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秦惠王说:“请谈谈你的见解。”张仪回答说:“我们应该和魏国、
楚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黄河、伊洛一带,攻取新城、宜阳、兵临东西周王
都,控制象征王权的九鼎和天下版图,挟待天子以号令天下,各国就不敢不
从,这是称王的大业。要博取名声应敢去朝廷,要赚取金钱应该去集市。现
在的黄河、伊洛一带和周朝王室,好比天下的集市和朝廷,大王您不去争透,
反倒和远方的戌狄小族争斗,这不是帝王的大业啊!”司马错反驳张仪说:
“不对。我听说这样的话:想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疆土,想要使军队强
大必须先让百姓富裕,想要成就帝王大业必须先树立德望。如果这三条具备
了,帝王大业也就水到渠成,现在大王的国家地小民贫,所以我建议先从容
易的事做起。蜀国,是西南偏僻之国,又是戎狄之肤的首领,政治昏乱,如
同夏桀、商纣,以秦国的大兵攻打蜀国,就像狼入羊群一样。攻占它的土地
可以扩大秦国疆域,夺取它的财富可以赡养百姓,军队用不匙多大伤亡就可
以使蜀国投降。这样,吞并一个国家而天下并不认为秦国强暴,获广泛的利
益,天下人也不认为秦国贪婪,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可以享有除暴
安良的美名。秦国如果攻打韩国,动持周天子,就会臭名远扬,也不见得有
什么实际利益。周朝,是天下尊崇的王室,齐国,是韩国的亲睦联邦。周朝
自知要失去九鼎,韩国自知要失去伊洛一带领土,两国将会齐心合力,共同
谋划,向齐国和赵国求援,会和有旧怨的楚国和魏国和解,甚至不惜把九鼎
送给楚国,把土地割让给魏国,到那时,大王您只能束手无策,那是很危险
的!所以,我说攻打蜀国才是十拿九稳的上策。”秦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
决定出兵攻打蜀国。
仅用了10个月,就打败了蜀国,蜀国被秦国吞并后,秦国更加富庶和强
盛了。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外交上,掌握
和运用“飞钳术”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方使用飞钳之术时,常用言辞套住对方,用计谋使对方随我方的意图
而仰俯、升沉,但要注意使对方不失常态,才是精彩的飞钳之术的妙用。
美国总统里根,在1966年竞选加里福尼亚州长时,开合有法,争取了公
众而战胜了对手。
1966年,里根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竞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当时,对里
根的形势很不利。加利福尼亚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人数比例是5:3。竞选对手
是老州长、民主党人埃蒙德·布朗。布朗从1958年起就担任加利福尼亚州州
长。他是一个老练的政客,1962年布朗曾同尼克松争夺加利福尼亚州州长,
把尼克松打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此外,当时的总统约翰逊是布朗的好朋
友,他表示全力支持布朗连任。老州长本人也认为,自己在加利福尼亚有基
础,“二流影星”里根不在话下。
里根虽然地位低下,没有政治经验,但也有长处。他身材魁梧,五官端
正,容貌俊美,风流潇洒,可以算上一个标准的美男子。他还做过电影演员、
电台广播员。他讲起话来声音宏亮,娓娓动听。
于是里根利用自己善于演说的优势,经常在电视台、电台和一些公众集
会上亮相,发表演说,以争取更多的选票。由于缺少从政经验,因此,他尽
量少谈政治,多讲一般老百姓关心的社会、生活问题,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平
民政治家”。
当时美国家庭中已经普及电视。就拿加利福尼亚州来说,平均每户有1.5
台电视机。选民们在电视机上看到的里根是一个生气勃勃,精力充沛,能说
会道的政治家,因而对他产生了好感。里根谈的问题又是普通老百姓关心的
物价、工资、就业等问题,所以颇受一般老百姓的欢迎。
选举的结果,里根比布朗多得近100万张选票,很多民主党人也投了里
根的票。里根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的宝座。
扬长避短是一被广泛运用的策略。可以设想,里根若不利用自己的美男
子形象,如果去大谈一些自己所不熟悉的历史、政治及国际关系问题,州长
的头衔就会与他无缘。
1975年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后其目标就是出任首相。撤
切尔以和为贵,巧施“飞钳”之术,终于战胜了前首相希思,并以宽容之法
争取了希思,使英国人归服于她。
在英国这种国家,欲当首相必须是一个政党的党魁,因此,党内的夺魁
斗争一向十分激烈。争夺各方常常是撕破脸皮,竭尽排斥、贬低和打击对方
之能事。撒切尔夫人不赞成希思的政策主张,先是支持基思·约瑟同希思竞
选,继而又亲自向希思挑战,使希思感到她有意与自己作对,心中大为不快。
但竞选期间,希思的人马故意打出“我支持杂货商,但不支持他的女儿”的
口号,把撒切尔夫人的家庭身世也翻出来,作为攻击目标。这种作法,当时
使撒切尔夫人十分气恼。双方的对立情绪一度达到空前的程度。
撒切尔夫人当选后,认识到为了团结全部力量参加首届大选,必须弥合
与失败者的裂痕,恢复保守党的团结,稳定自己的后院。由于希思在党内追
随者不少,势力不能小看,他又在国际上声望较高,影响颇大。没有他的支
持与合作,要战胜执政的工党,有较大困难。撒切尔夫人为了获得希思一派
的支持,主动地捐弃前嫌,不念旧恶。
她获胜后的第一个行动就是去拜会希思,热情地邀请他参加她领导下的
影子内阁。但被一口回绝。她不灰心,其第二个行动是请希思手下的总督导
员怀特洛出任保守党副领袖,怀特洛接受了邀请。由于撒切尔夫人的做法符
合许多保守党人的心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接着,撒切尔夫人于1976年10月的保守党年会上再次主动发出和解的
信号。她在讲话中赞扬希思过去的政绩,在政策主张上作了一些调整和修补,
又采纳了希思的一些观点,使两派在对外政策上明显接近。在此情况下,希
思也就发表了对撒切尔夫人“完全相信”、支持影子内阁的内外政策声明。
至此,撒切尔夫人在党内的领袖地位便最终确立了,为登上酋相主座奠定了
必不可少的基础。
统治右心怀宽广,才能招天下人归服。一个统御他人的人,要最大限度
