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梦(代序)_古古打工族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淘金梦(代序)(1 / 1)

有这样一个寓言。两个财主打赌,如果谁不花钱请人就能把一百亩土地挖一遍,便将赢得十锭黄金。其中一个财主暗地里把一些碎金子埋在地里,同时四处散布从地里挖到金子的消息。好奇者半信半疑地荷锄而去,果然发现了那些预埋的金子。于是,疯狂的人群不请自来,一夜之间数百亩土地被深挖三尺。

流言可以止于智者。但当看到别人从彩票发行点开走一辆辆“奥托”时,亲眼目睹这种真实的人又有几个能心如止水呢?尽管明知中奖的几率微乎其微,但人们还是心甘情愿地把牙缝里挤出来的钱捧去抠奖。抠到的是一堆废纸,运气却总是擦肩而过!

求财是一种大众心理。尤其在当今社会,社会地位的高低,生活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的多少。管理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的兴起,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人们纷纷下海。或不满现状,或阮囊羞涩,或怀才不遇,或迫不得已。原因各不相同,目的却只有一个。在所有淘金者的梦和愿望里,都深深地镌刻着两个斗大的字——赚钱!

于是有些人摇身一变成了老板,而更多的人却只能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在喧嚣的都市里他们昼夜奔波,品味着打工的酸甜苦辣,构成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商海弄潮

现实中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诱惑我们产生许多假设和联想。那些动人心旌的广告词,劝说你如何轻轻松松就可以做一个跷脚老板。尤其是当有一天,某个经常考不及格的小学同桌,光鲜体面地从自己的加长“林肯”中钻出来,牢牢地吸引住你妻子艳羡的目光,你的定力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这种时刻,各种审慎、权衡和犹豫不决早已消失殆尽,下海的动机蜕变得近乎原始,就像中世纪的骑士,用生命去角斗,仅仅是为了尊严。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机遇和动力缺一不可。但作为旁观者,往往更多地看到前者。殊不知,机遇就像一个光着身子、浑身抹满肥皂泡、飞速从你身边跑过的人,你如果抓住了,成功的几率就有了百分之五十。遗憾的是,我们常常与他失之交臂!

跟任何一种职业一样,经商并不适合每个人。所谓“十亿人民九亿商”,多少有点调侃的味道。打工不是通向老板的必由之路,成功与否也不能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如果一觉醒来,所有的人都上街开面馆、摆地摊去了,你或许会发现,商海中早已人满为患,像你这种不经商的人反倒奇货可居了。与其湮没在盲目的打工人流,不如保存自己的个性为好。

##文凭是金

攥一纸文凭,跻身于人头攒动的交流中心,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想起劳务市场栏杆内那些茫然的目光,最深的体会不外乎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的本质区别,不是露天与室内的不同,也不在门票价格的高低,而是工种的差异。白领和蓝领之间,横亘着一道鸿沟,那就是标明身价的文凭!

其实,人才的划分很难有一个准确的界限。那些傲慢地坐在招聘席的老板们,谁也不知道他们曾经是蓝领还是白领。成功像一套名牌服装,足以遮盖所有的缺陷。正所谓“一白遮百丑”。当成功还渺无踪影的时候,只好任人挑拣。尽管滋味不好受,但也别无他法。

好在并非一无所有。手中的文凭也算张王牌。比起蓝领来,境遇毕竟要强得多。“书到用时方恨少。”即便同属白领,文凭也有高低。招聘栏里看似随意写上的一条标准,就轻易地将你十足的信心击得粉碎!当你的文凭不够某些职位的要求时,千万用不着抱怨。说不定有个未来的中国首富,就因为缺了张文凭,迄今还在劳务市场里徘徊呢!

##经历也是文化

经历本身就是文化。

学过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做过什么。就像学医的,即使读再多医书,如果没有临床经验,拿起手术刀恐怕远不及一个熟练的杀猪匠。卖油翁说得好,熟能生巧。

形形色色的招聘广告,很容易把人弄得心猿意马,许多概念逐渐模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也在心里划上了等号。别以为卖过旧报纸就算搞过营销,倒卖过足球票就可以去证券公司操盘。对经验的忽略,必然导致应聘的失败。

亲身经历一件事,从中体验到的东西可能比你读十本书学到的多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千万别忘了自己曾经干过什么。有些看似不足挂齿的经验,很可能会改变人的一生。任何正当的职业如果能锲而不舍地做下去,都将获益终身。

年仅十几岁的康熙大帝,居然能够挫败老谋深算的鳌拜,逼他还政于朝,除了康熙过人的天赋之外,经验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权力斗争是他的必修课。

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一时还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妨从你最熟悉的事情做起。

