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因为它既唱出了男人是如何被塑造的,又唱出了男人所要承受的压力,也唱出了男人想要改变这种现状的心声。就我个人对流行歌曲的了解来看,它是最了解和关心男人的一首歌。
下面,我们一同看看这首歌的歌词。然后,笔者将对它做简要的分析。
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
在我成熟了以后对镜子说我不可以后悔
在一个范围不停的徘徊
心在生命线上不停的轮回
人在日日夜夜撑着面具睡我心力交瘁
明明流泪的时候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
明明后悔的时候却忘了心里怎样去后悔
无形的压力压得我好累
开始觉得呼吸有一点难为
开始慢慢卸下防卫慢慢后悔慢慢流泪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
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
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
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
常常阔别已久眼泪的滋味
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
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
(bsp;〔不是罪〕
我们现在知道,男人是不会轻易流泪的。如果流泪,那他就会被嘲笑,就会被人认为他不是真正的男人。但是,男人的这种特征是天生而不可改变的吗?这首歌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它说:“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明明流泪的时候却忘了眼睛怎样去流泪”这句话告诉我们,男人们不流泪并不是他们的天性,与此相反,流泪才是男人们的天性。男人不流泪完全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这种教化是压抑人性的。
这种教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事人的思维方式,使得当事人逐渐认同周围人的说法,认为男人就应该是那样的。否则他就不是真男人。这在歌词中也有反映“在我年少的时候,身边的人说不可以流泪;在我成熟了以后,对镜子说我不可以后悔。”而这时,压抑不仅仅来自他人,同时也来自自己。社会的教化使得当事人进行着自我管束。
那么,经过了这种社会教化之后,男人们呈现出什么状况呢?他们不流泪、不后悔,好象自己每日都是朝气蓬勃,而在这些表象的背后,却隐藏着一颗疲惫不堪的心灵。时间一长,他们不堪重负,从内心深处发出要改变现状的愿望。他们说:“男人哭吧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强的人也有权利去疲惫。微笑背后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撑得那么狼狈。”这句歌词提到了权利一词,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要求男人不流泪的观念实际上是与法治精神相悖的,不符合时代精神的走向。因此,这种害人的文化理应屏弃。
最后,这首歌谈到了当代男人的解脱办法。他们不敢真实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痛苦,而是要寻求其他方式,这种方式既能缓解自己的痛苦,又能不会让别人发现自己是痛苦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从最后一句歌词中可以看出,“就算下雨也是一种美,不如好好把握这个机会,痛哭一回。”从这,我们清楚地看出,男人们即使要哭,也要找一个借口。因为他们害怕别人的嘲笑。因此,我们可以说,这种文化实际上把人变得胆小、懦弱而虚伪。
综上所述,这首歌比较全面地反映出,传统性别观念对性别特征的塑造过程,以及人们在这种文化下痛苦遭遇。从这,我们也能看出这首歌流行的原因。那就是,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烦恼,而这首歌则唱出了他们的心声。可以预言的是,只要男人们所遭遇的这种痛苦仍旧存在,这首歌就会仍旧流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倒是希望这首歌早点凉下来。
8,“性倒错”一词及其背后
如前文所述,虎子是一个存在性别困惑的男孩。他想像女人那样生活,而这是为文化规范所不容的。人们普遍认为,男人就应该像男人那样生活,而女人就应该像女人那样生活。因此,虎子在他生命的早年,受到了来自同伴的斥责和凌辱。他说:“我开始遭到了同学的嘲笑。他们叫我娘儿们虎、假娘儿们。”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辱骂(甚至是殴打)的方式自觉维护着这种文化规范,惩罚着违规者,告诫人们不能违规,否则会受到虎子那样的待遇。于是,这种文化规范不断影响到每一个人,最终成为社会的公共观念。虎子当然也会受到这个观念的影响。于是他开始产生这样的想法。他说:“有时候我觉得我在这个世界上,简直就是一块纯白手绢上的一个小污点,特别特别肮,觉得自己特别特别讨厌。我觉得我自己给自己的家人、给世界带来了一种污染。”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念呢?我们不妨先看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人是怎么看的。央视的记者们得知了虎子的遭遇之后,把它完整、细致地叙述出来。然而,在关于应该如何看待虎子的问题上,他们则显得犹豫不决,没有能力做判断的样子。这大概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不足。不过,人家毕竟是中央电视台的,自己不懂的东西可以问专家嘛。于是,他们向有关的“专家”进行请教。在片子中,主持人介绍说,记者在制作这期节目的时候咨询了有关专家(笔者猜测是心理学专家)。专家说,虎子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是生理问题,那就很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叫性倒错。他们在生理上是一种性别,在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种性别。
