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阅读_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5部分阅读(2 / 2)

制用:水煎服。

4。药物:穿山甲(炮)三克,王不留行九克。

制用:煎汤分两次服,一日一剂。

5。药物:王不留行、赤芍各四点五克,通草三克,炒麦牙九克,葱白头

五个。

制用:水煎服,可连续服用。

6。药物:当归、白芍各十五克,川芎九克,柴胡、青皮、山甲片各六克,

通草、生甘草各三克。制用: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主治:产妇忧愁焦虑,情绪不安所致之缺乳或有血气盛而壅闭不行者。

7。药物:南瓜子一百五十克。

制用:去皮焙干研末,每次三十克,白糖水送服。

功效:生乳,用于产后缺乳。

8。药物:猕猴桃树根六十克。

制用:水煎后,冲入红糖,黄酒适量服用。

功效:生乳,用治产后缺乳。

9。药物:沙参十五克,白菜根三十克,何首乌十八克。

制用:以上三味药加入甜酒中炖服。

功效:生乳,用治产后缺乳。

10。药物:棉花籽三十克。

制用:煎汤服。生乳。

11。药物:生黄芪、藕节、当归各十五克,鹿角霜、留行子各十克,瞿麦

九克。

制用:水煎服,临服时加入少量黄酒效果更佳。

适用于产妇身体虚弱而致乳汁分泌不足者。

12。药物:黄芪三十五克,当归、竹叶、木通各二十五克,王不留行、丝

瓜络、漏芦、通草、丹参、灯心草各十五克,海螺一个,鸡蛋七个。

制用:将上药除鸡蛋外,加水六碗,煎成约两碗药汁,七个鸡蛋去壳放

入药汁中,微火煮熟。服药吃蛋。如一次吃不下七个鸡蛋则不勉强。第二计,

仍加六碗水,同样加入鸡蛋,数量以能吃下为宜,保持七个为当,服法同头

计,日服两次,一般服一至两剂即见效。

功效:此方兼有通乳与生乳的作用。

13。药物:猪腰三百克,黄花菜二十克。

制用:猪腰切开,剔去筋膜,洗净,切成腰花备用;黄花菜水泡发,撕

成小条备用。炒锅内把素油炒热,先煸炒葱姜蒜,再爆炒猪腰,至变色熟透,

加水放入黄花菜,食盐、糖、偏炒片刻,加芡粉,汤汁透明即可。一日分两

次食用。

14。药物:干荷叶九克,小米六十克。

制用:干荷叶用纱布包好,放锅中加水同小米煮成粥。去荷叶,喝粥。

15。药物:北瓜子仁适量,鸡蛋若干(根据食量而定)。

制用:同置锅中炒熟食用。

16。鲜皂刺九克,鲜豆腐五百克。共置锅中炖烂,喝汤并食豆腐数次。

【秘方】

1。药物:当归十五克,黄芪十五克,白芷九克。

制用:和猪脚煮熟食,后俯卧。

来源:秘传,广西唐道平献。

2。药物:知母、贝母、花粉、乳香、半夏、白芨、山甲各三克,皂刺一

个,银花三克,百部六克,黑芝麻十五克。

制用:水煎去渣后、兑入黄酒三十克作一次服。

来源:祖传方,西安市梁俊琪介绍。

3。药物:当归、川芎、白芷、白芍、瞿麦、漏芦、穿山甲、通草、木通、

天花粉各九克,生地、青皮、僵蚕、熟地各六克,王不留行十二克,甘草三

克。

制用:水煎二次服,红糖为引。

来源:《河南秘验单方集锦》。

4。药物:鲜虾二百五十克,黄酒六十毫升。

制用:将鲜虾洗净捣烂。用纱布包拧取汁加热煮沸,兑黄酒热服。

5。药物:黄芪三十克,白芍二十四克,升麻九克,柴胡九克。

制用: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

6。药物:党参十五克,云苓十克,白术十克,当归十二克,桔梗十克,

木通六克,通草五克,穿山甲十克,王不留行十克,路路通十克。

制用:每日一剂,水煎服。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青皮、白芍;有热证

者加夏枯草、蒲公英、天花粉;有乳但不通者加漏芦。

7。药物:鲤鱼头一个。

制用:将鲤鱼头烧灰存性研为米,每取九克以黄酒冲服。

主治:乳汁不通。

【注意事项】

1。治疗产后乳汁过少,中医治疗忌用大剂量麦牙以及山楂、神曲、淡豆

豉、川椒等药物。

2。产后缺乳患者忌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乳汁分泌,生活没有规律,

睡眠不足,也会导致乳汁减少。因此,患者切忌过度疲劳。

3。产后缺乳患者忌营养不足,营养物质是乳汁的原料,原料不足,怎能

产生足量的乳汁。因此,患者要多吃富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的食

