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烟消云散更好一些_鼓浪烟云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高和:烟消云散更好一些(1 / 1)

泓莹的长篇《鼓浪烟云》是一部需要耐心去读的小说。对于我这个审美取向、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诸方面和作家泓莹差距甚大的人来说,不但需要耐心,还需要理性。我断言,泓莹创作这部小说的时候,对她的耐心和耐力也是一次空前的考验。

作品未出版之前,从泓莹的博克看了一些片断,感觉非常好,流畅传神的语言,生动细腻的人物刻画和事态描写,厚重的历史沧桑和浓郁的南洋风情,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面。这些画面或浓墨重彩,有如中世纪欧洲宫廷画师的人物,或飘逸清幽,有如中国的水墨山水写意。读完了这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感觉是复杂的,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复杂的。体验是丰富的,因为,这本书本身就是丰富的。

这部作品可以当作泓莹炫耀艺术功底的看板: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泓莹运用文学语言的能力在这部作品里展示得淋漓尽致:语言的艺术和语言的表达,是文学和文章的形式界限,准确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是作文词句和文学语言的质量差别。《鼓浪烟云》的文学语言锤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描摹人物神态和实物细节的时候尤为精彩。例如:“伊丽嫌汽车放屁臭,不愿意坐汽车”,幽默简短的句子是天生的,不是刻意做作的。又比如:“香粉假想敌很多,她大得要淹死人的眼睛一般是水汪汪的,但说变就变,懒洋洋没来由就有了火,一旦横眉竖眼,她水灵灵的秀色就消失殆尽,面色萎黄,颧骨微微透红,五官耸然移位,然后就是雷霆万钧!”这段描写简短、生动、形象、诙谐,把一个心灵扭曲的深闺怨妇活灵灵的展现到了读者眼前,读过之后,由不得击掌啧啧。

泓莹是一个喜爱养花弄草、储玉藏翠、寄情山水、热衷佳肴的女人,其广泛的生活情趣从她的博克粘贴的大量图片可以窥及一斑。这些丰富的生活情趣,其实都是她创作的丰厚财富,让她的创作在描写那个年代女人的衣饰、富家的饮食、闺内的起居等等这些场面、细节的时候,从容自信,游刃有余。“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是说,文学功底是多层次、多方面生活、文化、艺术修养的集合体。泓莹拥有这个功底,创作的成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作为接触华侨较多的闽南人,泓莹无疑对闽南、南洋生活习俗的了解占据着优势,据她自己讲,为了创作这本书,她收集了很多这方面的材料。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积淀,为她展现自己的才华,显露厚实的艺术功底增加了底气。书中描写的饮食起居、风光景致、生活形态,乃至方言词汇的运用,为这本书增添了无尽的风光,也为这本书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也许,这种浓郁的地域特色会成为北方方言区读者接受的障碍,然而,不管接受不接受,这难得的独特性,却恰恰是这部书的艺术价值所在。

大气挥洒的乏力与调制小场景的娴熟:

看泓莹在网上粘贴的片断的时候,感觉这本书按照架构,应该是一部具有史诗气概的大制作。读过全书之后,发现作家对于大背景、大事件、主人公命运大冲突等等这些关系到作品整体风格的环节上,掌控能力稍显逊色,掩卷沉思,心里竟然涌上了物质分量和精神分量反差极大的失落感。

《鼓浪烟云》在描写家庭生活、刻画男女风情、编织人物冲突这些小场景方面是成功的,但是,描写家庭生活、刻画男女风情、编织人物冲突要干什么?作品的表达意向不够清晰。恰恰由于作家把笔锋过多用到了小场景的制作上,主人公理应在历史事件、命运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走形了,这是由于作家对时代背景的把握和历史大事件描写的力弱造成的。

