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药——中华医学的瑰宝_中药服用须知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中药——中华医学的瑰宝(2 / 2)

人类祖先在长期的生存和自我保护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认识了药物,并形成一套极为完善而又独特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是一套关于宇宙、四时与人体平衡的完整理论,其内容涉及养生、疗病等多方面,其目的,最先是长生,其次是养生防病,最后才是治病。所以,中医是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囊括很多东西。医理文化、药物文化、针灸文化、医案医话文化,等等,都是通向大的中医文化的一个门径。对中药治病之原理,古人是这样认识的,《景岳全书·类经》所载:“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以气味之偏也。盖气之正者。……”

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都是由于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经络机能失常的结果。

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中药治病原理的探讨已由宏观达到微观。人们对众多的中药进行理化分析,并将所含各种化学物质概括为有效成分、辅助成分和无效成分三大类。其中有效成分能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人体机能。辅助成分虽然没有明显的疗效,但可促进人体对药物的吸收和药物之间成分的转化。

诸多中药合用,能起到共同发挥防病治病的作用。如麻黄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等成分,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或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之功,故能止咳平喘;挥发油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刺激汗腺分泌,故可解表发汗。黄连主要含小檗碱(又称黄连素),而小檗碱具有很广的抗菌范围,尤其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更为有效,因此是治疗痢疾和肠炎的首选药物。

综上所述,中药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利用其中所含的各种化学成分,这同古人所认识的药物偏性(毒)是一致的。中医多以生物为药,生物是细胞物质,多留在体液内发挥作用,不易成为结构细胞(骨肉),故不会留下后遗症。细胞之精所产生的气的成分宽广性质温和,较符合生命生气原理,不会产生很大副作用。中药是绿色药物,符合自然法则,必将成为未来医药的主流药物。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人类对中药治病原理的探讨将更准确,更深刻,更全面。

中药的功效

大黄: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能使肠蠕动增加,促进甘油三酯、脂肪胆固醇的排泄,减少脂肪胆固醇的吸收而具减肥降脂作用,还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含量增加,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吸收,同时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女贞子:滋补肾肝、强腰膝、降脂减肥,能降低甘油三脂和降胆固醇的作用。

山楂:具有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缓解心绞痛,对胸闷、心悸有一定疗效。

红花:明显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灵芝:抑制脂质的结合和转化,达到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金银花:抗菌消炎,清热解毒,降血脂减肥。

草决明:降压、降血脂、抗菌、减肥。

益母草:活血去瘀、消脂减肥。

菊花:疏风、清热、明目、解毒、降脂、减肥。

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祛风燥湿、除脂减肥。

山豆根:轻泻、祛痰、消肿和治盗汗作用。

山茱萸:补肾肝、涩精气、固虚脱、降血脂、减脂肪的作用。

半夏:镇咳、祛痰、止吐、解毒、降脂、减肥。

当归:分为当归头、尾、全当归。“头”止血而上行;“身”养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不流,“全”活血而不走。血虚引起头疼宜用当归头;身体虚弱可用当归身;筋骨疼痛、手脚麻木可用当归尾。

赤勺:解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

苍术:降血糖、降血脂。

旱莲草:凉血、止血、滋养肝肾。

茅根:逐湿利水、轻身降脂。

首乌:补肝益肾、养血祛风、通便解毒、降血脂。

泽泻:利水渗湿,对于治疗高血脂症、糖尿病、脂肪肝、中风恢复期等均有明显疗效。

茵陈:利胆、降压、利尿。

茺蔚子:活血化瘀、行气活血。

牛黄:清热良药,具有清热解毒,息风镇痉功效。

珍珠:有镇静,安神,清热,明目除翳,解毒生肌功能。

燕窝:滋补佳品,具有养阴润燥,补中益气功效。

银耳:滋补佳品,具有清热养阴,润燥生津,补肺益气作用。

人参:是补益元气力量最好的药,有固脱生津和安神功能。

三七:名贵止血药,少量食用三七可以补血,大量可以活血化淤。服生三七,能消肿止痛,活血化瘀,对治跌打劳伤有效;服熟三七,能滋补身体,提神补气。用它来沿疗冠心病引起的胸闷、心绞痛效果甚好。有的还用它来治妇女疾病,开辟了三七药物的新用途。

沉香:名贵理气药,有降气温胃作用。

阿胶:补血良药,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肺的作用。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紫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

青蒿:退虚热,解暑,截疟。

谷精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薄荷:疏散风热,清头目,透疹。

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安神、润肺,抗衰老防治高血压动脉硬化、降脂减肥。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男女老少皆可服用,特别是腰膝酸软无力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党参: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之功。脾胃虚弱者牞服用党参有较好的效果。古人对党参有很好的概括:健脾运而不燥牞润肺而不反寒凉,滋胃而不凉,养血而不燥。既滋补又养血。

花旗参:又叫西洋参,西洋参与其他参不同,它既有补气的作用,又有滋阴的作用,服用后不会上火。特别针对中年人,每天吃两三片,对身体很有益处。

山药:可分为两种:毛山药和光山药。它有很好的补脾益肾作用。

鹿茸:有温肾壮阳、补益精血和安胎的作用。可以治疗阳虚所引起的四肢发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无力等症状。对肾阳虚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冬虫草:冬虫草为菌科植物,它的功能为补肺益肾、止咳化痰止血。如老年人的气管炎、肺气虚、肾气虚所引起的身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疗效比较显著。同时它还有降血脂的作用。

黄芪:黄芪的主要治疗作用为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四大功能。以治疗中气不足,如胃有下坠感,上气不接下气等症状较好。它还能健脾和胃,所以有开胃进食的作用。