物,如豆浆、牛奶、鱼、肉、蛋、面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并多喝汤。

4。产后缺乳者忌乳头凹陷或乳头破裂不及时治疗。凡出现乳头凹陷或乳

头破裂,应及时找医生治疗。并应定时用吸乳器将乳汁吸空或用手挤空。

5。产后缺乳者忌过于紧张或激动。情绪过于紧张,精神过于激动,也会

导致乳汁分泌减少。因此,患者忌看惊险紧张的电视,稳定情绪,建立信心。

6。忌吃麦乳精。产妇缺乳,家里人总喜欢买许多补品,希望产妇吃了后

增加乳汁。麦乳精常被认为是补品之一。实际上,产妇吃了麦乳精之后乳汁

反而减少甚至停止分泌乳汁。因为麦乳精的主要成份是麦牙糖,麦芽糖是从

麦芽中提取的,而麦牙恰能抑制乳汁分泌。中医开回奶药,总要用大剂量麦

芽。

7。产后缺乳者忌食或少食辣椒、胡椒、桂皮、大蒜、葱、姜、花椒、丁

香、蒿子杆、鹿肉以及红烧肉、烈酒等辛辣、温热、窜烈、容易耗伤阴血津

液之品。兼气虚、气滞者忌食或少食冰镇的冷饮、冷食以及茭白、甜瓜等损

气壅滞之品。

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一百二十四法

【症状诊断】

小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是由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或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而消耗自身的组织,出

现消瘦、发育不良以及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多发生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中医统称为“疳”。

小儿营养不良常因先天发育不良、摄食不足、挑食偏食或其他慢性疾病

所引起。具体病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母乳量不足,单纯以粥、米糊或奶糕等碳水化合物喂养,使食物中蛋

白质、热量不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2。婴儿断奶前未加辅食,突然断奶或断奶后喂养不当,使营养吸收不足。

3。小儿偏食、挑食,多吃香甜零食,降低了食欲,不愿吃饭菜等主食,

影响了正常进食量。

4。早产儿摄食量不足。因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比一般小儿更快,更容易发

生营养不良。

5。小儿患慢性腹泻,使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减少,或患结核病等慢性

消耗性疾病,长期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易发生营养不良。

6。小儿患有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等,身体的营养物质为寄生虫所吸

收,亦可导致营养不良。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身体长期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而正常的代谢仍

要进行,只得消耗体内的脂肪、肌肉等组织,以至逐渐消瘦。

初期患儿只是体重不增,以后体重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首先是腹

部,其次为躯干、四肢,臀部、大腿的脂肪早已消失。与同龄的小孩相比,

体重轻百分之十五以上。肌肉松驰无力,皮肤干燥、苍白、弹性差。伴烦躁

不安、睡眠欠佳等。重症患孩则极度消瘦,全身皮下脂肪几乎消失,额部起

皱纹,颧骨突出,外貌像小老头,身高低于正常,伴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等。

营养不良的患孩可伴有营养性贫血、营养不良性水肿、各种维生素缺乏

症等。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得并发症,如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