地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虚怀若谷既是重要的思想作风,又是谋略手段。“君
子之德如风”。宽客大度必能感召部属,赢得人心。撒切尔夫人的做法正是
显示了一个优秀政治家的飞钳之术。
在商业竞争中,用人、制人、巧使人,常常是得胜的手段。许多人都曾
用过。1877年美国大资本家古尔德,几乎收购了除国库之外美国市场上所有
的黄金,并设法控制国库,使他一日之内净赚2000万美元,这在人类历史上
是罕见的。
古尔德的成功,就在于他钩住了一个人。古尔德了解到当任的格兰特总
统有个妹妹嫁给了柯尔平上校,而柯尔平亦不宽裕,于是,他设了一计。
一天,古尔德找到了柯尔平,十分客气地邀请他入股。柯尔平十分坦率
地表示没有资本,古尔德忙说:“不要紧,您用不着拿一分钱,只要表示一
个愿望就行了。我很敬佩上校的为人与才能,十分想与您交朋友。这点小意
思就算鄙人的一点诚意吧。”柯尔平看到有利可图,何乐而不为。于是两个
人签约:柯尔平在古尔德那里认购200万美元的黄金股,只要黄金价格上涨,
每周可以领到这些黄金股的涨价费。若黄金下跌,按惯例,他相应要作赔。
为了防止金价下跌,柯尔平用不着古尔德示意,就自己主动地利用妻子,
劝总统不要抛售政府手中的黄金。通过这仲方式,柯尔平着实地赚了不少钱。
古尔德又用同样的手段,收买了财政部长的秘书入股,也保证了财政部
不抛售国库黄金。
市场上黄金渐少;金价自然飞速上升。最高时达到每盎司146美元。到
同年9月22日,市场上黄金不见了。这种形势引起全美国一片愤怒之声,格
兰特总统迫于舆论,决定抛售出国库黄金。柯尔平等劝说无效,马上把这一
紧急情况告诉了古尔德,同时又使总统暂缓一天宣布。就在这一天内,古尔
德售出了他所有的黄金,净赚了2000万美元。
收购了美国市场上所有的黄金,这的确是古尔德一生中最大的杰作。一
大之内净赚了2000万美元,也是十分罕见的。抓住关键实施有效的钩钳术因
而成功了。
“钩人”之术常是现代生活中推销员的天职。推销员必须善于投其所好,
而后牵着对方的“鼻子”走,以便达到自己的目的。
美国有一家面包公司,经理迪巴诺就以飞钳之法,钩住纽约大饭店经理,
而使自己的面包公司事业兴隆。
迪巴诺的面包公司远近闻名,十分畅销,然而,离它最近的一家纽约大
饭店却一直对它不理不睬,迪巴诺十分纳闷,他决定敲开这家大饭店的门。
他每星期必去拜访大饭店的经理一次,甚至以私人的身份住进大饭店,还常
把迪巴诺面包送给公司的职员。然而,不论他怎么做,这家大饭店仍是对他
的面包熟视无睹。迪巴诺是一位意志十分坚强的人,面对这种冷遇,他发誓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失败多次之后,迪巴诺总结了教训,决定改变策略,开
始调查饭店经理所感兴趣的事。
他在饭店里安插了情报人员,知道饭店经理是美国饭店协会的会员,而
且热心协会的事,还担任了国家饭店协会的会长;凡协会召开的会议,不管
在何地举行,他都一定乘飞机前往。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迪巴诺便到了图书馆查阅了协会的资料。第二天,
便去拜访了饭店经理,自然以协会为话题,双方谈的十分投机,使饭店经理
两眼放光,认为遇到了知音。在谈话中,迪巴诺丝毫不提面包二字。
几天以后,饭店的采购部门先给迪巴诺打了一个电话,要他把面包样品
和价格表送去,迪巴诺赶到饭店后,采购组长第一句话就是“你用了什么绝
招?使我们老板这么赏识你。”
迪巴诺公司是驰名远近的,然而,迪巴诺的长期的正面攻势并未收效,
一个面包也没售出;而仅仅与饭店经理谈了一下对方关注的事,形势却大为
改观。因此,若想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要让对方认同,使自己被人喜爱: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对方所关心的事为话题。
万全计篇
忤合1第六
'原文'
凡趋合倍反2,计有适合。化转3环属4,各有形势5。反复相求,因
事为制6。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
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
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7合于计谋8,与之为主9。
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10,必有反件。反(11)于是,忤于彼;忤于此,
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
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12)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
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13)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术(15)。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16)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
求合(17)。故伊尹(18)五就汤(19)、五就桀(20),然后合(21)于汤。吕尚(22)
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23),故
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
情,不能成名(24);材质不惠,不能用兵(25);忠实无真,不能知人(26)。
故忤合之道,已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
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1忤合:忤,抵触、背逆。合,符合,不违背。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
求合,先忤后合。
2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
倍,同“背”。
3化转:变化转移。
4环属:像铁环一般连锁起来而没有裂缝。
5形势:事物发展变化的态势。
6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
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
