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阅读_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5部分阅读(2 / 2)

伊斯兰教以来,这种血缘关系的约束,被宗教信仰的约束所代替,以往广泛存

在的个人主义和氏族精神渐渐消失了。穆罕默德为阿拉比亚建立了一种新的友

谊,一种新的集团。这种集团是宗教的,但是没有僧侣,没有教阶组织,没有

中央朝廷。清真寺是他们做礼拜的地方,是他们的公所和校军场。每天带领他

们做礼拜的伊马木,战时就成为指挥官。

这种政治、军事、宗教合一的组织,就是后来的伊斯兰教团体。在伊斯兰

教的旗帜下,向来散漫的阿拉比亚人团结起来,成为一个坚强的民族;阿拉伯

半岛,也第一次被统一成一个有组织的国家,而这个国家继续扩大,成为一个

横跨三大洲的大国。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后来拥有一个相同的名字……阿拉

伯。

而它们的缔造者……穆罕默德,不过是一个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人。但是

他传授了一部经典,至今全世界尚有七分之一的人民在信仰它、诵读它,诵读的声音,每天都回响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这部经典,后来的人叫它《古兰经》。《古兰经》是真主的言语,通过大天使伽百利口传给穆罕默德,共有114章。早期90章写于麦加,主要论述真主的独一无二及真主的德性、人的本分和将

来的报应。后期24章写于麦地那,比较长,多半与立法相关。举凡宗教、政治、财政、军事、法律等各方面的典礼和规章,都囊括其中。后世认为最人道的部分,乃是对待奴隶、孤儿和异乡人的法令。这可能与先知穆罕默德早年的艰辛生活有关。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基础,是一切精神问题和伦理问题的最后依据。它的基本原理分为宗教信仰和宗教义务两个部分。

伊斯兰教首要的、最重大的信条乃是〃除真主外,别无神灵。〃伊斯兰教就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亚伯拉罕曾经企图用自己的儿子当作真主的祭品,就是一种典型的服从。这种坚决的一神教是非常朴实的,对于超越物质的最高存在,有着非常热忱的信仰这种信仰,就是伊斯兰教的力量源泉,穆斯林的知足和达观,甚至于懒散,也可能与此相关。

第二重要的信条是: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最后一名先知,是所有先知(包括《旧约圣经》里提到的那些,包括耶稣)的〃封印〃,因而是最伟大的先知。尽管穆罕默德在各种传说和故事里被赋予超凡的灵气,但在穆斯林当中,在《古兰经》的教义体系里,穆罕默德只是一个凡人,没有任何穆斯林会说他或她崇拜穆罕默德。

此外,还有其他较为重要的信条:信仰天神,信仰经典,信仰末日。

穆斯林的宗教义务,主要集中在五大纲领里。

第一个纲领是信仰的表白:除真主外,别无神灵;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任何人只要接受这个信条,当众表白一次,名义上就是一个穆斯林,因为伊斯兰

教通常满足于口头的表白。

礼拜是第二个纲领。唯一的公众礼拜是聚礼,在周五的中午举行。聚礼的仪式源于犹太教的会堂礼拜,后来又受到基督教周日礼拜的影响。礼拜的群众,在寺庙的大殿里,自动排列成整齐的横行,然后在行中立正,在伊马木的领导下,准确恭敬地举行礼拜。这种严肃的仪式,与现在的军训有点相似,对早期自由散漫的阿拉比亚人来讲,无异于一种重要的军事训练。不同家族、氏族、部族

虹←桥书←吧←book。hqdoor←

第36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6)

