刻挺直脊背,大声应道:“是!大哥!”
吴树迎上吴灼的眼眸,吴灼笑着轻轻抚了抚他的发顶。
她深知,这孩子手上的每一道伤痕,都是哥哥以冷硬如铁的方式,为他铸就的、在这乱世中活下去的盾。
那并非温柔的呵护,而是以血与痛为代价,熔铸的、千钧之重的无声铠甲。
她懂,所以她只会更小心地替他护着心底这点微末的暖意,让他能背负着这份沉重的馈赠,走得更远,更稳。
窗外寒风依旧,暖阁内药香淡淡。有些守护,无需宣之于口,却早已在血脉与默契间,静默流淌。
之后,吴镇岳与夫人张佩如坐在主位。吴镇岳身着团花缎面马褂,精神矍铄,看着一双儿女,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张佩如穿着深紫色绣如意纹旗袍,仪态端庄,正轻声吩咐丫鬟布菜。
吴道时穿着一身深灰色暗纹缎面长衫,坐在父亲下首,面色比平日更显沉郁冷硬。
吴灼穿着新制的浅碧色宋锦旗袍,安静地坐在母亲下首。吴树一身干净的新棉袍,头发也梳理得整整齐齐,坐在吴灼的身旁。
酒过三巡,吴道时放下银箸,执起温酒的小壶,亲自为父亲斟了半杯黄酒,吴镇岳其实并不是很清楚上次吴灼遇险的事情,开口问道:“听慎之说,你和那位林小姐在街上遇了点小意外?林小姐护着你,还受了些惊扰?”
张佩如闻言,放下筷子,关切地看向女儿:“哦?还有这事?令仪没伤着吧?”
吴灼忙轻声回道:“劳父亲母亲挂心,女儿无事。只是婉清为了护我,手臂被撞了一下,擦破些皮,并无大碍。”
吴振岳颔首:“林家那丫头倒是义气。改日让账房备份厚礼,你亲自送去,替我跟你母亲好好谢谢人家。”
“是。”吴灼低声应了。
吴道时执壶为自己也斟了少许酒,闲话家常般,将话题引向另一个方向:“说起来,如今这些年轻人玩的花样,我是越发跟不上了。听说前些时日,宋家那小子胆大包天,开了飞机带你上天转了一圈?从天上俯瞰这四九城,是个什么光景?想必…很是新奇吧?”
他问得随意,仿佛只是好奇飞行体验本身。
吴镇岳捋须笑了笑,插话道:“云笙那孩子,性子是跳脱了些,不过年轻人有这份胆气和兴致,也是难得。当年我们在保定的时候,别说飞机,看到辆汽车都稀罕得紧。”
张佩如则轻轻摇头:“终究是太冒险了些。万丈高空,听着就叫人悬心。灼灼,下次可不能再由着性子胡闹了。”
吴灼心中微紧,斟酌着词句,“父亲说的是,确是很新奇的体验。飞得很稳,从上面看下去,北平城变得很小,街道屋舍都像棋盘格子一样,平日里熟悉的景致换了个角度,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吴道时静静听着,脸上没什么表情,指尖无意识地在桌沿轻轻敲了一下,语气依旧平稳,甚至带上了一点似是而非的感慨:“是啊,站得高,看得远,心境自是不同。宋世伯倒是舍得,肯让他这么折腾。如今他回了杭州笕桥,那是空军精锐所在,训练更严,机会也更多,想必更是如鱼得水,前途无量了。”
吴镇岳点头附和:“年轻人志在四方,理当如此。华卓是个好苗子,在笕桥好好磨砺,将来必有一番作为。”
张佩如则轻轻叹了口气,看向吴灼,语气温柔却意有所指:“男孩子自然是要闯荡的。只是这山高水远的,日后见面怕是难了。”
吴灼她垂下眼帘,默默夹了一口菜。
吴道时举杯向父母敬酒:“今日是儿子与令仪的生辰,愿父亲母亲身体安康。”
张佩如和吴镇岳将刚才一幕看在眼里,交换了一个眼神。
“慎之,令仪,生辰吉乐!”她和吴镇岳端起酒杯异口同声,又补充道:“慎之别忘了和令仪交换礼物哦啊!”
