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胡太后便强迫男人与自己私通。《梁书·杨华传》(卷39)记载,〃华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其部曲来降。〃胡太后苦恋杨华不能自拔,特作《杨白华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辞甚凄惋焉〃……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春去秋来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宫妃做出如胡太后这般出格的行为,应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多女人,却只有一个男人,当然满足不了衣食无忧,生理正常女人的性欲,如果年轻守寡,那日子更难熬。后宫因此出现了不少女同性恋人。明世宗朱厚熜时,一名妃子空房孤寂,便让两名宫女假扮男装,与床上嬉玩。恰巧让朱皇帝撞见了,结果,两名宫女立即遭杖杀。
有的人明知太监不管用,是个假男人,也愿意与他碰成〃对食〃、〃菜户〃,做一回夫妻。在明朝,这样与太监〃私通〃的后宫女人不在少数。有一次,明成祖朱棣因此怒杀宫女,临死前,一个宫女对着朱棣骂道……你自己阳痿,人家才与太监私通的,何罪之有?!
确实,要想后宫平安无事,少出黄色笑话,最好的办法只有解放后宫,解放人性,仅靠严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05节:晚清〃第一女人〃如何过年
晚清〃第一女人〃如何过年
春节,是天下华人同庆的日子。
但过年时的讲究也很多。在民间,过年时要说吉利话,如吃饺子时不能说是饺子,而要说是〃元宝〃,以讨个吉利。有的地方还不让泼污水,要〃聚财气〃,地上再脏也不扫,避免把财神扫走,祈愿新年发财。
老百姓过年有禁忌,过去,帝王家过年规矩亦多。从晚清〃第一女人〃慈禧过年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帝王家春节期间的种种讲究。
皇太后亲自动手做糕饼
曾在宫里服侍过慈禧太后的德龄公主(1886…1944),在随丈夫定居美国后,用英文写成了回忆录《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twoyearsintheforbiddencity》),用专章讲了宫里过年的情况,对晚清〃第一女人〃慈禧过年的细节作了颇为详细的记录。
大年三十前一星期,慈禧就开始〃放假〃了,不再处理国事。国印封置,直到来年再拿出来用。
从德龄的回忆中可以看出,贵为天尊、过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慈禧,过年时会如普通家庭主妇那般,要亲自动一动手,做糕饼就是一项。糕饼是备新年祭祀用的,慈禧显得很虔诚,〃第一块糕饼要由太后亲自来做〃。
当慈禧说要开始做饼时,大家都跟她走进一间专为做饼而设的房里。饼是将面粉、糖和酵母混合起来,揉成面团,然后再上锅蒸,能跟面包一样发起来。谁做的饼发得最厚,谁就被认为是神最喜欢的,运气一定最好。
慈禧做的饼发得最高,大家都向她祝贺,她自己也很高兴。后来她又命身边每人都做一个,结果大家做的都不如太后的好。
慈禧真是做得最好?不是,是宫妃、侍女有意做不好,讨慈禧高兴的。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106节:帝王家也要〃过祭灶〃
帝王家也要〃过祭灶〃
百姓人家的〃祭灶〃,宫里也要过。
慈禧很看重过祭灶,偶尔还会和下人说个笑话。德龄回忆,〃糖果预备好后,我们立刻将这些东西摆在专为敬灶神而设的桌子上。太后扭身对大厨说:〃当心,灶神就要到天上报告一年中你偷了多少东西,马上就要降罚于你的〃。〃
过年贴〃福〃字是百姓人家必不可少的内容,慈禧也挺当回事情的。慈禧还有一大爱好,喜欢写〃福〃字送给大臣幕僚,这或许也是她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祭灶后第二天一大早,慈禧便会来到大殿,其时大张的红黄绿各色纸早已预备好放在案上,她拿起一支大笔,在纸上书写〃寿〃〃福〃字。一〃福〃值千金,能得到慈禧亲手写的字,自然是一份莫大的荣耀。但这些字却不一定全是慈禧手写的,德龄回忆,〃写累了,就让宫妃或文书代写〃。