中医称小儿营养不良为“疳证”,认为疳证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

或其他疾病导致气液消耗过度,脾胃虚损而致。临床上,常分为积滞伤脾、

脾虚气弱、气血两虚等类型进行辨证施治。

【简易疗法】

1。叶下珠煮猪肝

用料:鲜叶下珠三十克,猪肝一百克。

制法:叶下珠洗净,猪肝洗净,切片,二味加水煎汤。用法:饮汤。功

效:消积理脾。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精神不振,手足心热,

烦躁等。

2。黄鳝炖鸡内金

用料:黄鳝一条,鸡内金六克。

制法:黄鳝去内脏,洗净,切段,合鸡内金加水炖,熟后可加调味品。

用法:连汤服食。

功效:补虚健脾消积。

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厌食,睡时露睛,腹部膨大,或

有低热。

附注:也可每天用鸡内金五至十克,炒焦,研碎,拌在稀饭里让患孩服。

3。莲子锅粑粥

用料:莲子(去心)五十克,饭锅粑五十克,白糖五十克。

制法:三味加水煮成粥。用法:食粥,每次三至五匙、一日三次。

功效:健脾消食。主治:小儿营养不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稀疏,厌

食,大便溏薄,烦躁。

4。大麦粥

用料:大麦米五十克,红糖适量。制法:大麦米侵泡,研碎,加水煮成

稀粥,粥熟后加入红糖。

用法:食粥。每日两次。功效:益气健脾消积。主治:小儿营养不良,

症见面黄肌瘦,腹膨或腹凹如舟,头发干枯,哭声无力。

【拨罐疗法】

取穴:隔俞至三焦俞范围。

治法:以密排罐的间距闪罐至局部皮肤潮红,每一至两日施术一次。

验案:黄某,男性,五岁。不欲吃食五个月余,消瘦,面色不华,夜烦

躁,曾服多种增食助消化药物无效。检查无肠道寄生虫感染,肝、肺正常,

缺锌,轻度贫血。取膈俞至三焦俞范围每侧闪四个罐,每罐位闪罐六至七次

至皮肤潮红,当日食欲略见好转,夜间安静。每日施术一次,治疗三次后,

食欲明显好转,遂改隔日施术一次,共治疗十次,食量恢复正常,夜眠稳,

面色转红。

【敷脐疗法】

1。疳积散药物: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十克,白胡椒七粒,葱白

(每根寸许)七根,鸭蛋(弃黄取青)一个,白酒五毫升。制法:前五味药

研细末,加葱白捣烂,再加入鸭蛋、白酒调伴均匀,然后用纱布扎成两饼。

用法:外敷神阙、命门二穴,二十四小时后取下。用于小儿疳积。疗效:本

方为已故老中医李坦然先生的经验方,经鲍余生等十多年来数百例的临床验

证,屡见奇效。验案:张xx,男,四岁,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诊。食欲

不振,精神欠佳,形体消瘦,渴喜饮,腹膨、大便稀溏,日二至三次。检查:

面黄憔悴,发黄易落,白晴青蓝,手心热,指纹色淡滞、青筋已达气关,体

温三十七点六度,大便常规(一)。用上法三天后,饮食增,腹软,口不渴,

精神佳,二便调。继用稚儿灵、婴儿素调服一周而愈。来源:《江苏中医杂

志》(五):十四,一九八七。

2。消疳膏

药物: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十克,炒鸡内金、炒莱菔子、生栀子

各五克。

制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用法:以上药适量加开水调成膏状贴于脐中,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

