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_广东大荡匪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1章(2 / 2)

据有关材料显示,在历时三年的镇反运动中,广东省共逮捕了十几万人,处决了几万人。

可以说,镇反是特殊条件下的铁腕手段。

广东“镇反”有经验,也有教训,在建国初期,它起到了巩固政权的巨大作用。

在政权受到敌对力量威胁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来会显示出“强悍而又铁腕”的一面,软弱无能只会让红色江山分崩离析,付诸东流!

5。平定珠三角残匪(1)

珠三角素有广东“鱼米之乡”之称。但横行在这里的“大天二”大小股匪拥有精良武器,称雄割据,鱼肉乡民。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与“大天二”合二为一,继续破坏和捣乱,直接威胁广州的社会治安。

我华南分局决定成立以曾生为首的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消灭珠三角残敌,肃清匪患。

南屏、湾仔之战。

解放横琴岛。

珠三角各县实行包干制剿匪。

两个月的军事进剿和政治瓦解,珠三角大股土匪基本肃清。

1。“只有肃清珠三角的匪患,才能巩固广州的治安。”

珠江三角洲,地处广州外围。

蔗林绿海,蕉树临风,桑葚苍翠,鱼塘泛舟……

她是广州通往海外的一个门户,眺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珠江三角洲包括花县、三水、南海、番禺、顺德、中山、东莞、宝安八县。境内河叉交错,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广东粮仓”。

如果说,珠三角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那么她就一定与恐怖和暴力无缘。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和旧中国里,在三座大山的重压下,珠三角是一轴残破的画卷,记载着无数的灾难与悲酸!

广州解放前夕,南撤的国民党残兵败将流窜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大天二”土匪汇聚成一股股反动黑潮,肆意冲撞,将这块美丽富庶的土地,剥蚀得露出嶙峋的肋骨……

广州解放后,他们凭借珠江口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以香港、澳门为“大本营”,继续进行破坏、捣乱,给大都市的安定和繁荣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珠江三角洲的特殊地位和严峻的治安形势,使中共华南分局不得不把它摆到议事日程上。

1949年10月29日,华南分局在广州召开了专门研究珠江三角洲问题的会议,认真分析了这个地区的历史、现状、社会经济结构与阶级关系,着重分析了当前的敌情、匪情:

广州解放后,流窜于该地区的少量国民党军残余武装有待歼灭;沿海一些岛屿有待解放。

据初步统计,珠三角还有国民党县保警1311人,自卫队2877人,县警察1258人,广东省国防军与杂牌部队2715人,未收编的“大天二”2805人,其他“吊脚土匪”(无固定地盘的土匪)182股、3641人,武器则有长短枪11402支、轻重机枪984挺。

针对这一敌情匪情,华南分局提出基本方针“是消灭,不是保存”;基本的策略手段可采取“利用矛盾”“先打抵抗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消灭”,或“用和平方式消灭”等等。

会上,华南分局第一书记叶剑英神情严峻地说:“珠三角是目前广东的中心地区,要搞好广东和广州的工作,必须首先搞好三角洲的工作。”他最后强调:“只有坚决地肃清三角洲的匪患,才能疏通东、西、北三江与珠江和广州的联系,巩固广州的治安。”

会议决定,成立珠江三角洲作战指挥部。曾生为司令员,林平为政治委员,王作尧为副司令员。统一指挥两广纵队、粤赣湘边纵队,负责消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残敌,彻底肃清土匪势力。

会议之后,叶剑英把曾生司令员叫到身边,再次叮嘱说:“广州的治安是和珠江三角洲密切联系着的。这个地区向来是广东土匪的藏匿作案之地。珠江三角洲的匪特不除,广州就不得安宁。希望你们精心组织,尽快完成这一光荣任务。”

面对上级领导的信任,曾生这位抗战时期就在珠江三角洲冲杀出来的东江纵队、两广纵队司令员,更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他听罢叶剑英的叮嘱后,立正敬礼道:“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

2。暴风骤雨,南歼残匪

11月2日,珠三角作战指挥部根据叶剑英的指示,在中山县石岐镇召开了师、团、支队主要领导干部会议。

会议对追歼国民党军残部和主要股匪作出了作战部署。决定两广纵队第一师为第一梯队,第二师为第二梯队,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为预备队,由彭沃、邬强率领,分两路从石岐往澳门方向追歼残敌。

5。平定珠三角残匪(2)

当晚,主力部队从中山石岐镇出发。

3日拂晓,第一团抵达三乡,与敌一○九军残部接火。

敌见我雄师挥戈而来,闻之丧胆,放了几枪即向南逃窜。

中午,敌逃至南屏、湾仔等地栖息。

我两广纵队第一、二师紧追其后,完全控制了前山、坦州一线,与敌隔河对峙。

在前山,彭沃、邬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