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天空中响起一阵炸裂的声音。人们抬起头来,发现天空黑漆漆地,随着一声爆炸,天空的肚子中间亮出一道白光和一道闪电,像是谁在那里安放了核武器,终于将天空炸裂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炸裂的声音并没有消失。闪电一道接着一道,白光一道接着一道,天空像一只垂死的狮子,不时发出阵阵凄惨的狂叫。
“今年年辰不好。”一位老农在一个亭子里对众人道:“我长这么大岁数,从来没有看到过老天爷这么可怕。青云的灾难要降临了!”
众人都在嘲笑老农,有个中学生刚学会一个成语,便说了一句:“杞人忧天”。
刚说完,天空就飘下了雨丝,如同农家做的粉丝,丝丝软软地,一缕一缕从高空中落下,落在一些行人的脸上,有人开始欢呼。
这种欢呼声是不长久的。因为,这种软绵绵的粉丝很快就被一些又粗又壮的雨点取代了,它们来得那么快,那么迅速,那么粗暴,配合着天空中不断出现的闪电雷鸣,雨点们仿佛一排排的子弹在向大地扫射,同时,远处还有一阵阵的枪炮声,以及一些稀奇古怪的声音。
在惊恐的目光中,有人说:“人类的末日来临了!”
这时没有人嘲笑他了,也没有人注意他了。大家在考虑着如何逃脱这个地方,如何尽快回到自己家里。大家似乎觉得,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显然是不安全的,说不定雷公公就会怒气冲冲地把斧头劈将过来,闪电娘娘抛下两条彩练般的物件,将某人的性命勾了去。到那时,家人连个尸首都找不到,那才是真正可怕哩。
在暴雨中,人们狂奔着回家。回到家里,他们觉得是幸运的,因为接下来暴雨并没有丝毫温柔下来的意思。雨越下越大,雨声显得那样的狂暴,那样的愤怒,仿佛对大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
暴雨接连下了五六天,青云就已经不行了。虽然接下来天空里仍然飘起了粉丝般的细雨,但雨丝细下去也不管用了,山谷里的雨水在不停地往低洼处冲,青云江成了一条黄色的巨龙,不停地席卷着河道两道的农田庄稼。东南面的海水也在往陆地上蔓延,地势低的农田和村庄已经被海水淹没。
青云电视台滚动播出灾情报道:“受热带风暴倒潮影响,我市中西部山区普降百年未遇的特大暴雨,降雨量达170毫米以上,有的乡镇达262和264毫米。大暴雨酿成山洪大暴发,致使中西部山区50余座水库溢洪道普遍出水,4个片区50余万人受灾,其中16万人被洪水围困,一些老年人因灾情严重而死亡。部分乡镇交通、通讯全部中断,水位最深处达5。8米。灾区干部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正全力以赴抢险救灾。”
另外还有最新消息:“昨天下午,市委书记黄伯昌、市长叶逢秋深入山溪灾区了解灾民安置和生产自救情况。山溪村两处山体存在严重滑坡隐患,黄伯昌对此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检查,并责仅当地党委政府及时做好抗洪抢险工作。”
青云市委书记黄伯昌向青云人民发表电视讲话,要求“青云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克服一切困难。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在抗洪斗争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抗洪,要随时准备在关键时刻牺牲个人的利益。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顽强拚搏,克服困难,努力夺取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随着水位的升高,水势的漫延,青云境内的部分居民开始搬迁,有的被洪水吞噬了生命,当然,在有关部门和武警部队的帮助下,绝大部分灾民都及时脱离了危险,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这段时间,灾区群众全力抗洪救灾或者全力保护自身的安全,而青云一百二十万百姓中的大部分,都安安稳稳地躲在家里,他们不敢出门,便只好面对着电视。除了看中央台和部分省市的卫视节目外,就是每天晚上六点四十分收看青云电视台的新闻节目。
在青云新闻节目里,青云人民目睹了市委书记黄伯昌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指挥抗洪的壮举。
在涛涛洪水中,黄伯昌坚定地站在冲锋舟上,视察着青云灾区。他的双眉紧锁,看到百姓受灾,他的心里如同刀割。
在洪水围困的一株大槐树上,坐着一位头发散乱的小女孩,正在抹着眼睛哭泣。黄伯昌坐着冲锋舟亲自把她抱了下来。
黄伯昌把小女孩送到她母亲怀里时,这位农村妇女忽然跪倒在地,对黄伯昌拜谢道:“谢谢共产党,谢谢黄书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老实的农民,站在旁边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爷爷则竖起大拇指,对黄伯昌道:“好人哪!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哪!”黄伯昌高兴地笑了,老人家握着他的手还在感谢,说:“像你这样的干部,当得越大越好,你当得大,是我们老百姓的福气啊!”