换,五次为一疗程。用于疳积。

疗效:治疗四十八例,痊愈三十一例,显效十二例,好转四例,无效一

例,总有效率为百分之九十七点二。

验案:吴xx,男,一岁,一九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诊。患儿半年来食

欲不振,夜睡不宁,面黄肌瘦,口渴烦急,大便经常干结或稀溏,秽臭,腹

痛胀满,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诊为小儿疳积,证属食滞积胃,中运不畅。

用上法治疗十次,诸症消失,精神、食欲恢复正常而告愈。

来源:《四川中医》(二),十三,一九九○。

3方

药物:桃仁六克,杏仁六克,大黄六克,山栀子六克,芒硝六克,鸡蛋

白一个,面粉适量。

制法:前五味药共研细末,加入鸡蛋白、面粉调匀备用。

用法:直接敷于脐部(冬天可稍加温),可加布带固定,二十四小时后

除去,敷后出现青紫无妨,约十至十五天可自行消退,每隔七天用药一次;

同时点刺四逢穴,七天一次。用于疳积,一般三次即愈。

来源:《安医学报》(一):七十九,一九七七。

4方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去核)各七粒,葱头九个,芒硝三十克。制

法:共研细末,加入面粉三十克,白酒适量,调和成两个饼。

用法:冷敷于脐部及脐相应的背部(即命门穴),以纱布包扎,每隔两

至三小时取下饼加白酒适量再敷,共敷三昼夜;然后改服汤药:芦荟、芜荑、

山楂、麦芽、云茯苓、白术、党参各六克,大枣三枚,每日一剂,连服七日,

三岁以上儿童加大剂量。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医药杂志》(四):二十四,一九八○。

5方

药物:苍耳全草,生姜、黄丹各适量。

制法:共熬成膏。

用法:贴脐和囟门处。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五):二十三,一九八○。

6方

药物:吴茱萸三克,生香附三克,鲜葎草叶十五克,鲜侧柏叶十五克,

鸡蛋一个。制法:先将前二味药共碾成细末,再和后二药共捣如泥状,加入

鸡蛋白适量调和,做成一个药饼备用。

用法:将药饼敷在患儿肚脐上,外以宽布带束之,待药饼干燥或脐部发

痒时去掉药饼,每日敷一次,连敷数次即愈。用于疳证。

来源:《中草药外治验方选》

7方

药物:杏仁九克,皮硝九克,山栀九克。

制法:共研细末,加葱白(一寸长)三根,艾头(一寸长)三根及面粉、

白酒适量,同捣如泥。

用法:于睡前敷于脐部,白天除掉,第二天再制一剂敷脐。用于疳证,

早期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只宜作为配合疗法之一。

来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一):二十一,一九八六。

8方

药物:霉丸十克,榧子十克,吴茱萸十克,鸡内金十克,栀子十克。制

法:共研末。

用法:取药粉二克贴神阙,外用胶布固定,三日更换一次,可配合针刺

四逢,每周一次,连刺三周。用于疳证。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二):三十三,一九八七。

9方药物:艾叶,胡椒各一克。

制法:共研细末,备用。

用法:用黄酒调糊,敷于脐部,隔日换药一次,连用三至五次为一疗程。

用于疳积,对虚寒型疳积尤为适宜。

来源:《新编中医学概要》

10方

药物:五倍子九克。

制法:焙黄,以醋捣粘如膏。

用法:抹于脐腹。用于小儿疳积,瘦弱,抓耳搓眼,搓鼻子。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1方药物:皮硝三十至六十克。

制法:纸包,放布袋内。

用法:敷于脐上。用于小儿疳膨食积。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2方

药物:栀子、芒硝各九克,杏仁六克,葱白(一寸一节)七寸。

制法:前三味药研末,用葱白捣烂成泥状,再搅白面、陈醋调和成膏。

用法:贴脐部,七天后揭去。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3方

药物:桃仁、杏仁、小枣各七枚,栀子三十克,朴硝、川军各九克,鸡

子清三个,蜜三十克。

制法:将前药共为细末,用鸡子清、蜜调匀,摊布上。用法:贴肚脐,

七日一换,连贴三次。用于小儿大肚子痞,面黄肌瘦,肚大青筋,午后发热。

来源:《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14方

药物:皮硝十克,杏仁六克,栀子三克,葱白七茎,红枣(去核)七枚,

头道酒糟三十克,灰面九十克。制法:诸药混合捣如膏状。

用法:将药膏分作两份,摊于青布中间,分贴神阙、命门穴,胶布固定,

三日换药一次,一般二至三次即可减轻症状,贴愈为止。用于疳积。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15方

