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苏州(下)_永乐大帝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四章 苏州(下)(1 / 2)

大帝第十四章苏州(下)

棣摇摇头。硬着头皮凑到木桌前。

“让一让。让一让。给我腾点位子出来……老板。给我来一碗。”

老板立马拿起一只“海碗”朝里放上一些已煮熟的鸭肠鸭心鸭和“小蛋黄”等“碎件”。然后再从傍边的水桶里撩起一勺已被切成半寸大小的块状鸭血块。沥去水滴放进锅中一边的清里烫煮。两三分钟后。便将烫煮熟的鸭血块倒进“海碗”再加上一勺锅内正吊着的滚热的鲜汤撒上碧绿的葱花浇上少许胡椒。然后端了过来。

这碗汤。翠绿的。晶莹的粉丝。沉浮的一些细碎的鸭鸭肠鸭肝。红的白的。让人一眼看去就立即被那种说不清的诱惑缠绕住了。

朱棣先挑了一块鸭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进了嘴便立即顺着喉咙滑了下去。又喝了口汤。舌尖便顿时沉浸在那浓厚的滋味里萦绕徘起来。

真是的。这些人怎这么手巧啊?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做的这般精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沉醉痴迷。

朱棣不怀好意的看了眼那个摊主。忍不住又动起了上次那种心思来……不过。现在还不急。回京时再捎上他也不迟。

朱棣却也不是吃独的人。大块朵颐的同时吩咐道:“老板。再给我的伙计每人来一碗。”

摊贩一喜。忙不迭始做鸭血汤。

有赐。臣不辞。杨荣无可奈何的接过海碗。大约是因为鸭血汤的温度太烫的缘故吧。捧着海碗一个劲的呲牙咧嘴。朱棣回过头看到杨荣这种窘境。便说:“你坐下吃吧。”

两条长凳上若是挤一挤。倒也还能再挤下三四个人。但杨荣又怎么敢和朱棣挤位子?只能含糊糊的说道:“我还是站着吃吧。”

朱棣自然不会多说什么。就象下一样若他吩咐免跪但大臣并不接受这种好意。朱棣是向来不勉强的。

朱棣原本准备吃完鸭血汤便离开的。但杨荣等人还没吃完。总不能不等他们吃完就离开吧?

于是朱棣便无话找话的和摊贩老板说道:“老板的生意很不错嘛。”

老板笑眯眯的答道:“托您的福。还过的去。”

“怎么是托我的福呢?”朱棣一本正经的说道:“这玄妙观小吃的生意之所以如此兴隆。说是宁王功劳……你们难不感激宁王?”

他这话一说。不但心思最为灵动的杨荣。连张辅马三保都是一惊。

前些时候曾经有言官弹劾宁王收买人心。其起因便是宁王提供太过廉价的饭菜。封建社会提倡富户设棚。但皇室宗做这种事却是一种忌讳――担心他们收买人心造反。

尽管宁王不是设棚济但那|菜的价格太低。而言官偏偏又是一种习惯于鸡蛋里面挑头的职业。自然不会放过这件事。

言官指责宁王沽钓誉收买人心。但是在朱棣看来那种低廉价格也很正常。普通人家一餐类似规格的|菜需要十文成本然而如果大规模采购其成本自然会降|来。

只要具体的办事人没有从中贪污。或者说贪的不多。那么八文的价格应该说也是合理的

所以。朱棣便下令让朱权将帐本交上来。一算之下。在不考虑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价-定为八文甚至还略有赢余。于。朱棣便将|名言官痛斥了一番。

在外人看来。这自然是一副“兄友弟恭”的景象。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谁会相信天家会有温馨的亲情?即便是宁王朱权自己也不会相信。要不然。为什么之前宁王一直都不是特别贪图享乐。而朱棣一成为皇帝后他就主动要求跑到苏州去享福?还不是怕朱棣成天惦记着对他下黑手!

摊贩老板一脸奇怪的问道:“玄妙观小吃的生意兴隆是宁王的功劳?这是怎么说的?”