电视机前,一位中学教师道:“现在看来,黄伯昌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嘛。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洪水中救人,很得民心哪。”
青云日报的头版上,每天都出现黄伯昌抗洪讲话或者到各地检查抗洪的镜头。特别是那个小女孩,被黄伯昌从树上抱下来的那张照片,被放大后刊登在头版显要位置,很快,这个小女孩也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她的名字叫李幸。大家觉得,李幸的名字取得好,她真是个幸运的女孩。
由于青云市委市政府指挥得力,各项措施及时到位,在这次洪水中虽有一些伤亡,但损失已经降低到了最小程度。青云抗洪工作得到了南州市领导的表扬,南州市领导对青云抗洪工作肯定的讲话,也频繁地出现在青云日报、青云电视台甚至南州市的有关媒体上。
青云市机关干部们觉得,黄伯昌的确有能力,他能够化险为夷,变坏事为好事,变灾难为资本,几乎具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之功,令青云市的各级领导和普通干部们赞叹不已。他们觉得,大概黄伯昌高升的时机已经不会长久了。
洪水刚刚送走,两个瘟神在青云降临。
一辆从福建开来的大巴士,在驶过青云江大桥时忽然撞破栏杆,一头栽进青云江里。车上三十五名乘客,死了二十一名,重伤十四名。
市委书记黄伯昌赶到现场,责成有关部门组织人力及时进行抢救。可以说,如果抢求不及时话,另十四名也很可能性命难保。因此,舆论对青云市各有关部门当然也包括对市委书记黄伯昌表示了敬意。
这件事刚刚完了没几天,一起更骇人的事故又与青云搭上了边。
不过,这次对于青云的损失倒并不大,只不过这件事又出在青云,又让黄伯昌狠狠地露了一番脸。
一架图-154大型客机从南州机场起飞,在经过青云时,突然从空中跌落,青云江边的稻田里顿时被撞出了一个大窟窿,飞机上的零部件散落在地。最惨的是,机上五十八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青云市委书记黄伯昌接到报告后,二十分钟后即赶到出事现场。他极其沉着地指挥着,要求各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好现场,同时准备做好医疗、卫生、食品等各项服务工作。
黄伯昌的照片及简要的讲话内容通过新华社发向全国各新闻媒体,他对飞机失事件的重视、对遇难者所给予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通过这件事所表现出的同情心和领导才能,使他的知名度再一次向上攀升。那一天,全国关心时事的百姓,几乎都知道了中国有架图-154在经济发达的青云市出了事,这个市一个叫做黄伯昌的市委书记采取了一些人道主义的行动,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在这两件大事中,市长叶逢秋也不甘示弱。他总是恰如其分地站在市委书记黄伯昌身边,严肃的时候扶一扶眼镜,高兴地时候就露出一排前倾的牙齿微笑着。他知道,自己不能表现得比黄伯昌激进,不能抢了他的镜头,同时也要表现出一定的姿态和风范,让民众们知道一旦黄伯昌高升后,他叶逢秋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接班人。
这段时间里,唯一抛开了青云风风雨雨的,就是副市长郑汤楷了。
那天他跟着南州市纪委的办案人员坐上了轿车,就被带到了这里。他几乎都没看清这是个什么地方,只知道这里有一个简洁的招待所,在办案人员的看管下,他面对着白色的墙壁,和两扇几乎永远关着的窗户,一天接一天地思考问题,写交待材料。外面天晴过了,风刮过了,雨下过了。可是,这些风声和雨声与他已经不相干了。他的任务就是如何对付纪委的办案人员,如何想方设法地躲过这一劫。
