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酷吏(下)_永乐大帝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九章 酷吏(下)(1 / 2)

大帝第九章酷吏(下)

间正座的位置上坐着一个高大健壮的中年人。虽然只便服。但身上那股贵气掩也掩不住。

林海正偷偷审视着这位毕大人。却见他也正看向自己。忙微笑着依着下级参见上级的官场规矩行了礼。

“请问毕大人宣下官来所为何事\'”

“刚才看了你审案。”杨荣看了一眼沉吟不语的朱棣。说道:“正在站笼的人当中有一人我家大人有一面之缘。希望你能够给个面子把他放了。”

听说请自己来是为这事。林海不禁瞟了朱棣一眼。林海满肚皮不自在。说道:“听贵昆仑(注1)说。毕大人是都御史吧?”

朱棣点点头。

“既然毕大人是都御史。自然应该对“首告无罪”制度很熟悉。下官若是拿国法卖人情。毕大人一个折子递到皇上面前。却叫下官如何自处?”

“国法中有让替人打者站笼的规定吗?”朱棣抬了抬眼皮。不温不火的说道:“大明律。连站笼这种刑罚都没有吧?”

实话。朱棣虽然贵为大明皇帝。但是对于大明的熟悉程度他却绝对比不上那些积年老吏。但是对这一点朱棣却很笃定。因为在他的记忆中。站笼是于清朝才正式作为法律惩治手段的。

林海不软不硬的顶道:“大人。我不知道您所说的站笼是什么。下官所实施的刑罚只是枷号而已……只不过在外面加了一木笼子――大明律又没规定不许枷号时在外面围一个木笼子。”

朱棣懒的和林海辩驳这个问题。于是换了个话题。

“刚才你刑毙了三名营私舞弊的员。不怕朝廷给你处分吗?”

“下官做了就不怕担责任。”林海舔舔嘴。不,不淡的说道:“不杀一儆百。县衙里风气好不了明年您再来看。本县的官吏绝对能够称的上大明的表率。”

朱棣摇头失笑。“看来你是准备身后进《明史》的《酷吏列传》了。”

这本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林海郑重的点了点头。“没错。下官确实以能够进入《酷列传》为荣。”

朱棣瞪大了眼睛。在他的印象中。贪官固然经常和污吏结合使用。但偶尔也会和酷吏连在一起。

“酷吏又不是什么好词。你怎么会有这种人生理想?”

林海梗着脖子反问:“酷吏怎么不好?只有酷吏能打击的主豪强的嚣张气焰。稳定社秩序……大人知道夜不闭户和道不拾遗的出处吗?”

朱棣一滞。不禁暗自犹豫:究竟是老老实实回答说不知道呢。还是借语气不恭为由拍案而起和他翻脸呢?

这时杨荣说道:“不就是商以法家治国。在苛刑的威慑下百姓们不敢随意拿取?”

“正是如此!”朱没拍桌子。林海倒是拍案说道:“除了传说中的桃花源。但凡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景。都是遵从法家学说的酷吏所造成的。”

朱棣决定再次转移话题。

其实出现“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情况未必一定需要酷吏。只要一个的方穷的没什么东可偷同样出现这种现象――但如果物资相对丰富。那么严厉的法律对于社会秩序还是很有帮助的――穆斯林社会中偷盗砍手。所以小偷罕见;印尼只要和毒品沾边就是个死。所以印尼境内毒品最少。

和林海继续辩论这个话题。那不是自找不痛快吗?

朱棣咳嗽一声。

“林知县。刚才你当众申明将来若是将常州县治理的好而获的奖励那么你将一文不。全部按各位的功劳分给吏们补贴家用……你是怎么想的?”

林海诧异的望了朱棣一眼。不知道他的话题怎么一直换来换去没个准。旋即林海又想到对方是都御史现在显然是正在巡查的方。那么各方面都问到估计也是御史的一种职业病。于是释然。

想法眼前的御史可会把所见所闻写上奏折。而自己的想法也并非见不人。便坦然说道:“|官本人出身大户。虽说只是庶出。但下官成为知县后。月例钱就调到了与族长相同的水平。-个月可分的月例钱八十――这笔月例钱比一品官的俸禄还高。”

“离乡上任前天晚上家严对下官说钱再多也当不的身份使。就是个不入流的官到家里。也的当神敬当祖宗待。如今下官成了知县。家里有了体面。即便当的知县到们家也会客客气气的。所以。族里对我只一个要求不刮的皮。也别收贿。逢年过红白喜事。还有孝敬上宪太太私房体己银子。左右各方应酬等等。这些费用都不必心。自然有族中叔爷们补贴――只求我平平安安做官。为他们保住面子。”

“所以说。我做官不为钱!”

“哦?”朱棣饶有兴趣的问道:“俗话说千里当官只为财。你不为钱。那为什么?”

林海矜持的一笑。

“人生所求不过名|二字。下官不求财。自然是求名了。下官是从吏员做起来的。深知想要当个清官容易。但是想要当人给百姓做好事的能员却需要属下们倾力配合。”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