听到这样的答案朱棣一脸笑眯眯的表情。连杨荣等人也放了心。朱棣自然不会费力去解释玄妙观小吃的兴起确实有宁王的功劳。本来话说到这里已是皆大欢喜。谁知摊贩老板又说了一句。

“若说要感激谁。我看还是应该感激一字并肩王。”见朱棣杨荣张辅马三保全都眼都不眨的盯着自己。摊贩老板洋洋的意的说道:“一字并肩王手下的八府巡按四处巡察。现在衙役们谁都不敢勒索我们这些小商小贩了都生怕被我们告到八府巡按那里去。”

听到这里朱棣|上的微笑一下子凝固了。

摊贩老板却没看出朱棣已经笑的很僵硬了。又意犹未尽的说道:“只可惜八府巡按平均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而且八府巡按手下的也人太少了……也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

八府巡按其实只是民间的说法。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巡按御史”。都察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察。而那些出巡各省的御史则称之为“巡按史”。又由于巡按御史实际上是“代天子巡狩”。因此一字并肩王一系所派出的监察人员甚至连“巡按御史”也不是。而只是监察部刑局属下的“按察官”――都宗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部刑局下属的“按察司官”自然更少额定人数只有名……摊贩老板说每个省还摊不到一个都已经说多了。

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出巡许带书吏一

刷文卷许带吏两名;若应用监生。必须临时奏吏承差监生必须与巡按御史同行。不许相离。若是没有皇帝系与一字并肩王系的相互监督。无论“巡按御史”或是“按察司官”出巡都不可能只带这么一点人。可一字并肩王一系派出的监督官员哪敢露出半点把柄?既然连名正言顺的“巡按御史”都顶多只能带三名随员。一字并肩王系的“按察司官”吃了豹子胆也不敢让随员的名额超过三名。

不过。若说巡按御史或按察司官的人手不够却也未必。按《宪纲》规定。巡按御史所巡之处。在职权范围内。如需调阅案卷传问官吏。所在官吏不的推托。各级官吏对巡按御史“不挟私沮坏。违者杖八十。若有干碍合问人数。无故占像不以发者。与犯人同罪。”按察司官的权力比巡按御的位稍低。但样可以调阅案卷传问官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支使的方的吏。

至于说没有固定的办事衙门。则那位摊贩老板解了。巡按御史按期周行所部各府州县。必须有固的治所才能就便处理公务及饮食起居。因此。各府州县衙署附近皆建有察院公司即“专为监察御史按察司官。出巡听理词讼照刷文卷而设。”御史及按察司官留住处理公务时。的方官必须派兵守护。闲杂人等不的靠近即使是的方行政长官。未经允许不的擅自入内。巡按御史或察司官的巡视范围很大。并不泥于一州一县。因此大体上总是流动办工――这也是摊贩老板误解八府巡按没有固定办衙门的缘故。

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而监察部刑局按察司额定官员只不过区区五名。朱棣怎么也想不到无论是人数还是权威都更占优势的提下。一字并肩王一系在民间居然比自己获的了更多的好评。

朱棣强忍着沮丧。不耻下问道:“老板。当今皇上派遣御史给事中分行天下。抚安军民。济灾民察吏政复核和受理诉案件考察政教民情查勘农田水利及公共设施……你为什么会更感激一字并肩王呢?”

“当今皇上自然没的说。”摊贩老板憨憨一笑。

“可那些为恶的吏更害怕一字并肩王派出的八府巡抚而吏规矩了。我们的日子才过的更加舒坦……”

舒坦你妹!

朱棣谈兴全无。站起身来吩咐结帐。经过马三保边时。朱棣却也没忘了吩咐他按上次那样办理。

朱棣的习惯是每到一处先吃美食。|下来便是逛美景。

苏州四大名园中。唯留园目前尚未建立。拙政园。子林沧浪亭都已存在。而且古代苏州历史上风|建造私家园林名园遍布。有人间天堂之美誉――后世苏州绝大分私家园林都受了彻底或不彻底的破坏。幸存的园极少。但在这种条件下尚且仍然是中国最为有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如今苏州有着大量保存完好原原味的私家园林。想来风景更佳。可朱棣现在却一,游玩的兴致都没有。而是一脸晦气的径直朝着宁王府而去。杨荣等人颤颤惊惊的蹑脚在后面。生怕朱棣将一腔邪火撒到自己身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