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电台里李亚仙两折戏唱完的时候,明月已经可以十次里有七、八次抓住一只沙包,然后接住落下来的那只。虽然还没能抓取更多数目,可是已经令她十分开心。
阿嬷看看时间不早,明天是除夕夜,按习俗要守岁到初一,便叮嘱大家都早点洗漱休息。
阿妈看着孟英牵着妹妹的手,将她领到浴室里去刷牙洗脸,耐心地将明月的小辫子拆散了,用木梳细细梳理一遍,然后牵着她的手回房间歇下。
“阿英长大了。”阿爸站在阿妈身后,欣慰又怅然。
“可不是长大了么,过了年虚岁都九岁了。”阿妈伸手挽住他的手臂,“我记得我九岁的时候,已经跟阿妈到镇上去卖渔获,替她看着摊子,一边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除开每年休渔期,其他时候,雷电霜雪,风雨无阻。
“这些年辛苦你了。”孟海摸一摸妻子脸颊,“嫁给我也没过几天好日子。”
阿妈依偎着他粗厚的手掌,“家里有婆婆照应,两个女儿又懂事,我哪里吃过什么苦。”
如今阿英又出息,进城读了体校,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过完年,初七早晨,推开门,雾霭茫茫,整座村落仿佛都漂浮在雾海之中。孟海背着给女儿准备的土产,在妻母的殷殷叮嘱中,用平日里送鱼到镇上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女儿,送她去镇上的客车站,把她送回城里去。
孟英临走前,将攒了三个月的一百五十元钱交给阿妈。
“你自己留着用。”阿妈想把钱塞回孟英的手里,她却灵巧地闪身跳上三轮车,朝阿妈挥挥手。
“我放在身边也用不着,阿妈你留着给妹妹用罢。”孟英声音清朗,笑容明亮。
阿妈望着女儿在晨光中一点点去得远了的身影,抱紧明月,亲一亲她面孔,“明月想姐姐了么?阿妈现在已经开始想阿英了。”
“一起去!”明月拉一拉阿妈头发,手指着晨雾渐渐散去的方向,坚定异常,“一起去!”
“好,等我们明月长大了,和姐姐一起去城里。”阿妈笑着将女儿被晨雾打湿的额发捋到头顶去,“以后也和姐姐一样,在城里读书。”
“不!阿嬷阿爸阿妈明月一起去!”小小明月胖乎乎手指坚定地朝着阿爸姐姐身影消失的方向一点,“一起去!”
阿妈不过是随口应了她一句,并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明月却牢牢记在心里。
孟英回城里读书训练去了,隔一段时间会得寄一封信给家里。
孟英寄信回来,总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候。
阿嬷不识字,可是每回都要戴上老花眼镜,把信拿在手里看了又看,一边说:“阿英的字越写越好看了。”
阿爸阿妈闻言便齐齐笑。
明月爬在阿嬷膝上,也很认真地和阿嬷一起看姐姐写的信。
“明月,这个字念什么?”孟海有时候会教女儿认几个简单的字,并没有期望她真会记得。
“……天。”明月却记得一清二楚。
“哗,我们明月真聪明。”孟海摸一摸女儿头顶,继续又指着另一个字问,“那这个字呢?”
“月!”明月一边说,一边拍拍自己小胸。脯。
“咿?”阿妈也忍不住凑过来,伸手指一指信上,“那这个字念什么?”
“阿妈!”明月笑嘻嘻将小手搭在阿妈脸上。
阿爸阿妈对望一眼,阿爸一把将明月从阿嬷膝头抱起来,“明月真厉害,阿爸教你的字都记得。”
吃过晚饭,孟海拎了一瓶老酒去找孟校长。
两个男人弄两碟海苔花生,小咸鱼干,坐在院子里,喝酒聊天。
“孟英在体校适应得怎么样?”孟校长过年去了省城父母家,过完年回到村里,带来许多渔村孩子闻所未闻的糖果,有外头包着金纸,做成金币样子的巧克力,有细细长长卷在一起的泡泡糖,还有含在嘴里会噼啪作响的跳跳糖,教渔村孩子们好一阵惊奇。只是他因此没有遇见回来过年的孟英。
“挺好的。人也长高长壮了,气色非常好。”孟海为孟校长斟满酒杯,“这杯酒要谢谢孟校长,我们家阿英多亏有你,才能有现今的出息。”
孟校长端起酒杯,啜了一口,摆摆手,“那是孟英本来就有天分,阿英阿爸你太客气了。”
孟海摇摇头,“我们这种小渔村的孩子,大部分生在渔村长在渔村老在渔村,一辈子也没有机会见识外头的世界。如今阿英能进城读书,全靠孟校长你当时坚持让她上学。她要是不上学,怎么会被孙教练选中?说到底还是要感谢你。”
说完,他替孟校长续满酒杯,“我今天来,其实是有事想请教孟校长。”
“请教不敢当,有什么是尽管说。”
“是明月的事。”孟海将不经意教明月认字,她竟然都记得的事详细讲给孟校长听。
孟校长沉吟片刻,“阿海,我不能说明月是神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明月的短期记忆力非常强,可是如果没有后续的进一步学习,你教她的东西,她渐渐就会忘记。”
孟海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
“我记得我有一套识字卡片,阿海你等等,我去找一找。”孟校长起身进屋去,过了一会儿拿着一盒识字卡片返回院子里,递给孟海。“当初教育局分我到孟家村来当老师,我带了很多教具来……”
可惜,村里很多家长都没有将孩子送到学校来,一些教具就闲置至今。
“回去可以每天教明月认几个字,不用多,三个字四个字就好。结合图片与文字,对她的记忆力很有帮助。也不必很认真地教,玩游戏一样,让她看着自己认识的字,在家里找相应的物品。”
孟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