然而,这一劫看来是无论如何躲不过去了。南州市纪委的办案人员已经掌握了他收受贿赂的部分证据,他一直想探听探听虚实,想摸清他们的底,究竟哪些事情已经被掌握了,哪些事情还没被掌握。他想,已经掌握的事情是逃不过去的,只能早点交待了事,至于那些还没被掌握的事,能够不讲最好是别讲。因为,自己为官这么多年,权钱交易的事就像是逢场作戏,就像是睡觉之前张开嘴巴打个哈哈,实在是司空见惯,实在是过于平常了。要是把这些事情一笔笔都交待清楚,不要说他不想交待,就是想,也没这么好的记忆力了。
可是,纪委的人再三做他的工作,把那些常用惯用的思想工作手法,都一古脑儿地用在他郑汤楷身上来了。今天这个谈,明天那个谈。今天写这份材料,明天写那份材料。今天说写得不深刻,明天说写得太肤浅。直把他整得天错地暗,不知今日是何日,不知今夕是何夕。
他知道,他的问题这样拖延下去也不是个办法。骆财生送他的那些钱,是明摆着的事,纪委当然是全部掌握了,他是一个子儿也逃脱不掉的。但是,除此之外呢,这些天他也仔细想了。除此之外的大部分经济问题,都与太爷任厚根有关。任厚根这个人,迟早要出事,他早就有预感。即便他今天不交待,将来任厚根被关进来了,也会交待出他的事的。至于其他人送的钱,有的还是比较隐蔽的,不说纪委也不一定会知道。因为这些人大多是机关干部,他们也有一定的身份,有一定的素质,为了保全自身,他们即便被关进来,也未必会交待问题,更不会牵扯到他郑汤楷。
想来想去,太爷任厚根的事还是该好好想了想,该从哪头说起呢?
郑汤楷和他认识已经有好多年了。那时,他听说这个人会跟踪盯梢,善于抓人把柄。谁与他作对谁就要倒霉。同时,听说这个人与市领导的关系出奇地好,便一心想与他搞好关系。那时,郑汤楷还是市经委的主任。他常到任厚根开的饭店里去吃饭,对任厚根自然也另眼相看。任厚根呢,对郑汤楷的印象也是挺好的。因为那时的任厚根还没有后来这么火,有的人当面不怎么他,背后却把他贬得一文不值,很让任厚根生气,只要他听到什么风言风语,就要千方百计地将对方整一番,直到对方讨饶为止。而郑汤楷这个要却有些与众不同。他对身为南盛村农民的任厚根并没有看不起的意思,表现出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风度和雅量。
任厚根也有意要与郑汤楷搞好关系,经常到包厢里来敬酒,与他拉扯拉扯关系。说实在,他与郑汤楷搞好关系,并没有采取跟踪盯梢的手段,这一招从来就没有派上过用场。对于郑汤楷来说,他的这一招顶多不过起些威慑作用罢了。
开始,任厚根提出了揽一些工程的事,郑汤楷并没有拒绝的意思,他觉得这个人很有开发潜力,便加紧了进攻步伐。任厚根并不懂工程,但建设工程油水多,这是傻瓜都知道的事。一幢楼通常都是几百万上千万的,按照百分之三四十的利润计算,随便搞搞也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的。只要能够揽到这个活就是本事,懂不懂工程建设根本不重要。那些包工头整天就是拎着个黑皮包找领导,到处公关,就是苦于揽不到工程。因为,现在的领导胆子越来越小了,包工头揽活时送钱,被关进去时开口咬人的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一些领导听到包工头这个词都有些害怕了,他们不敢收钱,包工头想送钱都送不进去,找不到门。这个时候,太爷任厚根就发挥了他独特的作用。一是因为他不是包工头,他只不过是替包工头们揽活的掮客而已;二是因为他与市领导关系热乎,万一出事,市领导肯定会出面保他,只要把任厚根保住,与他有关联的人保准也不会有事。因此,郑汤楷看好任厚根的势头,很乐意与他交朋友,对于他提出揽工程的事,也是非常愿意帮忙。
