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贤的神情一波三折——先是好奇,转而变作怀疑,最终则是嗤笑与不屑。
看这视频的感觉就像有三个逃难的人跑到你面前。
第一个人说:“我看到一只强装的公牛将老虎顶死了。”
第二个人说:“然后那只公牛还把老虎吃得干干净净,连骨头没有剩下。”
第三个人说:“吃完老虎后它还蜷曲身体,用嘴对着自己的雌性生zhi器官吹气,最后飞上天了!”
莫非就是一群人商量好了来瞎吹,一人一句又不能重复,前面的人把简单的吹完了,后面的人没话说了,只能越吹越科幻,如此一来,也就越吹漏洞越多。所谓的“赞扬”、“好评”就这样不攻自破。
看完这么一系列视频,余贤终于放下心来。所谓的“劲敌”,唯一笑耳!
富强、民主、文面、和谐(认真的滑稽脸)
………………………………
第二百四十五章电影定档
一周后。
台省的审核结果终于下来了。
与上一次的“限制级”评级有所不同,这一次的评级上升到了“r12”,即禁止十二岁以下关注观看该影片。
这正好与前世中《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台湾的分级相同。
虽然不是全年龄段分级,但是也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拿到这个,无需再申请审核了,接下来的事情便是敲定发行方,以及最重要的电影定档。
这些事务余贤是搞不清,弄不明白,也不想去费神去做的。当然,这并不代表余贤就无事可做,闲置在一旁了。
在李玲去为这些繁琐事务奔波之时,余贤则找到台省的各个出版社商谈《那些年》的出版事务。
早在几个月前,余贤便将《那些年》版上传至网络,收获大量好评。现如今,《那些年》电影通过审核,只等定档便可上映与观影人群见面,《那些年》版正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珍贵且关键的宣传媒介之一。
余贤身负多重光辉——大陆“过气歌手”,白金作家,“喜剧之父”,风靡全球的纪录片《舌尖》的导演兼编剧。
这些全部加持在一起,《那些年》的销售量注定不凡。再加上,《那些年》的剧情背景正是台省,也算是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如此一来,众出版社一听余贤要出版《那些年》,相继争抢出版权。
最后,在一番竞价或者说福利比拼下,余贤挑选了其中一家出版社,并要求其尽快出版发售《那些年》。
……
时间如白驹过隙,各项事务都一件件开始行动、推进,最后是完成。
其中关于电影发行方,李玲在多方拜访后,最终还是确定与一直合作的圣朝娱乐签约。
虽然圣朝娱乐没有什么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集团之类的发行公司著名,但是其产业链以及其他条件也不是一般发行公司可以比拟的。
话说回来,也正是圣朝娱乐的一路支持,余贤才能白手起家,一步步从影视圈儿出头。与其签约,也算是对老朋友的一种馈赠吧。
经过商定,《那些年》的发行佣金定为16%,发行成本和宣传费交由圣朝娱乐垫付,具体费用等dvd、票房、网络销售流水出来之后再进行结算。
余贤拍摄《那些年》这部影片所花费的投资金额为一千二百多万毛爷爷。这并不意味着最后影片使余贤盈利的金额就等于电影票房减去一千二百万。
票房要先扣掉5%的电影发展专项基金和3。3%的营业税金,然后再与院线进行税后分账。余贤前世中,制片方拿百分之四十三,院线拿百分之五十七。这个世界则略有变动,制片方拿到的份额多一些——百分之五十三。
当然,这税后的百分之五十三还不是最终数值。别忘了,宣传费是交由圣朝娱乐垫付,说白了,就是这些钱还得扣进去。
扣完这些,再扣掉影片成本,才是真正到手的盈利数额。
哦对了,这些盈利数额还是指“制片方”。这制片方可不止余贤一人。这么一路算下来,可想而知,分到余贤手中的份额只是票房中极小的一部分。
业内知晓这些,旁人则不会关注这些繁琐的条款或过程。也正因如此,便会出现什么“票房几十亿,你却舍不得捐个几亿”的可笑“控诉”。不少红火起来的电影人会莫名被眼红的水军喷,进行道德绑架,这是大众习以为常的现象,但是可怕的是,外人看来隐约还觉得有一些道理。
李玲深知这些。余贤的《那些年》是其电影处女作,要是被这么一讹诈,可就难堪了。所以呢,未雨绸缪总不是错事——李玲与余贤商议好,以《那些年》剧组的名头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向台省的公益事业,同样,这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宣传渠道。
……
四月中旬。
余贤在台省的宾馆中睡到自然醒,在洗漱过后,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一下新书《斗破苍穹》的成绩。
因为白金约在手,余贤这本《斗破苍穹》好推荐不断,甚至可以说是倾尽所有上架前好推荐位。推荐位是其中一点,这类热血爽文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