药物:甜酒曲一个,芒硝六克。杏仁十克,栀仁六克,使君子肉七粒。

制法:共研细末。

用法:晚上用浓茶汁敷脐部,布带包住,次晨除去,连敷三晚。用于疳

积腹胀大,时而腹痛,时下蛔虫而服驱虫药暂未奏效者。

来源:《湖南中医单方验方》

16方

药物:山楂、栀子、大枣(煮熟去皮核)、芒硝各三十克,大葱二百五

十克。

制法:山植、栀子烘干,研为细末,过筛;再和芒硝、枣肉、大葱,并

加面粉三十克,共捣融,加白酒适量,调和为膏。

用法:敷神阙、命门穴,每隔三小时,把药饼取下,加酒适量再敷,连

敷三至五天。用于疳积。

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17。芒香散

药物,芒硝十至二十克,小茴香一至三克。

制法:小茴香研末。用法:小茴香纳入神阙穴,再将芒硝装入纱布袋内

覆盖之,外用胶布固定。用于疳积腹胀。来源:《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亦治新生儿腹胀。

18。疳积散

药物:山植、生栀子、桃仁、大枣(去核)各七个,葱头九个,芒硝三

十克。

制法:共研末,加适量面粉,酒调作成3x3x1厘米大小药饼:

用法:外敷肚脐上,用伤湿止痛膏固定,用于疳积。

来源:《陕西中医》(六):二百六十一,一九八五。

19方

药物:生栀仁三十粒,桃仁七粒,皮硝九克,葱头七个,飞罗面一匙。

制法:研为细末,与蜂蜜,鸡蛋清调匀,荷叶为托。

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疳积。

来源:《经验奇效良方》。

20方

药物:黄芪、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厚朴、槟榔、山楂、麦芽、神曲、

陈皮、益智仁、木香、砂仁、山药、莪木、使君子、川楝肉、胡黄连、芜荑

各十五克。

制法:麻油熬,黄丹收,朱砂三克搅匀备用。用法:贴肚脐。用于小儿

疳积。

来源:《理沦骈文》。

21方:

冯氏化痞膏药物:黄柏、莪术、秦艽、生山甲、大黄、川贝、木鳖子、

山楂核、荆芥、三棱、当归、阿魏、肉桂、生龟板,皮硝、乳香面、没药面、

麝香粉。

制法:除乳香、没药、麝香外,余药依法熬成膏,再兑入乳香、没药面、

麝香粉搅匀。

用法:贴于脐部。用于小儿疳积,有显效。

来源:《冯氏疳积疗法》。

22方:

秘方化积膏药物:红花、阿魏、栀子、飞萝面、葱白、蜂蜜、麝香。

制法:依法共研调成膏。用法:贴敷脐部。用于疳积,一般五至六日即

见疗效。

来源:《河北中医》(三),六十八,一九八○。23方药物:(1)胡

椒、丁香、莱菔子。(2)元明粉、莱菔子。制法:(1)、(2)方分别研细

末。

用法:敷脐。(1)方用于疳积兼寒者,(2)方用于疳积兼热者。

来源:《光明中医》(二):二十二,一九八八。

24方

药物:猪尿脬一个,曲酒一百至二百毫升。

制法:将曲酒灌入猪尿脬中,扎紧上口。

用法:置于患儿脐腹。用于疳膨之疾。

疗效:此系江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