在郑汤楷的介绍下,任厚根先后揽到了经委下属两家小企业的厂房改造工程,发了一笔小财。而郑汤楷呢,对于任厚根送上来的红包总是客客气气地谢绝。不过,后来任厚根也摸到郑汤楷的脾气了,他不肯几千几万地收,但是,对于高档礼品还是十分愿意收下的,另外,每次过年过节,对于五百八百的礼节,他也收得比较爽快。任厚根是个聪明的人,他便到郑汤楷家里跑得更勤了,中国人讲究多,节日也多,一年下来,任厚根塞给郑汤楷的钱数目也不少了。任厚根知道,钱要大家赚,大家花,一个人独吞是要消化不良的。于是,他总是把拿到的好处分出相当的一部分来送给郑汤楷,至于他如何送,郑汤楷如何收,这只不过是个方式方法问题罢了。
任厚根与郑汤楷的关系越来越好,成了铁杆兄弟。任厚根给了郑汤楷不少钱,但郑汤楷并没有主动要,任厚根便觉得郑汤楷这个人素质不错,便有心要好好栽培他一番。那年市里换届选举,市委书记祈成富征求他的意见,要他对青云市的中层干部评一评,看哪些干部比较能干,比较听话,能够和“市委保持一致”。任厚根便说:“中层干部里面,最能干的就是经委主任郑汤楷了,他在经委主持工作这些年来,办了不少事,青云这几年经济发展这么快,他也是有功劳的,对提高市委的威望也是起到重要作用的。而且,这个人对市委的意见是绝对服从,对祈书记也是非常尊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听话,如果让这个人当副市长,市领导班子将会更加团结,更加有聚聚力和战斗力,更加有利于青云今后工作的开展。”
祈成富对任厚根的这番话非常赞同,因为,他对郑汤楷的印象本来就不错,经过民间知名人士任厚根这么一评,他就更放心了。果然,不久以后郑汤楷就被人大选举为青云市的副市长,主管青云的工交企业。
郑汤楷当上副市长后,听说任厚根帮他出了不少力,从此就与任厚根的关系更贴近了。任厚根呢,有什么事就找郑汤楷说,特别是揽工程的事,只要任厚根来找他,他就帮助写条子、打电话,在分管工业的副市长的关照下,那些年全市不少企业的厂房改造和企业宿舍楼建设工程,都被任厚根揽了下来,然后再转手给建筑企业,从中领取了高额的回扣。
以前那几次,他究竟帮助任厚根搞了多少次工程,自己又从任厚根手里转手拿到了多少好处,实在是记不太清楚了。要说清楚,只有最近而且是数目最大的一次了,那就是青云第二农贸市场大楼的事。
青云城市建设步伐越来越快,农贸市场也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的要求了。城东有一个最大的农贸市场,叫做青云农贸市场,但城西那边太远,到这里买菜不方便。虽然城西也有几个小农贸市场,但地点太分散,人大代表开会时提议,城西要建一个上规模的农贸市场,就叫做青云第二农贸市场吧。
第二农贸市场资金已经到位,工程也准备开工。可是,现在工程建设不比以前,上了五十万就要到市招投标办公室报道,参加公开招标。如果公开招标的话,中标的企业可能是建设方不熟悉的企业,甚至可能完全是个陌生的面孔。那么,建设方的领导还有什么利益可图?这个招投标办公室早就成立了,但约束力不强,各部门仍旧我行我素,想招标就招标,不招标就不招标。但是,后来在上级纪委、监察局的统一要求下,越来越具有强制性。如果工程项目不公开招标,就要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建设方的负责人还要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一招可就厉害了。建设单位只得规规矩矩地到招标办报道,按照招标程序向全市甚至是市内市外的建筑企业进行公开招标。
这一招伤害的不仅仅是建设方领导的利益,最重要的是太爷任厚根的利益可就损失大了。他忙去找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