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夫也知道别人家的秘方,一般都不会轻易告诉别人,也就不再追问,便叫来伙计拿着方子去抓药。
看到伙计又准备把舂碎的阿胶放到药里,夏晓晴赶紧阻止他,让他用纸单独把阿胶包装起来。这阿胶可必须要用黄酒泡上三个小时,才能发挥作用。看伙计包好药,夏晓晴又让他单独称了三钱川贝,用药臼舂成了细粉包起来。
这些川贝粉是夏晓晴准备用来做密炼川贝枇杷膏的。今天早上在来的路上,夏晓晴看见路旁许多枇杷树上已经接满了金灿灿的枇杷果,走到镇子里也看到有农户提着枇杷在叫卖。夏晓晴当时就想着买些回去熬成枇杷膏,每天拿来冲水给爹喝,既润肺又补脾,刚好来药铺买药,就多买了些川贝粉,等回去一起熬成膏。
伙计把药包装好,连同之前的一起递给了夏晓晴。夏晓晴结清了药钱,便提着一大堆药往外走去。这次买药差不多用了近三百文钱,比平日济世堂的药价格还贵些,只是这些都可以吃很长时间,单价算下来其实更便宜。
夏晓晴买完药后,就去了杂货店买齐了配固元膏的核桃和芝麻,又去肉店买了家里要的肉。最后又在农户手中买了十斤枇杷,顺道把农户用来衬托新鲜的枇杷叶和枇杷花也要走了。
买完这些东西,夏晓晴看看天色,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就往茶肆走去,去与周叔和弟弟汇合去了。
第四十一章看地(捉虫)
当夏晓晴走到茶肆时,发现周叔和二郎已经在茶肆门口等着她了。看到夏晓晴过来,俩人赶紧迎了上来。
“周叔、二郎,你们怎么站在门口啊。”夏晓晴问道。
“二姐,你怎么去了这么久才回来啊?都快到和赵叔约好的时间了,我们快走吧。”二郎让姐姐从背上取下背篓,主动接过背篓背了起来,夏晓晴已经很习惯二郎如此体贴了,也不拦着他。
“姐,你买了啥东西,怎么这么重啊?”夏二郎没想到背篓这么重,大姐没交代要买这么多东西啊。
“我看到有买枇杷果的,就多买了些,准备回家给爹做枇杷膏吃,枇杷膏可以润肺止咳,对爹的病有好处。”夏晓晴解释道,又伸手去取二郎身后的背篓,“是不是觉得太沉了?还是我来背吧。”
“还是我帮你们背吧。”周二魁看到两个孩子争着,就主动要求帮忙。
二郎看到二姐要抢着背,周叔也出声了,赶紧往前走了几步避让开来,说道:“不用,它不重,我就是好奇问问。”
看二郎坚持,夏晓晴和周叔也没多说什么了,三人就朝着镇口走去。到了东大镇口,时间才巳时两刻,但赵牙侩已经在那里等了一会儿了。
看到他们三人过来,就招呼着他们往刘家村走,在路上赵牙侩又仔细第给夏家姐弟,介绍了刘四柱家的情况和要看的土地情况。
这刘四柱刘老汉,是土生土长的刘家村人,妻子名叫何氏。虽说是刘老汉,其实也不过四十七岁。刘老汉家里有六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已经嫁到外村去了。后面五个个都是儿子,大儿子今年二十二,三年前娶了妻子,现在已经有了两个孩子,老二今年二十一岁,去年成的家,还没有孩子。老三今年十九岁,只是家里穷还没说上媳妇,老四老五一个十七岁、一个十五岁。
老大、老二虽说都成了家,但也没有分出去单过,全家十一口人都挤在老房子里,好在刘家人都老实本分,两个儿媳妇也勤快善良,虽然人多也从没发生过摩擦口角,村子里的人都知道他家幸福和睦。
刘家只有五亩土地,家里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一家人每年就靠地里的收成,和几个儿子农闲时在镇子上打点短工过活。前面两个儿子都是老两口节衣缩食好几年,才娶上的媳妇。等到了老三这里,刘老汉就开始生病,还一病就是大半年,把准备用来给老三说亲的钱都拿来看病了,家里值钱的东西也都卖得差不多了,这次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才想到买地的。
刘老汉也觉得自己拖累了孩子,不愿意继续医病,只是家里孩子都极为孝顺,坚持要卖了地给老父治病。卖地的差事是前两天才托到赵牙侩手里的,赵牙侩知道他家困难急等钱用,也帮忙寻了几个买家,只是都只约了时间还没来看过地。今天夏家要买地,他也就顺口说了,没想到就合了夏家姐弟心意,而且当场就说定去看刘家的土地。
刘家村就在东大镇往南十里地,十里地算成现代也就五公里,夏晓晴一行人只走了两刻多钟就到了。赵牙侩领着周二魁和夏家姐弟进了村子,村口也像其他乡下村子一样,有一棵大树站在道路中间,树下有几个孩子正在玩耍,村口道路两旁房屋比较集中,他们一行人沿着屋子中间小路往村子的东边走去。过了房屋密集区,就是一片开阔的土地,田地里长满了金灿灿的麦穗,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夺目耀眼。
“你们看,那边就是刘家要卖的地。”赵牙侩指着东边离河滩不远的土地说道。
只见那五亩土地自西向东连成一片,地里都长满了饱满的麦穗,一阵河风吹过刮起滚滚麦浪,煞是好看。夏晓晴走到田坎边,蹲下身子用手抓了一些田里的土壤,仔细看了起来。土壤湿润松软,捏起来微微成膏粉状,颜色灰黑有油脂感,应该是较好的土地,看来刘家人没少在这地上下功夫。只是不远处就是河滩地,不知会不会涨水涨上来。
“赵叔,这条河会不会涨水啊?”夏晓晴对着赵牙侩问道。
“不会的,这小河是山上流下来两条的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