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_只怕不再遇上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章(2 / 2)

她问:“什么?”

右手拎着的热水瓶有些重,她正要交到左手,他伸过手来,把热水瓶拿了过去:“我带你走。”

她像个小孩子一样,跟在何之轩身后,被他领着走。

他真是不爱讲话,就像上回一样一路无话。静默更加让她不知所措,她胡思乱想,她甚至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

何之轩不像上回替她拿行李时那样直接送到她宿舍,他在公寓区入口处就停了下来,把热水瓶交还给她。

方竹接回热水瓶,鞠躬:“多有麻烦多有麻烦。”

何之轩笑起来。她头一回看到他笑。

他笑起来很矜持,不会露出牙齿,但是他的唇会弯出很好看的弧度。他的脸颊十分瘦削,但是两道剑眉张扬得很骄傲。他的皮肤不够白,但是健康的小麦色也很吸引人。他的个子很高,但是身板很硬直,一点也没有高个男常常会有的驼背毛病。

方竹脸上发烧,低下头来,暗骂自己为什么在天色这么灰暗的情况下,还能把他看得一清二楚。

何之轩说:“宿舍楼的门房有地图。”

这栋楼里有何之轩的同学,正巧趴在阳台上晒衣服,见了他们就叫:“哟!大班长,怎么你也会给小师妹打热水啊?”

原来他还是班长。

方竹涨红了脸,抬起头来,忙冲楼上的人叫:“不是不是不是。”就差摇手以示清白。

何之轩不以为意,对楼上的同学说了一句“别胡扯”。

方竹则早已拎着热水瓶奔进公寓里,连句“再见”都忘记同他说。

不是不后悔的。

她那时在想,为什么不问问他叫什么呢?

终于知道何之轩的名字,是在半年后。

田西去美国留学前,安排方竹进了“新闻社”,方竹也回报了邻居姐姐,为她和她的有情人暗中传了几次信。

田西每每看完莫北的信就会发呆,对方竹讲:“我是拗不过我的爸爸妈妈的。”

方竹生气,还是那句话:“田西姐姐,你要相信真爱无敌。”

可若是真爱真的无敌,田西也不会在一个月后就被家人送到美国去留学,宿舍里就留下方竹一只孤鬼,简直度日如年。

第一章一片痴(7)

大学第一个学期就在各种不顺意中度过,一切都糟透了。

寒假回家时,父亲有军务没有归家,却派了任务给她,让她跟着社科院的一队经济课题研究组去南方的开发区做经济发展的调研。

母亲对方竹说:“你瞧,你爸爸知道你喜欢做新闻,不但支持你考新闻系,还给你找来这么好的体验机会。”

方竹撇撇嘴:“他干吗不直接跟我讲呢!”其实心里很高兴。

她把资料准备得很充分,知道要调研的小镇是改革开放初期很有名的一个案例。当年小镇县委书记在计划经济年代就领着镇民避开政策搞地方经济,当时自然备受白眼和打压,可是二十年以后,整个小镇成了那个省的税收大户,家家都盖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

方竹很有兴趣采访一下这位县委书记,但是成行时才发现调研组里有表哥徐斯,还有那位和田西分手的莫北。

又是一个关系团。她真是走到哪里都摆脱不了父亲的安排。

徐斯和莫北对方竹一贯照顾周到,这次调研与其说是在做课题,不如讲是在旅游。

在最后汇集资料的时候,莫北亲自整理了这位书记的语录,连连说“他说得真好”。

表哥徐斯讲:“男人是受不了能力上的歧视的,就因为当时太多人不相信书记能扭转乾坤,他才会背水一战。”

方竹在很久的后来再回想到此时,心内深深痛悔没在最初的这个时候懂得这个道理。

充实的寒假过完以后,方竹正式开始了大学独居生活。好在田西临走之前安排她进了“新闻社”,充实的社团活动确实帮助她排遣掉了日常校园生活的孤独。

当时市里着名的日报举办了一次面向全国高校的“大学生看中国”的新闻报道比赛,教育部门、宣传部门都很重视,比赛影响力很大,比赛结果对大学生们来讲,自然就更有挑战性和诱惑性,谁都知道只要在这个比赛中脱颖而出,以后不管是升学还是求职有讲不尽的好处。各高校也都跟着积极组织了筛选参赛选手的工作。

方竹鼓动新闻组里几个同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级生共同组队参赛时,大家都有点犹豫,因为晓得首轮的竞争对手就是本校本社团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师兄师姐。

最后,鬼使神差地,方竹把寒假里参加的调研小镇的选题拿了出来。

翔实的数据和资料、一手的采访录音,还有一个非常出色的选题,一切就像是一个唾手可得的胜利果实放在一众大学新鲜人面前,让方竹很快就聚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同龄人重整资料参加比赛。

当然,参赛的报道不能照搬别人的调研结果。方竹还是动足了脑筋做出自己的思路。

她头一回自动自发地调用了父亲的关系,又找了不少当年的旧档案,电话采访了不少当年的改革先锋和主管领导,最后做出来的报道既有翔实的背景资料又有一针见血的评论。

她还给选题定了一个豪情万丈的标题,叫《明天的太阳》。

第一章一片痴(8)

组里的同学一致推选她这位付出最多的成员做演讲员,志得意满的方竹没有推辞。

他们笑着说:“这回是托了方竹的福了。”

方竹闻言,不知为何,竟然有点心虚。但是,有这样的工作成就,也足够她在那些日子里乐得飞飞的。

在学校筛选选题这日,方竹带着充分的资料,还有十足的把握,以大一新生的身份,面对系里资深的教授和老师,将报道成果娓娓道来。

结束陈词是她亲自修改了好几稿,并且对着镜子练了好几遍的。怎么微笑,怎么控制语速,怎么控制语调,她都在事前把每个细节调整到最完美。

所以这天站在讲台上,她有一万分的自信。

“在这样的二十年,时光是一条被点燃的导火索,我们的国家要进步,我们的民族要复兴,在这条导火索上,被牵引前进。执火柴的人们付出至大的心血,在体系和道德的边缘挣扎成长,终于能轰然一声,将明日的辉煌爆破。他们撕裂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口子,给予后人无限勇气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我们能够越来越有勇气屹立于世界之林不倒,他们居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