##对付武大郎

站在招聘者面前,应聘者必须立即进入角色。他们是考官,你是演员。

对于他们的身份,决不可贸然发问。或许他们只比你早一天受聘,或许你一旦聘用,就是他们的上司。但此时此刻,你的命运由他们掌握。是才华尽显、大智若愚,还是锋芒毕露、面带猪相,分寸的把握完全取决于瞬间的判断。

招聘者常常不是真正的老板,因而他们会有一些微妙的心理。他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在对待应聘者的态度中表露无遗。萧和月下追韩言之所以传为佳话,是因为求贤若渴者简直是凤毛麟角。忌贤妒能是一种通病,就像武大郎开店,比自己高的统统拒之门外,因此,绝大多数招聘者亦难免俗。但有一点你必须清楚,你并不是给他们打工。你是千里马,你寻找的是伯乐。俗话说:菩萨好见,小鬼难缠。某些招聘者只不过是伯乐家的门槛,无需他们赏识,只求越过他们。

假若你不堪忍受这些招聘者的挑剔和发难,一气之下拂袖而去,你就大错特错了。能让你大显身手的天地,值得你为之工作的老板,也许距你仅一步之遥。迎上去,跨过那道古老的门槛,机会就在前面!

##高薪幌子

薪酬不仅仅是劳动的回报,更是自身价值的体现。帮人挑担的“棒棒”在干活之前先喊价,只是看劳动量的多少。白领在求职时讨论报酬,考虑的却是自己是不是才值这几个钱。从某种意义上讲,薪金越高,自身价值体现也就越充分。所以,高薪幌子之下人气最旺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很少有人想到高薪的背后附带着什么条件,就连智商较高的白领打工族,也常常被人愚弄。广告上写得再清楚不过了,每月底薪3000元,外加丰厚的提成,甚至年收入十万也不再是梦想。等干完一个月下来,定额没完成,提成是镜花水月,基本工资还要扣去百分之五十,再加上医疗、养老等保险由公司代办,发到手里的钞票已经所剩无几,发财的梦想又成了空中楼阁。

冷静一想,其实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工作,误入歧途恰恰是抵御不住高薪诱惑的缘故。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认真考虑去留问题。

遗憾的是,对于很多人来说,类似的遭遇往往不止一次。

##求职陷阱

美国有一家公司,其主要业务是开发各类软件。该公司的老板每接到一张订单,就在报纸上发布招聘启事。他以考核应聘者能力的名义,要求应聘者编制部分程序。为了击败别的竞争者,应聘的人无不绞尽脑汁。他们的努力使公司老板轻轻松松地赚了一大笔钱,而自己还蒙在鼓里。

我们经常看到,面对各商家一浪高过一浪的促销热潮,广大消费者往往闻风而动,轻易出手。花几千块钱买大件,商家承诺中奖机会百分之百,领回来一看,原来是一卷卫生纸,气得你七窍生烟。还不如去吃碗牛肉面,伙计一高兴多舀一勺牛肉也比这更划得着。

面对日益白热化的竞争,商家奇招迭出,追求的只是轰动效应。在这种前提下,招聘有时也是一种广告手段,利用的正是应聘者求职心切。高薪、高职、高福利,以及国外培训深造等字眼,令白领们趋之若鹜,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恰好成了别人广告的形式。你字斟句酌填写的应聘表,一转背就被当做废纸弃之一隅。

##三个选择

每一个打工的白领求职时最先面临的就是三个选择:选择职业、选择公司、选择老板。

根据自己的学历和文凭,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能力,首先决定自己打算干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学对职业的划分越来越时髦,人才也就分门别类。卖东西叫营销,买东西叫采购,搞接待叫公关,出主意叫策划,守电话叫接线,扫厕所叫保洁……总之,名目繁多。尽管有些职业听上去很诱人,你切不可忘了自己的初衷。所谓的业务经理,其实就是集推销、送货、收款等数职于一身,在公司的地位相当于工厂的学徒。

确定了自己想要干什么,接下来你就该挑选公司。国企?私人企业?还是外企或合资企业?这是公司的性质,除此之外,还包括公司的规模、公司的历史、公司的产品有无知名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公司的发展前景,甚至工作地点的远近,如此等等,你都应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关于老板的情况招聘者往往讳莫如深,你不可能一下子知道太多,从他的雇员身上你可以间接感知一些皮毛。等到老板面试的时候,你可以从他的谈吐、举止、风度、气质和对待员工的态度等方面,在心里作出大概的判断。

选择职业要相当谨慎,因为你必须完全胜任;选择公司要多看前景,因为你可以跟它共同发展;选择老板不能太苛求,因为他跟你一样,也只是个凡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