的人们,因为礼拜而形成了团结的意识和平等的观念,促进信徒间的兄弟关系。于是,礼拜的场地,成为〃伊斯兰教的第一个练兵场〃。

施舍是第三个纲领。起初是自愿的,后来改成法定,叫做天课,和基督徒的什一税性质相同,包括货币、牲畜、谷物、果实和商品的财产税。

斋戒是第四个纲领,可能传自邻近的犹太教和基督教。

朝觐麦加是第五个纲领,也是最后一个。它是穆斯林统一的象征。朝觐圣地是古代闪族的制度。伊斯兰教之前,麦加人每年都会朝觐克尔白。伊斯兰教确立后,就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不论男女,有生之年只要负担得起,就必须到麦加朝觐一次。朝觐对于团结世界各地的穆斯林,联系各种不同的教派,发挥了最有效的作用。这种制度使得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棕种人,中国人、波斯人、叙利亚人、阿拉伯人,富人、穷人,贵族、平民,在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基础上会合在一起,和睦相处。它摧毁了种族、肤色、民族、贫富之间的障碍,这在古代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朝觐者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他们所在的国家可能属于不同的文明,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朝觐就成了文明交流非常难得的机会。相信这也是阿拉伯文明曾经辉煌灿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圣战(阿拉伯语称为志哈德),可能是最令现代人反感的一种行为,但它并不是每个穆斯林的义务。只有部分教派,如哈利哲派,把它奉为第六种纲领。当然,伊斯兰教能有昔日的成就,以及今日的地位,不得不归功于这条著名的教律。

上述种种的信条和义务,构成了伊斯兰教的基础。不过,从根本上来讲,作为穆斯林,合格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服从通过穆罕默德在《古兰经》中所启示的真主的意志。

3。民主共和的四哈里发时代和阿拉伯人的扩张

先知穆罕默德在世的时候,宗教领袖、立法者、法官、司令官、国家元首等职务,都由他一肩承担。但是他已然去世,该由谁来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呢?谁应该成为他的哈里发(阿拉伯语,意思是继任者)呢?先知没有儿子,即使有,依照阿拉伯的习俗,这个儿子也不一定可以继任。但是伊斯兰教不能没有领袖,阿拉伯人不能没有首领。先知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指定任何的接班人。所以继任者的问题成了伊斯兰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阿拉伯人的习俗是民主制,也就是通过选举产生领袖。民主制度下,往往就会产生党派。当时争夺哈里发位置的人,分为三大党派:迁士派、辅士派和

正统主义者。

迁士派都是麦加人,是先知的部族,首先承认先知的使命,并且自愿跟随先知四处漂泊,所以他们自认最能继承先知的衣钵;辅士派都是麦地那人,他们在先知危难之际,邀请先知到达麦地那,让他成为他们的领袖。如果不是他们提供避难所,先知和摇篮里的伊斯兰教很可能已经为麦加人消灭,所以,哈里发当由他们中选出;正统主义者也就是阿里派,他们认为先知的继承者,不能随意确定,必须从特别的人物中产生。阿里作为先知的堂弟,又是先知唯一的女婿,是先知最早的信徒之一,是唯一合法的哈里发。另有一派,是古莱氏部族的倭马亚家族,他们作为麦加最具实力的家族,代表传统势力,因为在早期的时候,他们经常和先知开战,很晚才皈依伊斯兰教,所以这时他们沉默不语。

后来迁士派和辅士派握手言和,共同组织圣门弟子团,共同拥护年高德劭的艾卜·伯克尔为哈里发。艾卜·伯克尔是先知的岳父,是先知最早的信徒之一,更重要的是,先知垂危的时候,他曾经代替先知主持礼拜,这也许暗示了先知对他的认可。艾卜·伯克尔当选后,各派领袖都停止了争吵,他们集合在一起向伯克尔宣誓。

艾卜·伯克尔;60多岁,个子不高,走路有些驼背;一张瘦削、漂亮而又光滑的脸,鹰钩鼻子,发际很高,眼睛深陷,目光深邃。他是一个性情柔顺温和的人,这种性格以及他长年跟随先知的经历,使得他成为先知最忠实的信徒。

◇欢◇迎访◇问◇book。hqdoor◇

第37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7)

