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盘门
据古籍记载,苏州城最初是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所筑春秋吴国都城,盘门为吴门八门之一,古称蟠门。门上曾悬有木制蟠龙,以示震慑越国,又因其“水陆相半,沿洄屈曲”,得今名。
现存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修筑,瓮城为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增建。明初、清初和晚清都曾进行过修缮。
现存的盘门与南宋《平江图》碑所绘,方位相符,总体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保持元末明初旧观,水陆两门南北交错并列,总平面呈曲尺形,朝向东偏南10度,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古水陆城门。
陆城门分内外二重,二门之间设有"瓮城",可藏卒数百,以备突然出击之用,水城门和陆城门紧相毗连,亦系砖石结构,分内外二重。水陆城门均设有臣大的闸门,古代用盘车提升或关闭,可控制往来行人与船只,便于设防守城。
位于苏州古城区的西南隅,地处水陆要冲,京杭大运河环抱城垣,自北而南绕城而过,然后折向东去;从盘门登舟,沿运河溯河北上,至胥江口,折而往西,即可抵达太湖;往南可达江浙咽喉要地吴江松陵、平望等镇。陆道纵横交叉,四通八达。它是出入苏州古城西南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
古盘门景点由水陆两门、瓮城、城楼和两侧城垣组成。盘门是始建于春秋吴国的"阖闾大城"八城门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战乱,盘门城楼却屡毁屡建。现在的盘门城楼,是为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于1986年复建的。这座陆门城楼,是传统木结构的二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城楼高11.3米,阔15.48米,进深8.65米,外形古色古香,雄伟壮观。
城楼的一层陈设布置古雅,临墙还布置着枪、刀、剑、戟等十八般古代兵器,给游客以庄严威武之感,仿佛又回到春秋时期各国兵戎相见的岁月。楼上,悬挂着已故著名书法家王西野与其弟子杭青石合作的巨幅国画《盘门全景图》,再现了盘门及临近郊外的湖光山色,堪称绝妙。二楼檐口下那快潇洒雄健的章草匾额,是被称为当代书圣王蘧常的墨迹“吴中锁钥”四个字概括了盘门独特的战略位置。
盘门水城门是国内外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水城门由两重拱式城门和水瓮城贯穿而成。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这种周到的战备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筑城史上因地制宜的创举。
水城门通道:水瓮城东南隅内侧修建的洞穴式通道,高1.80米,宽0.9米,仄而陡直,古时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
盘门现有城墙全长300多米,高5米多。从城垣北侧石板坡道登上城墙,可以看到整个陆门、水门套城的布置和结构全貌。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天井(防火用的设施)均历历在目。
瓮城,瓮者,口小腹大,盘门陆城门两门非轴线同朝向,中间为边长约20米的方形空地,故称瓮城。瓮城四周城墙陡峭,一旦诱敌深入,闸断退路,如同瓮中捉鳖,可获全歼之胜。瓮城为元末张士诚重建,后经明清两代续修,仍具原有形制。
绞关石,水城门拱券有闸槽,有绞关石,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可落下和开启水城门,既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
土炮,古代盘门乃兵家必争之地。为重现昔日吴都风貌,城楼正前及东南方架有三尊清代制造的土炮,使人想起当年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攻战场面。土炮的炮身长度分别是120厘米、130厘米、160厘米,炮口直径分别是8厘米、10厘米、12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