吴道时放下酒杯,目光转向正小口吃点心的吴树,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小树。”
吴树闻声立刻抬起头,坐直了身体,紧张地看着兄长,嘴里还含着一小块没咽下的糕点。
吴道时的目光扫过他,随即转向主位的吴镇岳,语气平淡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去,给爹敬杯茶。”
“爹”这个字从他口中吐出,清晰无比,重重地落在寂静的暖阁里。
一瞬间,空气仿佛凝固了。
吴树整个人都僵住了,眼睛瞪得极大,难以置信地看着吴道时,又怯怯地望向主位上不怒自威的吴镇岳。他的脸颊瞬间涨得通红,呼吸都屏住了,小手无意识地攥紧了衣角,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那声称呼对他而言,重若千钧,充满了渴望与恐惧。
吴镇岳显然也愣了一下,捻着胡须的手停顿在半空。他看向吴树,目光中带着审视,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这个孩子是女儿带回来的,他默许其存在,给予衣食,但从未想过要正名。长子此刻的举动,突如其来,却又仿佛……顺理成章。他看着那孩子紧张得快要哭出来的模样,心底某处微微松动。
就在这短暂的静默中,吴镇岳的目光掠过吴树那双因紧张而颤抖、布满伤痕的小手,再看向他那双充满敬畏与渴望的眼睛,心头猛地一震。眼前这瘦小却倔强的身影,竟与他记忆深处某个几乎被尘封的画面骤然重迭——那是在一片被炮火犁过、断壁残垣仍在冒烟的焦土上,一个约莫七八岁的男孩,穿着一身不知从哪个阵亡士兵身上扒下来的、极不合身的破烂军服,浑身血污尘土,手里死死攥着一把豁了口的刺刀,站在一堆瓦砾前,用一双狼崽子般凶狠、警惕却又深藏着巨大恐惧与绝望的眼睛瞪着他,仿佛随时准备扑上来撕咬,又或是转身逃入废墟深处。那个孩子,就是年幼的吴道时。那时他刚从一场惨烈的围城中被部下拼死救出,损失折将,身心俱疲,却在废墟里捡到了这个眼神像刀子一样、仿佛生来就只为活下去的不知哪位部将或战士的孩子。他至今记得那双眼睛里的光,冰冷、坚硬,没有丝毫孩童该有的天真,却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求生欲。他把他带回了家,洗净了脸,才发现那污垢之下是极其清俊却早熟得令人心惊的容貌。他从最初的谨慎到后来的用审视的目光观察着一切,学习着一切,仿佛一只时刻准备回归荒野的孤狼。
一晃……这么多年了。吴镇岳在心中无声地叹了口气。那个废墟中捡来的、浑身是刺的狼崽子,如今已长成这般挺拔冷硬、不动声色便能掌控全局的模样。而他此刻,正用他独特的方式,为另一个从泥泞里捡来的孩子,争取一个名分,一个……家。这算不算是一种轮回?一种冷硬外表下,不为人知的传承与……温柔?
张佩如先是惊讶地微微张开嘴,随即眼中迅速漫上温柔而了然的神色。她看看面色冷硬却目光坚定的儿子,又看看紧张无措的吴树,最后望向丈夫,唇角弯起鼓励的弧度,轻轻点了点头。
吴灼的心也提了起来。她看着小树,眼中充满了鼓励与心疼,无声地支持着他。她明白,这是兄长在用他最直接的方式,为吴树在这个家奠定名分,给予他最坚实的庇护。
在令人窒息的几秒沉默后,吴道时再次开口,声音沉了一分:“去。”
这一个字仿佛惊醒了吴树。他猛地站起身,因为动作太急,矮凳发出“刺啦”一声轻响。他手忙脚乱地端起自己面前那杯还没喝过的、微温的茶水,步履有些踉跄地走到吴镇岳面前。他不敢抬头,双手剧烈地颤抖着,将茶杯高高举过头顶,用尽全身力气,从喉咙里挤出一个细若蚊蚋、带着明显颤音的字:
“爹……请…请用茶。”
吴镇岳看着举到眼前的茶杯,以及孩子那双布满伤痕、因紧张而颤抖的小手,沉默了片刻。终于,他伸出手,稳稳地接过了那杯茶,并没有立刻喝,而是放在桌上,然后抬手,轻轻抚了一下吴树的头顶,声音比平日温和了许多:“嗯。好孩子。回去坐吧。”
吴树心中被巨大的激动和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冲刷着,他眼圈一红,赶紧低下头,用力眨了眨眼把水汽逼回去,小声应道:“是……”然后几乎是同手同脚地走回自己的座位,重新坐下后,整个人还处于一种轻飘飘的、难以置信的恍惚状态,但脊背却不由自主地挺直了些许。
暖阁内安静了一瞬,气氛悄然发生了变化,一种更深沉、更紧密的联系在无声中缔结。吴镇岳看着那孩子强忍激动、小心翼翼的模样,沉吟片刻,伸手从自己腰间解下一块常年佩戴的、温润通透的羊脂白玉平安扣,玉质油润,雕工古朴。他朝吴树招招手:“小树,过来。”
吴树闻声,立刻抬起头,眼中还带着一丝茫然和紧张,但毫不犹豫地站起身,快步走到吴镇岳面前,垂手恭立。
吴镇岳将那块触手生温的玉佩放入吴树掌心,语气平和却郑重:“既叫了爹,便是我吴家儿郎。这玉随我多年,今日予你。望你日后谨言慎行,持身以正,莫负此名。”
掌心传来温润的触感和沉甸甸的重量,吴树低头看着那枚象征着接纳与认可的玉佩,整个人仿佛被定住了,巨大的惊喜和不知所措让他呆立在原地,只是愣愣地看着手中的玉,又抬头看看吴镇岳,嘴唇翕动,却发不出声音。
一旁的吴灼见状,眼中泛起温柔的笑意,她适时地轻声提醒,“小树,还不好好谢谢爹?”
吴树这才如梦初醒,巨大的喜悦和感激瞬间冲垮了紧张,他猛地屈膝,竟是要跪下去,声音带着哽咽,却异常清晰响亮:“谢谢爹!小树……小树一定记住爹的话!绝不负爹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