先知去世前,阿拉伯半岛都奉他为领袖,麦地那成为阿拉伯国家的首都。但是当先知病逝的消息像野火一样四处蔓延的时候,到处都有反叛伊斯

兰教的声音,除了希贾兹(麦加所在地区),整个阿拉比亚都与这个新兴的国家绝交。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老迈而忠实的哈里发伯克尔显示了惊人的才干。他在没有与叛变者做任何妥协的情况下一个个打败了他们,收服了他们。四分

五裂的伊斯兰教再次统一起来,战火纷飞的阿拉比亚再次归于和平。

当内乱停止的时候,老迈的伯克尔和年轻的伊斯兰教,准备继承先知的遗志走出阿拉比亚,向前进发。蒙昧的阿拉比亚,曾经是一个不毛之地,没有一个英雄从这里诞生。但自从先知来到这里,一切有了改变。特别是先知辞世后,这片荒凉的土地像是着了魔,突然冒出数不胜数的英雄人物,他们中的杰出者,堪与迦太基的汉尼拔、罗马的恺撒、法国的拿破仑、中国的霍去病等量齐观。

其中头一个要属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的司令官……哈立德·伊本·韦立德。当阿拉伯人在叙利亚被拜占庭人击败的时候,他率领500名身经百战的老兵,五天五夜,穿行在人迹罕至的沙漠里,在18天的急行军之后,如同天兵天将一般,突然出现在大马士革(今叙利亚的首都)的附近,直接来到拜占庭军队的后方。大马士革在经过6个月的围攻之后,为拜占庭的驻军所抛弃,不得已立约投降。城中的居民,只要每个人交纳人丁税,即每年交纳一个第纳尔(货币单位,至今仍被使用)和一袋小麦,便可得到真主的契约,以及先知、哈里发和信士门的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和教堂就不被侵犯,他们的城墙也不会拆除。许多叙利亚的城市,在哈立德军队的威慑下,被如此宽大的条约感召,相继屈服。前进的路上几无障碍。当哈立德率领穆斯林的勇士们,来到舍伊萨尔城下的时候,那里的人民甚至敲着腰鼓,唱着歌,出城欢迎哈立德,在他面前行跪拜礼。

如果说,是因为阿拉比亚的骆驼,穆斯林的军队才能通过人迹罕至的沙漠,迅速地援助他的盟友;如果说,是因为哈立德的勇气和胆略,阿拉伯人的队伍才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逼走强大的拜占庭驻军。那么,又是什么使得舍伊萨尔城的人民,欢歌笑语,来迎接哈立德和他的入城呢?是他的宽大和拜占庭统治者的严苛。

然而叙利亚毕竟是拜占庭帝国最富庶的省份,皇帝希拉克略不甘心拱手让人,他派遣了一支5万人的军队,由御弟西奥多拉斯率领,来抵挡穆斯林日益强大的攻势。公元636年8月20日,一场会战在叶尔茂克河谷(约旦河的支流)展开,那天很热,到处飞舞着沙土。游牧的阿拉伯人虽然只有敌军的一半,却在哈立德的带领下,以无比的信心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他们仿佛是沙漠里的狼群,疯狂地向拜占庭人猛扑过去。神甫们的颂赞和十字架的保佑也无法挽救拜占庭人的溃败。众多的拜占庭士兵和他们的亚细亚雇佣军在无情的战斗中被驱逐到陡峭的河床和河谷里。拜占庭的统帅……皇帝的弟弟西奥多拉斯也被打死,剩下的乌合之众像惊弓之鸟四处逃窜。哈立德的军队一路向北,直到叙利亚的

边境……托罗斯山也没有碰到多大的抵抗。

叙利亚的命运从此注定了。如同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临别时所说的那样:

〃叙利亚,永别了!在敌人看来,你是多么优美的地方啊!〃失去了帝国最富裕的省份,也许让拜占庭人扼腕叹息。然而,面对远道而来的穆斯林的军队,希姆斯的人民这样说道:〃我们喜欢你们的统治和公道,远远超过长期统治我们的那个政府的压迫和暴虐。〃这也许可以解释哈立德的军队如何从当代第一流的帝国手中,轻易地夺取这样一块富庶、战略地位重要的领土。无论是哈立德的勇猛还是仁慈,叙利亚的夺取给新兴的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国家带来了威信,增强了穆斯林的信心。有了这块富足的土地,新兴的阿拉伯国家才能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不断推进,直到占据整个新月地区。