7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
8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9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
10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
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11)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12)材能:才质和能力。
(13)计定:确定计谋。
(14)而后:然后。
(15)忤合之术:即反台之术。
(16)忤合:逆合。
(17)合:耦合。
(18)伊尹:古代传说人物,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
(19)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
(20)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王汤消灭。
(21)合:契合。
(22)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的建立贡献极大,
是齐国的始封主。
(23)天命之钳:天命的制约。
(24)成名:树立名声。
(25)兵:这里指军队。
(26)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大凡联合与对抗的行动,都有相应合宜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
样连锁而无中断。然而,变幻着的事物各有具体情况,彼此间互相依赖,要
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是为了教化众人,扩大影
响,宣扬名声。他们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观察天时,抓住有利时机,
根据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据此先把握实质,并设法促进事物
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上没有永远显贵的事物,事物没有永恒的师长和榜样,
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重要的是不违背预定的计
谋。如果为了自己的君主,合乎这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那一方的利益。凡
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
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
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
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
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把这种“忤合”之
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权衡之;如果
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
合”之中权衡之。总之运用“忤合”之术的范围或大或小,其功用是相同的。
所作之事都要预先谋划、分析、计算之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以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驾驭着四海
之内的各家势力,控制各个诸侯,在“忤合”中促成转化,然后达到“合”
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然后才决定一
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仍未显
露于世人,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明
主而毫不犹豫。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是不能驾驭天下的;
如果不用心冥思是不可能揭示事物的规律的;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
实情,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
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
是:首先估量自我聪明才智,度量自身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内还比
不上谁。这样就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了。
'解析'
“忤合”篇是讨论“以反求合”之术的。
在谈笑中,要达到某一目的,实现某一意愿常常要曲折地、灵活地应变,
以求成功,这正是“忤合”之术。
事物总在变化中,正如本篇所言“世无常贵,事无常师”,所以“成于
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或“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由此可知,“忤合”是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应变常规。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逆顺的发展形式,施用“忤合”之术的前提是必须对
具体事物多方研究,从而采取具体的应变方法。缺乏针对性的以反求合,不
仅不能实现原先意图,而且可能适得其反。
实施忤合之术,必须充分认识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才有发展,所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