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多久,特务们再次向叶剑英下手———
1950年,有一天,叶剑英照例在中山五路参加一个民主人士座谈会。
通常情况下,他外出都有一个警卫班负责保护,但这次参加座谈会的,都是民主人士,他不想让前呼后拥的阵势,影响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情绪。
于是,他只带了一名秘书和两名警卫人员。
散会以后,他乘车返回华南分局。
汽车沿着中山路向东山疾驰,当他们来到农林路附近时,坐在前排的警卫员忽然发现,一辆用防雨帆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卡车,正在前面缓缓行驶。这地方平常很少有卡车出现,警卫员立即警觉起来,转身对叶剑英说:“首长,前面有情况。”
叶剑英正在埋头看文件。他摘下眼镜,平静地说:“不要慌,注意观察,沉着应付。”
司机减慢了车速,警卫员把卡宾枪的保险打开,虎视眈眈,盯着那辆可疑的卡车。
前面出现了一条岔路,司机突然加大油门,准备超越那辆卡车。
这时,卡车的帆布突然掀起,紧接着迸发出一阵刺眼的橙色光芒,子弹像雨点般射来……
警卫员大叫一声:“首长,低下头!”并迅速扣动扳机,向卡车还击。
特务们似乎没有料到叶剑英会有防备,卡车慌忙转弯,驶入岔路,向沙河方向绝尘而去。
叶剑英安全回到华南分局。
经过检查,只是车头挨了一枪。
大家听到消息,纷纷围拢过来,警卫员讲述经过时,前额渗着冷汗,手指也一个劲打颤,他们知道,首长有个三长两短,当警卫员的就是天大的失职。
大家七嘴八舌,要求叶剑英减少公开活动。
叶剑英用手指弹弹汽车上那个弹洞,风趣地笑着说:“你们看,就凭这枪法,用不着大惊小怪嘛。应该想办法通知国民党特务,下次再来,带上一门美式榴弹炮。”
4。扫雷艇追缉“无声手枪”
叶剑英坐镇华南,一柱擎天,稳定南中国的治安大局。
叶剑英的存在,无疑是蒋介石“###”计划的巨大障碍。
于是,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一而再、再而三地策划谋杀叶剑英的阴谋计划。
1952年6月,四邑情报站接到台湾“国防部保密局”密电,再次实施暗杀广东一号目标人物:叶剑英。
所幸的是,这一密电被我情报部门获悉,直报国家公安部和国务院。
此事立即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高度重视,他指令国家公安部迅速组织破案,确保叶剑英的绝对安全。
7月中旬,公安部向国务院作了专门报告,提出了端掉四邑情报站,活捉代号“无声手枪”的四邑情报站站长赵一帆的具体计划。
bsp;3。流产的暗杀(4)
随后,公安部派出高级侦察员李广祥前往广州协助破案,中共中央又特地给华南分局发来电报,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李广祥从事多年的高级保卫工作,组织侦破过多起轰动全国的特大案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刑侦老专家。
李广祥到广州后,立即与广东省公安厅做了研究部署,指令省公安厅侦察科长刘毖指挥情报人员,抓紧在港澳地区搜寻可疑目标。
9月19日,省公安厅截获国民党特务赵一帆由香港返澳门的消息。
时间紧迫,省公安厅长寇庆延直奔南海海军司令部,与周仁杰副司令员商定派出舰艇协助抓获赵一帆。
24日下午1时30分,刘毖接到香港特情报告:赵一帆定于当夜12时乘“德星号”商轮赴澳门。
机不可失,事不宜迟。
刘毖带领四名经验丰富的公安民警,到黄埔港乘海军派出的“y2号”扫雷艇,于17时40分起航。海军派出九名官兵协助执行任务。
“y2号”艇指战员以熟练的技术缩短了两个小时的航行时间,于23时20分提前抵达万山海面之港澳航线南侧抛锚熄灯埋伏。
25日凌晨1时20分,德星轮由香港迎面驶来。1000米……900米……800米……500米!刘毖命“y2”艇点火亮灯,并按国际惯例连续三次发出让德星轮接受检查的信号。
不料,德星轮我行我素,反而加速往前疾驶。“鸣枪警告!”刘毖命令。“砰砰”两声枪响刺破海空。但德星轮仍然不理,速度丝毫不减。双方距离已越拉越远。
刘毖急得浑身直冒冷汗,几位民警和艇上的战士们都一齐焦急地望着他。刘毖的大脑在飞快地转着:开枪警告都不行,惟一的办法是开炮警告了!可一旦开炮拦截,就可能引起国际纠纷,造成外交事件。要是抓住赵一帆,也还好说,万一抓不到,问题就闹大了……
一面有可能引发国际纠纷,一面关系到叶剑英的安全,无论从哪方面看,刘毖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情况不容他多想,他决定豁出去了,果断地下达了命令:“开炮警告!”
“y2”艇用机关炮向德星轮正前方100多米处连打了三发炮弹。
可德星轮仍未减速。
“开炮,打船尾!”刘毖脸色铁青地下达命令。隆隆的炮声震撼着海面,其中一发炮弹击中船尾。这回,“德星号”老实了,它乖乖地按指令开到垃圾尾岛。
这时已是凌晨2时04分。
3时,刘毖带领四名民警和海军战士乘海关小艇驶靠德星轮。
这是一艘名副其实的巨轮,共载有乘客2000多人。
刘毖率公安人员登轮后,迅速派人把守机房、上中下各层客舱门口,禁止旅客来回走动。
“船长先生,贵船航行在中国领海,有义务接受中国政府的检查。我们现要搜捕伪造人民币的要犯,请你配合。”刘毖严肃而不失礼节地说道。
船长连声应允,并马上令其买办向乘客广播中国海军检查的原因。
许多乘客原以为遇到了海匪而惊恐不安,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