虹桥书吧bsp;第38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8)

当〃真主的宝剑〃哈立德·伊本·韦立德正和拜占庭较量的时候,赛耳德·伊本·艾比·瓦嘎斯正统帅援军赶赴伊拉克前线。赛耳德曾经参加过先知指挥的巴德尔战役,战后被先知许为随侍天堂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637年6月1日,赛耳德指挥6000名阿拉比亚人,与波斯帝国首相鲁斯特木的军队,展开激烈的战斗。炎热的天气和漫天的飞沙,再一次帮了阿拉比亚人的忙。波斯人因为天气的原因变得万分惊惶,在阿拉比亚人的猛冲下,迅速地崩溃了。波斯首相鲁斯特木被杀,六神无主的士兵四处奔逃,底格里斯河西岸肥沃的土地马上展现在赛耳德和穆斯林的面前。阿拉马农民对他们的欢迎绝对不亚于叙利亚人的热情,尽管阿拉马人都是基督徒。

士气饱满的阿拉比亚人在赛

耳德的带领下,以特殊的锐气和精力不断猛攻。在春洪暴发、底格里斯河水上涨的时候,他勇敢地选择了一个浅滩,安全渡河。这一奇迹,使得赛耳德在当月顺利进入波斯帝国的首都……忒西丰。此时,胆小的波斯皇帝,在未曾交战的情况下,带着皇冠、宝藏和少量的侍从,弃城逃走,在一个叫木鹿的地方,被一个贪财害命的磨坊老板杀掉。

值得称赞的是波斯本部的人

民。当阿拉伯人的军队到达之时,他们组织起强大的抵抗,以曾经与罗马较量过400多年的力量,来阻止阿拉伯侵略者的步伐,然而10年之后,这种抵抗终究沉寂下去了。波斯帝国1200多年的兴旺从此中断了。但是,波斯人抵抗的力量没有消失,正是这种力量,使得波斯一族在衰落800多年后,重新独立和复兴,虽然在汤姆大叔的眼里,他们不那么可爱。

当哈立德在叙利亚的土地上挥舞宝剑的时候,另一位英雄也在跃跃欲试,他的名字叫阿慕尔·伊本·阿绥。为了和杰出的对手哈立德一较长短,阿慕尔利用哈里发欧麦尔访问耶路撒冷的机会主动请缨,要求率领队伍进攻法老的古国……埃及。埃及是唯一可与叙利亚媲美的地方,土地肥沃,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过埃及还是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的首都)的粮仓,它的首府亚历山大港,更是拜占庭的海军基地,是整个北非的门户。所以,阿慕尔选择这块地方,作为用武之地,好在声名上压倒〃真主的宝剑〃哈立德。

当然,阿慕尔对埃及的作战,绝不因为声名的争夺而变得莽撞,与此相反,作战是计划周详的。在伊斯兰教之前的时代,阿慕尔曾经多次带领商队到埃及旅行。埃及的每个城市和每条道路,他都很熟悉。所以,当得知哈里发和麦地那的圣门弟子们因为作战的冒险而加以反对的时候,阿慕尔依然坚持进军。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当阿慕尔还在巴勒斯坦征战的时候,哈里发欧麦尔和麦地那的圣门弟子们知道阿慕尔的下一步是征服埃及,为了阻止这次冒险的征伐,哈里发派遣使者快马加鞭朝阿慕尔的营地赶去。信使正好在巴勒斯坦和埃及的边境上追上了阿慕尔的队伍。但是,与哈立德争雄的野心和替真主征服埃及的热忱使他难以抑制。在猜到信件内容的情况下,为了不直接违抗哈里发的命令,他没有立即打开书信,直到他率领穆斯林勇士们深入埃及国境之后才把它拆开。于是,阿拉伯人开始了另一场伟大的征伐。

