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湛不知为什么讨厌自己的公公,听到他出来帮曲哲母亲说话,更火冒三丈,指着白发苍苍的老人说:
“你别拿什么中国传统观念来教训我,时代变了,你知道不知道。父母养儿子是正常的,别指望什么回报。你看哪个美国人家里老少三代住在一起的,你们早该走了。”
(bsp;曲哲父亲回答道:
“好,我们走,你给买车票,我们就走。”
大家不欢而散。曲哲父母回到房间以后,一晚上未能合眼,母亲考虑得周全,她想曲哲还在拘留所里,不能连面不见就走。也应该和孙女打个招呼,那可是亲生的。滑冰回来后,杭湛就把唯唯关在里面的房子里,不让她和爷爷奶奶接触。
母亲劝他父亲不要太激动,身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忍过了这次,以后不来见这个儿媳妇就是。
杭湛回去也没睡好觉,她心里一肚子气。那几天,正是她来例假的前夕,她一向反应厉害,每次例假都要躺一天。女人来例假前脾气暴躁,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曲哲其实知道这一点。但是男人一向粗心,连结婚纪念日都能忘记的人,怎么指望他每次记得她来例假的日期?
这个时候杭湛发作,常常是无理取闹,话说得比往常恶毒,有时像刀子剜肉那样令人作痛,让曲哲难以接受。
在对待父母的问题上,他们有不同意见,曲哲只是想让父母待得稍微长一些,多陪他们几天。曲哲知道她不愿意这样,只能在两者之间找些平衡,他当然知道最终生活在一起的只能是自己的妻子。但是他不能容忍她无理冒犯自己的父母,尤其是当着女儿的面。
5
第二天早晨时,杭湛接到了女警察的电话。女警察提醒她想继续惩罚曲哲的话,可以向法庭申请保护令,让他不能回家。杭湛一听是个好办法,于是问道:
“但是他父母还在我家里,我家房子小,住不了那么多人。”
女警察问道:
“你们家房子有多大?”
杭湛说:
“我们是一室一厅的房子。”
其实他们家已经改成两室一厅了,因为那个厅很大,就被曲哲打了个隔断,隔出了一间十平米多的房间。平时,他们夫妇俩住在那里,爷爷奶奶来了就让给了他们,挤到大卧室,那本来是唯唯的卧室兼玩具室。但是从格局上说,还是一室一厅的。以美国人的标准,一室一厅的是夫妻两个人住的,如果有一个孩子,就应该住两室一厅。在他们的概念里,客厅是不能住人的。
女警察吃惊地说:
“你们一家五口住在一室一厅里,不符合美国的生活水准的。那他们应该离开。”
停了一会儿,女警察又问道:
“你丈夫的父母有美国签证吗?如果没有的话,我可以把他们带走。”
杭湛回答:
“他们有旅游签证。”
女警察继续诱导她:
“签证过期了吗?”
杭湛说:
“还没有。”
女警察说道:
“那我就不能抓他们了,他们又没犯法。”
杭湛有点不甘心,接着问:
“可是他们在这里,我就不能正常生活,能让他们离开吗?”
女警察说:
(bsp;“如果你是房主,就可以让他们离开,假如不给他们造成生命危险的话。”
那意思就是说如果死不了,杭湛可以将年迈公婆赶出家门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警察不需要考虑是不是年逾七旬的老人,是不是会讲英语,是不是熟悉当地情况。美国人对家庭观念是前卫式的,他们只往前看,关心儿童的生长,如果儿童被父母赶出家门那是不能容忍的事,那叫遗弃,是刑事犯罪。但是子女把父母赶出家门却不受法律制裁。英语词里没有孝道这个意思。
美国人的概念里只有儿童是无辜的,因为他们没有能力独自生活。老年人却不是无辜的,尽管他们已经丧失了工作的能力。
有了女警察的鼓励,杭湛的信心大增。放下电话后,她想了一会儿,让唯唯老实地待在屋里,不准出来。她准备打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将曲哲家人一网打尽,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摆脱老人的拖累了。
想到这里,她给王昆打了一个电话,让他过来把曲哲父母接走,安置得越远越好,她不想看到他们。王昆不同意她这样做,劝她:
“你再想一想,冷静一下,他们都是老人,出去连英语都不能讲,连买票都成问题。”
杭湛坚决地说:
“我不能等了,他们不能住在这里,我还咨询了警察,警察告诉我可以让他们离开。”
虹桥书吧bsp;第64节:你们得离开这里
王昆不再坚持了,在美国如果对方说这是法律,那就无法再谈下去了。
挂了电话,杭湛推开曲哲父母的房间门,就像警察宣布逮捕曲哲那样对他们说:
“你们得离开这里。”
曲哲父母尚未吃早饭,又彻夜未眠,已经疲惫不堪了,吃惊地说:
“为什么?”
杭湛得意地说:
“因为我是这房子的主人,有权赶你们走。”
父亲愤怒地说:
“曲哲才是这房子的主人,你和我一样是家属,我要等到他回来才走。”
杭湛火气上来了:
“你还想等你儿子救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