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大都市里的乡哥村妹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章(1 / 2)

作品:大都市里的乡哥村妹

作者:笔马踏雁

内容简介:

这是一声社会责任感的呐喊,是西部和南部正在交融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纯情故事,作者用心灵去创作了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谱写了一曲西部儿女南下生活的战歌和赞歌!

【作者申明:川藉作家、自由撰稿人李仁君拥有长篇社会小说《大都市里的乡哥村妹》原创著作权。网络文本经作协及权威人士旁证。授权《小说阅》首发。编辑家、策划家、影视导演有合作意向,请与联系。除作者李仁君博客和主页外,转载的网站请自觉注明“他站首发”和“未授权”字样。对任何形式的剽窃等行为,作者将依法维权。欢迎国内外文朋诗友对作品给予指正!】

正文

引子

大巴山脉巍峨绵延,有一脉在川东地界拐了九个弯,宛如蛟龙出海,其中一个弯的中央拔地而起一座山,曰鸡爪山,是县境内第一高峰。曾经有江湖风水先生到此一游,赞为千里难寻的宝地。山上有奇绝顽石,峥嵘斗险,有野草香卉,劲松翠竹作葱葱郁郁之态。

鸡爪山下的农舍和良田并排成长达十里的自然村,曰桃李湾。傍村有一条宽敞清澈、流速湍急的大河;十里八外有无数条山涧溪水流入大河中。每年春耕时分,这里的桃花开放着如火如荼的热情,这里的李花弥漫着如雪如纱的圣洁。村里住有八、九十户人家,以李、陶二姓居多。大凡山明水秀的地方,自然那一个个青年男女也帅帅靓靓。青年男女到了十七、八岁,清一色地恋爱派对,或农或商或外出闯荡;所以娶进嫁出的极少,兴许这地方的确是个宁静山村田园,青年人不忍离开吧;老人们却意味深长地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桃李湾的地名来历是因这里的桃树和李树多,还是因这里的人以陶姓和李姓多而得名,无从考究。

相传早年的桃李湾只有几户人家。大多数山民生活在封闭的鸡爪山腹地,和外界少有接触。后来桃李湾皇榜高中了一个御笔钦点的探花郎,用自己的俸银,在山下建了村落,无偿地把山民们迁徙山下。于是山民们祖祖辈辈在鸡爪山下桃李湾传宗接代,平平淡淡地过日子。至于那探花郎和鸡爪山民有何瓜葛,是一个谜。

在鸡爪山的东面十里处,是名曰大寨坪的所在,为清末民初川东“孝义军反正”的发源地。孝义军的首领李绍伊就是桃李湾的农民秀才。大寨坪有孝义军曾经建造的太平街、宫殿等遗址,那初之壮观场面可见一斑。孝义军后为袁世凯的川中鹰犬重兵所克。其可歌可泣的故事,口碑代传。

这里的房子大都是从鸡爪山上采下的青砂石彻成,牢固得很,虽然数百年的墙身多有岁月烙下的斑斑绿苔,年轻一代都想拆了建钢筋水泥楼房,但拗不过老人们的固执,只好到村的外围去修建。

这里虽然没有出过影响深远的风云人物,但是诸如乡贤、盗匪、江湖游客、义侠袍哥、风花雪月却代不乏人。

村里的李革委、王二根、王水牛、陶屠户这帮大伯大叔们和水莲、竹哉乐哉做善事,从不收费。桃李湾一下子掀起其乐融融的文化氛围。

这些日子,村里回来几个高考落榜的青年人,自然是陶夫子的活跃听众和忘年交。他们是这篇小说的三位男主人公黑毛、西峰、小波和三个女主人公香香、丽珠和山凤。

又是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来到陶夫子凉亭正襟危坐,居然一言不发。像是发生什么事了。

“哟,你们几个娃,今天咋的?”陶夫子扶扶眼镜,双眼在老花镜片后,闪着询问的光芒。

六双眼都瞧着陶夫子。依然沉默。

“咋的?”陶夫子抬了抬下巴,冲着黑毛和香香发话:“你们两个不是叽叽喳喳,好说好讲的人吗?”

黑毛嗡声嗡气地说:“大伯,我们几个商议,明天,要一起到南方去打工……”

老实说,陶夫子很喜欢这几个忘年交呢,心里虽不愿他们离开,但要满足几颗飞翔的青春心啊。陶夫子没有说书时的兴致,一副教书先生的语气:“是好事嘛,年轻人就要出去闯闯!好儿女志在四方嘛。走出去好哦,鸡爪山、桃李湾多小,外面的天地多宽哦。上不了大学也大有前途的嘛。”

“可是,我们舍不得离开你呀,啧啧。”香香站起身,过来拉着陶夫子的膀子摇。

“多好的几个娃呀!”陶夫子老伴拧拧香香粉嘟嘟的脸蛋,挨个发苹果给他们:“老头子,你就给娃们讲点开心的嘛。”

“你们想听什么?”陶夫子胸有成竹,呷了一口浓茶。

“随便讲吧,我都爱听。”小波很沉着。

“我也是。”丽珠怯生生地方附和。

“最好有点味道的。”西峰爱写诗。

“快点开始吧,明天要早点起床赶车呢。”山凤很实际。

陶夫子把几个小青年仔细打量,那双深不可测的眼睛,似足以看透他们的内心世界。良久,露出诡秘的笑容:“哈哈,哈哈。明白,明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