公元639年12月,阿慕尔率领骑兵4000名向埃及进攻,所走的道路,正是亚伯拉罕(《圣经》中的人类始祖)、冈比西斯(古波斯帝国的王)、亚历山大、圣家族(耶稣一家)、拿破仑等人先后走过的沿海道路,是古代中东的国际交通线。埃及东部的城市,在阿慕尔和阿拉伯勇士们的猛攻之下,相继陷落了。最后,横跨尼罗河中罗德洲上的巴比伦堡,阻挡了阿慕尔骑兵前进的道路。此刻,亚历山大主教和总督居鲁士,协同总司令西奥多拉斯,统帅大军匆匆赶来,巴比伦堡的拜占庭军队猛涨到25000人,而阿慕尔和圣门弟子左拜尔·伊本·奥瓦木的援军合在一起不过10000人。然而,阿慕尔和左拜尔的勇猛,很快弥补了数量上的劣势。拜占庭的主力被彻底击溃了,总司令西奥多拉斯狼狈

book。hqdoor▲虹桥▲书吧▲

第39节:花开花落……阿拉伯帝国(9)

逃回亚历山大,而总督居鲁士龟缩到城中,不敢再出来。

然而,游牧的阿拉比亚人似乎不那么擅长攻城,双方陷入僵持。狡猾的居鲁士展开了秘密外交,希望收买围城的穆斯林将士。当居鲁士的使者到达阿拉比亚军营的时候,他看到这样一群人:每个人宁愿死亡,不愿生存;宁愿显赫,不愿屈辱;他们只坐在地上,只跪坐在两膝上吃饭;上下级之间没有区别,奴隶和主人难以分辨;做礼拜的时候,任何人不得缺席,都毕恭毕敬。居鲁士要求阿慕尔派遣使团到罗德洲上议和。阿拉比亚人的团长是一位黑人。当这个使团来临的时候,居鲁士十分震惊。这个使团不可贿买,意见统一,十分坚决:伊斯兰教、贡税或者宝剑,三者选一。最后,居鲁士同意交税,然而当他带着议和的条件回到亚历山大的时候,拜占庭皇帝撤销了他的一切职务,并放逐了他。

巴比伦堡的战争还得继续。在七个月的围攻后,先知的弟子左拜尔和他的伙伴们填平了一段城壕,用梯子爬上了城墙,最终攻克了这个坚固的堡垒。那一天是公元641年4月6日。

接着,阿慕尔带领麾下的军队2万人,来到亚历山大港的前面。亚历山大港是当时世界上最美丽的、最坚固的城市之一。它创建于亚历山大大帝时代,后来成为埃及的首府和主要港口。仅驻扎其中的部队就有5万多人,除此以外,还有以它为基地的全部拜占庭海军。而阿慕尔的军队没有一只船,也没有任何攻城的机械,而且因为远离阿拉比亚本土,没有直接的兵源作为补充。无援的阿拉比亚人,一次次被城墙上的弩炮击退,伤亡惨重。然而,穆斯林的热忱和阿拉比亚人的劫掠天性,使得他们坚持不懈。

更重要的是,面前的亚历山大港实在太美丽。巍峨的西比拉阿木宫和庄严的圣马克大礼拜堂耸立两旁。在更远的西边,可以看到两根阿斯旺红花岗岩的尖柱。而最远的后方,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高高站立,放出动人心魄的光芒。这一切,对于沙漠里的阿拉比亚人,具有难以克制的吸引力。

而穆斯林的统帅阿慕尔,肯定想起曾经在这里留下丰功伟绩的英雄们:亚历山

大、恺撒、安东尼、奥古斯都……

在这样的逆境里,阿慕尔和他麾下的阿拉比亚勇士们,继续这艰难的围攻,直到一个拜占庭人将亚历山大港出卖。他就是居鲁士,那个和阿慕尔议和、被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处罚的主教和总督。?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