◇欢◇迎◇访◇问◇book。hqdoor◇
第107节:喜欢臣子送年礼红包
喜欢臣子送年礼红包
慈禧很喜欢过年,除了热闹外,还可收到很多贵重的年礼,这些后来都成了她的陪葬品。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掘开慈禧的清东陵,盗得了大量的珍宝,极受慈禧青睐的大太监李莲英嗣长子李成武,在其《爱月轩笔记》中对这些陪葬珍宝有详尽的记述,对陪葬品的数量和价值都有说明。
光是置放在慈禧脚两边的翡翠西瓜,就值白银二百二十万两。这么多的珍宝不少来自她过寿和过年节时收受的礼物。
慈禧对送她的年礼很在乎,会一件件看,喜欢的就留下来用,不用的就锁进库内,也许再不去看上一眼了。这些礼物包括细小的用品、珠宝、绸缎,甚至还有衣服,应有尽有。慈禧28岁与慈安一齐〃垂帘听政〃,至她74岁死去,执掌大清江山长达半个世纪,每年过年要收到多少礼物?有时一年就能收到满满几个房间。
因为礼物太多,慈禧设有专门收藏间,这就是〃锁在库内〃一说的由来,德龄就管过这个〃仓库〃。慈禧地宫中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有不少人对此一直感到疑惑,哪来那么多珍宝?看到这应该明白一点了吧。
袁世凯拍马送珠宝袍
慈禧很在乎年礼,臣子则把送年礼看作是巴结晚清〃第一女人〃、引起她青睐的绝佳机会。
袁世凯做直隶总督时送给慈禧的年礼是一件十分奢华的黄缎袍,这件事外人很少知道。怎样的奢华?上面用各种颜色的钻石、珍珠镶成一朵牡丹花,读者,中国读者兜里的铜板并不多,出书要对得起良心。
在博客点击近3000万的时候,我碰到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审、资深编辑吕薇老师。吕老师说我的稿子已够出几本书了,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分享了。我回头一看,还真是那么回事情,于是决定把书稿交给她。我这里,谢谢吕老师和她所在的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厚爱。
但真正这么定下后,我还是费了很大的精力,因为我不想出版所谓的〃博客书〃。我便把书稿翻出来,重新写作,一方面丰富内容,添加、撰写新篇;另一方面调整章节、重拟标题。读者现在看到的,便与博客上公开过的部分内容有明显区别了,应该有了新鲜感,以保证我的新络到处都是,在奈何不了网络无序的情况下,我只好〃留一手〃,剪辑后再放上去。所以,在决定正式出版后,我不重写作、不重整合也不行。
我在上本书的〃后记〃中便说了,写作是一项十分辛苦的事情。特别是文史写作,即使是古人的一句话,查询起来也可能耗去一天时间。查阅史料是很烦人的事,我参照、套用了不少古代、现代学者的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少走了不少弯路,谢谢他们。而且,不少时候都〃不敢往下写〃,这方面的专家太多了,如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副馆长向斯,我担心自己写作出错,班门弄斧,出历史的洋相。
还有,我没有专门的写作时间,我现在供职于香港一家媒体,我首先得保证我的新闻采访报道不受影响,这是我的职业态度,否则我宁愿不写书。这也正是我写作、出书计划一再停滞的根本原因。
幸运的是,我在写作过程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新书付梓之际,向我的夫人刘晓洁、儿子倪春明、堂兄以才,新事宗波、前同事王浩等表示感谢!最后特别应该感谢还有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著名《时事辩论会》栏目主持人程鹤麟先生和台湾知名传记作家台湾、《新新闻》周刊资深主笔王丰先生,非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倪方六
2008年10月17日晚,于南京莫愁新寓·郁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