作家对主人公的主观评价是正面的,可是,用社会普遍的道德观、价值观衡量,主人公的很多行为却是令人厌恶的,起码是令我厌恶的。例如苏甸周旋于“后宫”粉黛中的软语酸话,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活像贾宝玉的盗版。这种语言,无论作为剃头仔的苏甸,还是作为南洋“糖王”的苏甸,都和人物性格展示和人物成长脉络错位。再如苏甸回唐山之后,在鼓浪屿庆贺其母苏刘氏七十大寿穷奢极欲场面的描写,让人活生生的感觉到了暴发户的豪奢和沾沾自喜,作者的目的显然是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时代的旧照,也符合苏甸的自身素质背景,但是对于调动读者的感情关切,确实有副作用,很难让人对苏甸命运的起伏跌宕在乎、同情。

缺乏深刻的精神批判意识,没有高超的对于大背景的渲染关照能力,没有精细的背景和人物的粘合意识,要想成功塑造一个让读者认同、关心,最终产生感情依恋的艺术形象是不可能的。

同样以儿女情长、闺房琐事为落墨重点、同样大规模展现官宦世家豪奢生活的《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向来是让大部分男人鸡皮疙瘩落满地的艺术形象。然而,放下《红楼梦》之后,却又不得不对贾宝玉这个整天在脂粉堆里打滚、姐姐妹妹挂在嘴上、不男不女的怪胎产生深深的同情。而对于苏甸,很难产生这种感觉。从艺术上对比两部作品,用《红楼梦》的艺术高度来要求《鼓浪烟云》,对泓莹来说是不公平,也不合适的。但是就作品的精神层面来说,《红楼梦》中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繁华散尽后大地一片白茫茫的悲剧色彩,的确是《红楼梦》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升华的核心所在。这种强烈的精神批判和浓郁的悲剧色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背景”,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描写和叙述。泓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时候,缺少对这个问题的充分思考,也缺乏攀登这个高度的艺术准备。书的结尾,有人自杀,有人疯狂,作者显然也意识到了悲剧色彩对于提升作品精神价值的意义。但是,由于大背景和小场景的粘合不够严整,人物经历和人物性格关系脱扣,这些悲剧因素并没有成为主人公的命运悲剧,没有凸现主人公命运和时代背景的矛盾冲突结果的必然性,当然也就不构成整篇作品的悲剧精神。

有人说,这本书“黄得不够”,我认为准确地说,应该是“黄”得不好。我阅读和创作,从来不排斥性事描写。但是,作为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性事描写应该成为作品的有机组合部分,应该成为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主题表达必然的、必要的环节,而不能如同印度电影“戏不够歌舞凑”那样“戏不够床上凑”,这本书中描写闺房琐事的时候,游离于情节和人物刻画必需的性爱描写过多,而且雷同、重复,给人一种厌腻感。

《鼓浪烟云》是一部四十多万字的长篇,百分之五十的篇幅在闺房里面,寻找“烟”和“云”,找到的是作恶多端的乌烟之烟和男女的床帏云雨之云。其实,“烟”消“云”散之后,这部作品照样可以精彩。可以想象:如果能把“烟”“云”的篇幅让位给苏甸从一个剃头仔经过奋斗,成为纵横商海的华侨富商传奇经历,再把表面化、虚幻化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时代矛盾、外族欺辱具象化、人格化,故事可能会更加精彩,也可能会有更高的社会人文价值和艺术品味。

小说的亮点在一些配角身上闪烁,例如火辣辣的伊丽、干练的宝珠、困守深闺却又情欲激荡的香粉等等。但是,作者重点描写的配角猫五,却像一幅碎片拼凑起来的图像。由于对这类人物缺乏准确的把握和一定程度的了解,导致对这个人物在作品中应该发挥作用的失控状态,所以这个人物成了作品中占了不少分量,却又可有可无的散兵游勇。

我猜想,泓莹对把书中各类人物放在什么场景上端给读者,应该是有所设计的,之所以让我们作为读者产生以上感觉,如果不是观念、审美感觉等方面的差别,唯一的答案就是作者恰恰就是企图通过这些让我们看来不太合口味的家庭闺房琐事、生存画面等等小场景的展现,来吟唱、传递那个时代的悲歌,如果真地做到了,并且能让读者感受、体味到了,这个作家就很可怕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