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冰有没有可能自杀呢?这是何铁军调查这个案子需要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为了调查吕冰的情况,何铁军和李全有到了吕冰的原籍,也就是吕冰的老家,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发迹的地方。吕冰的原籍是来原县,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这个县地处太行山的深处,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这是个长期需要国家的财政补贴才能过下去的贫困县。可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个县却时来运转,因为国际上铁矿石的价格飞涨,所以,这个县里原来没有开采价值的一些小铁矿突然变成了一些人一夜暴富的金矿。也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县也就出现了一些让人觉得奇怪的现象:一个普通老百姓生存都非常困难的国家级贫困县却满街跑着奔驰、宝马一类的豪华轿车。大街上的高档娱乐场所一家挨着一家。据说就是从事色情行业的小姐们也比附近的几个县数量多、档次高。但是,这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中学生们考大学的时候都有照顾分。
何铁军和李全有到了来原县城之后,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为的是省钱。因为刑警队负担不起大额的出差费用。
调查吕冰的情况还是很容易的,吕冰是这个县的名人,他一直在这个县工作,从一般干部干到了这个县的县长。据了解这个县的老百姓说吕冰这个人不错,也就是说,吕冰在这个县老百姓中口碑还好。
大约经过三天左右的了解,何铁军已经了解到了如下情况:
吕冰是1956年出生,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严格来说他的家并不是农民,他祖上几代人都是杀驴卖肉的,实际上就是屠户。小驴肉是这一带的特产,这一带熟食摊上卖的小驴肉有一多半是他们家杀后煮熟的。农村的驴是农民干活的帮手,这驴不到老得干不动活儿的时候,农民是不会舍得杀的。这种老驴肉放在锅里煮不烂,放进嘴里嚼不动。所以,一般人煮出来的熟驴肉根本就没法吃。
吕冰的祖上救过一个叫花子,这个叫花子临死之前,为了报答吕冰祖上的救命之恩。对吕冰的祖上说:这一带的驴多,老驴肉却煮不烂没法吃。要是能将驴肉煮软了卖熟驴肉肯定发财。这个老叫花子告诉了他一个秘方:煮驴肉的时候在锅里放上硝石,驴肉就煮软了。吕冰的祖上听了大喜,开始杀驴试煮。一煮果然如此,煮出的驴肉香嫩可口。第一批煮出来的三头驴的肉拉到集市上被一抢而空。于是,吕家就干起了杀驴卖肉的营生,吕家驴肉也就在这一带叫响了。
解放后,实行了合作化,不让私人杀驴卖肉了,他的父亲这一代人才在集体生产队里干农活。这才成了所谓的农民。当时农民的日子很苦,吕冰家的人不但吃不饱肚子,就是冬天也没有取暖用的煤。吕冰生在腊月,他出生的那天夜里北风呼号、天寒地冻。他撒的第一泡尿在炕上就结了冰,所以,他的父母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吕冰。
吕冰长到10岁的时候,“文革”开始了,那时候吕冰正上小学三年级。随着“文化革命向纵深发展”,吕冰就读的小学散了。当时所有的小学生都失了学,吕冰离开学校后,就到生产队上工干农活。10岁的他除了没有扶过犁、扶过耧和没有赶过牛车之外,所有的农活他都干遍了。农民们贫穷困苦的生活,和依靠肌肉的力量在土地里刨食吃的艰难给吕冰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他就下了决心要挣扎出来,离开农村。虽然他有了这种想法,可是真要实现起来可不那么容易。在他干了五年农活之后,他有了一个当民办教师的机会。那年他才15岁,以仅上了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就当上了村办小学的民办教师。当然,这是他爹吕屠夫运作的结果。当时他爹用一顿吃喝外带两瓶高粱烧,两条玉兰烟的代价就搞定了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牛连。当时的牛连是分管教育的公社革委会副主任,牛连就让吕冰到他们村的小学当了民办教师。也就是这件事,让吕冰认识了所谓的办事“诀窍”。
牛连喝了吕屠夫的酒,将吕屠夫的儿子吕冰弄成了民办教师。这样弄来的民办教师的教学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这事也巧了,牛连的儿子就在吕冰教的班里。一天,牛连下班回家后,见他的儿子蹦蹦跳跳地放学回来了,就问他儿子,学习得怎么样了?学了什么字?让他儿子写几个字给他看看。他儿子于是用木棍在地上写了几个字:人、口、手、刀、头。前几个字歪歪扭扭吧,写得笔画还对、最后这个“头”字的两点写反了,本来这两点应该写在“大”字的左上角,可是他的儿子却将这两点写在了“大”字的右上角上,让人看着别扭。牛连很不高兴地冲他儿子吼道:“不好好学,连个头字都不会写,笨蛋!”
没想到他儿子很不服气地站了起来,说:“老师就是这样教的!没错。”
为了证明他儿子写错了,牛连叫来了和他儿子同在一个班的几个学生。让他们一块写这个“头”字,不料,这几个小学生写得和他儿子一样,都把这两个点写错了地方。牛连这才相信:确实是老师教错了。他没有想到:他为学校安排的老师竟然连这个“头”字都不会写。
牛连无论作为公社分管教育的革委会副主任,还是作为学生的家长,都觉得这么下去不行,于是他就叫来了吕冰,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一问才知道:原来吕冰只上过小学三年级,本来识的几个字就不多,后来又在村里干了五年农活,这本来就学得不多的几个字又差不多忘光了。他当了教师之后,小学一年级课本上的字他都认不全,怎么办?于是,头一天晚上,吕冰他爹教吕冰一课,第二天,吕冰就到学校再去教孩子,这笑话就是这样出来的。牛连一看,这也实在说不过去,没办法,才把吕冰的民办教师给撤了。
不久,牛连当了县革委会副主任。吕屠夫又跑到县里找到了牛连,又是一顿吃喝、两瓶茅台、两条中华烟。吕冰又被牛连调到了县革委会办公室当了服务员。
吕冰当服务员的时候,正是“文革”后期。各项制度还没有健全。人事问题就是革委会的头头一句话的事。这事要是搁现在,得让为就业发愁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眼热。
吕冰当了服务员之后,像得到了他爹的真传,腿脚利索,干活勤快。和领导、同事的关系维持得一团和气。尤其他那察颜观色的本事简直绝了,领导还没行动,他就知道领导要干什么。公文包、茶杯准备得头头是道。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对他大加赞赏,说他机灵得眼里冒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