我们看到,央视节目对虎子的评价是,他是一个病人,一个有着心理疾病的人,这个病叫做性倒错。那么,央视的这种态度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他们相当于把虎子从一个陷阱中解救出来,之后又把他推入另一个陷阱之中。这样说的理由何在呢?我们知道,虎子接触央视的人员之前,他觉得自己特别脏,给家人和社会带来了污染。这实际上是文化规范在虎子身上的一种具体表现。而在他接触央视的人之后,他被告知,自己的性格、行为,是一种疾病。因此,虎子不会再觉得自己脏,而是觉得自己不正常,需要治疗、矫正。也就是说,虎子的焦虑感并未消除,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焦虑感,都是外部世界强加在他身上的。
那么,央视的观点是否正确,或者说那位“专家”的观点是否正确呢?性倒错是否真是一种疾病呢?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实际上,“性倒错”一词是西方学者发明的,它是一个精神病学、或者心理学上的名词。当初,心理学家用它来描述,生理上是一种性别,而心理上又是另外一种性别的人群。但是,关于为什么把这种现象叫做心理疾病,心理学家们却没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道理。他们不过是认为,他们的表现与常人不同,所以他们患有心理疾病。尽管这样,这种心理学观点却在西方社会流行很长时间。整个社会开始把他们当成病人(不正常的人)看待。当代,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屏弃这种观点,把这类人称为跨性别人群,认为他们不过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存在方式而已,并不需要治疗。
而在中国,我们的中央电视台却采用了早已过时的观点来评价跨性别人群,再加上它本身的传媒优势地位,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它教导人们知道,性倒错是一种疾病,应该进行治疗。实际上,这仍旧是对跨性别人群做出否定的判断,不利于他们在社会中正常的生活。这种情况与同性恋者所遇到的遭遇类似。我们知道,许多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情况属于疾病,想要得到治疗。异性恋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样的观念。这实际上都是受到了过时的心理学(或精神病学)观念的影响。
可以追问的是,心理学(或精神病学)为什么要把跨性别人群确定为心理疾病呢?这实际上是为了迎合文化规范的需要。我们知道,文化规范认为,男人应该像男人;女人应该像女人。因此,心理学为了迎合这种文化规范,自然要对违规者做出否定的评价,进而把他们划归入病态。因此,我们需要改变的不是跨性别人群本身,而是要挑战那个过时的文化规范,并把它稍加改变。那就是,男人既可以像男人,也可以像女人;女人既可以像女人,又可以像男人。这有什么不好吗?
我记得,几天前,我乘地铁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奇特的广告牌,是为某款手机做的广告。它的广告内容比较奇特,是一位男子,同一个人扮演好几个角色,包括年轻男子、老年男人、青春少女和中年妇女等。大概是为了表示这款手机受到各个年龄层次的人欢迎。我就觉得这个做广告的男人挺有趣的,并不因为他扮演了女人,而觉得有什么不好。实际上,世界应该是丰富多采的,人完全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性倒错一词还能说明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男人和女人。“男”和“女”两个字可以说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处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那部分人呢?他们应该受到怎样的称呼呢?我们的文字中,除了辱骂性的词语(比如娘娘腔等)之外,几乎没有专门给这群人准备的称谓。于是,当人们遇到这群人时,便不知道如何称呼他们了。央视的记者也遇到了同样的尴尬。于是,他们请教相关专家,询问专家应该如何称呼这群人。这说明,跨性别人群从一出生开始,就没有被社会安排一个合法的地位。因为婴儿一出生,人们会把它叫做男或女,而没有第三种称谓。这实际上是对少数人的歧视和忽略。也就是说,他们从那一刻起,就被社会遗弃了,被边缘化了。因此,要想为跨性别人群正名,首先应该从称谓上做起。
我们知道,现在的性别称谓有“男”和“女”,却没有中间形态的称谓。那么,我们能不能选用“专家”给出的“性倒错”一词呢?答案是否定的,这个称谓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性倒错”一词表达出强烈的否定意味,认为这类人群的性别颠倒了,也因此含有了某种贬义。因此,把“性倒错”一词用在跨性别人群身上是不公平的。那么,是不是应该选用“跨性别人群”这一称谓呢?我觉得这个称谓也不好。原因在于,跨性别人群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而不是一个代词。而“男”和“女”这两个词却都是代词。比如我们管男孩的性别叫做男,而不称做“长有###的人群”。因此,我们应该选用一个代词,来称呼跨性别人群。笔者考虑再三,觉得“酷儿”一词最适合用来称呼他们。原因在于,“酷儿”一词表示的就是各类超越一般规范的人群,而且已经逐渐成为跨文化的公共话语。更重要的是,酷儿一词不含贬义,不像性倒错一词,有否定的含义。它本身是一个中性,甚至是带点褒义色彩的词语,强调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因此,用“酷儿”一词称呼这类人群,再合适不过了。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李银河博士翻译了《酷儿理论》一书,但是酷儿一词仍未在中国传开。如果传媒有兴趣的话,不妨做做这件事。因为它对改善“酷儿”的生存环境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