天麻:镇静、散风、止痛。如果受了风,出现头痛、手足麻木,吃了天麻即能止住,所以又叫定风草。它的治疗效果快,可以直接达到病灶。快似一支箭,所以又名“赤箭”。

4.中药和西药的差别

中药和西药消炎的区别

西药消炎通过二种方法:一是杀灭抑制病原微生物;一是针对炎症状态作缓解。

中药消炎通过三种方法:前两个同西医,但可供选择的中医不如西药多。第三个是通过整体状态调好,使局部抗病能力增加,类似给局部抗病送来不断后援。

中药与西药治疗糖尿病的区别

西药是降低血糖,因此患者服药后短期内血糖迅速下降;中药是治疗糖尿病本身,通过调理脏腑达到治疗的目的,因此不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血糖下降;中药不是直接降低血糖,因此上不像西药一样存在即时的量效关系,即短时间内加量服药,不会出现即时的血糖大幅下降。中药是治疗糖尿病本身,因此在服药一段时间后,如果血糖已经下降,这时停服药物,短期内血糖不会反弹。而西药是今天吃,今天血糖下降,明天不吃,血糖就会上升。

中医调理慢性病非常好,西医的急救和外科以及辩证较好,中医的局限是没有好的中医师,西医的局限是对于如神经官能证,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因此,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应该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

中药: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特定的活性物质对发病部位起治疗作用,但更多的是不同的活性物质在多个部位起协同作用。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

西药: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称西药。被人体吸收后,各部分都有很高的含量分,只对发病部位起治疗作用,其他部分的作用就是副作用。

首先,它们的活性物质基础是不一样的,西药都是化学合成产物,而中药则多由植物、动物和一些矿物经过炮制和其他工艺加工而形成的活性物质群构成,这也是大家常说的天然产物与化学产物的区别。

西药是单个化学成分的合成物,中药是天然植物/动物/矿物,每一味均含有过千上万种化学成分,经配方的中药处方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正是这样,中药的疗效是通过多靶点而起作用,因此,具有多重作用,包括调节作用,所以相对而言,中药的毒副作用较小。西药是典型的头疼治头,脚疼治脚。而且毒副作用及后遗症较大。一般在短期内感觉不到。

一般认为,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及其配伍禁忌等方面。

四气五味:中药的“气,味”实际上就是药物的性质,味道。“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这是同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五味”是指药物具有的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味道。味辛的药物具有发汗,行气,活血的作用;味甘的药物具有缓解,调和,补益的作用;味酸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味咸的药物具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此外药物还有涩味和淡味,涩味的作用与酸味类似,可归入酸味;淡味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因淡味理解为无味,所以习惯上也只称“五味”而不称“七味”。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分别产生上升,下降,发散和泻利的作用趋向。一般来说,具有升浮性质的药物,有向上向外的趋向,分别有升阳,发表,散寒,催吐和透疹的作用。具有沉降性质的药物,则有下行向内的趋向,分别具有潜阳,收敛,清热,降逆,渗利,泻下安神的作用。

补泻:补就是补其不足,即补益身体的亏损,增强机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改善虚弱症状。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泻就是泻其有余,即祛除致病因素,调整机体功能,制止病势发展。

归经: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位疾病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它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某些药物能治某经的脏腑及其经络之病,则此种药物就归入该经。此外,药物的五味与五脏亦有一定的关系,即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肾,这也可作为药物归经的参考。

配伍:配伍就是按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前人用“七情”表示中药的配伍关系。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只用一种药物称为“单行”;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合用使疗效增强称为“相须”;两种功效不同的药物合用,一种为主药,另一种为辅药,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称为“相使”;一种药物的毒性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称为“相畏”;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相杀”;一种药的功效被另一种药破坏称为“相恶”;两种药同用能产生有害的作用称为“相反”。

禁忌:中药的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和妊娠禁忌。配伍禁忌就是指相反,相畏的药物一般不宜同用。所谓相反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产生毒性;所谓相畏者,是指两药合用后能使药效降低或消失。妊娠禁忌是说有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此外,中药的禁忌还有病情禁忌和药食禁忌。病情禁忌中,如病属阴虚阳亢者忌用辛温燥烈之药;有实邪病者不宜用收涩之药等。药食禁忌俗称“忌口”。

中药多为复方而西药多为单一化学成分,我们现在使用的无论是中成药还是大夫开的汤剂,绝大部分都是复方。中药取自天然,副作用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成分复杂,有很多是至今不明的;中药不易产生耐药性,反复使用依然有疗效,不易产生过敏现象。中药缺点是:经常有异味,服用不是很方便,如大蜜丸,但往往是大蜜丸疗效较佳。

西药多为化学合成的单一成分,多以恢复发生病理的脏器为目的,它是针对“病”引进“对抗”。而中药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按照一定原则组成的复方,多是恢复人体与环境或人体各脏腑间的不平衡状况,它是将“证”引进调整。总之,西药主要是以消灭“病灶”为目的,中药是以调整人体机能,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中药与西药的本质区别还是源自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不同理解,中医药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指导,像中新药业达仁堂制药厂这样悠久历史的企业,在中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千万不要丢掉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优势。

西药由于成分单一,相对容易研究,所以副作用的标示较明显,可以很方便地做成注射剂等,使疗效较快发生,并能采用一定技术掩盖药物本身的气味,服用方便。西药缺点是:耐药性问题突出,经常用同一种药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同样的疾病,往往要加大用量或使用不同种类的药品才能起效。还经常易产生过敏现象。

药物的副作用要从两个方面看,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量的大小。砒霜,量很小的时候是保健药,很多强身健体的药中都有砒霜;多一点,可以治白血病;再多了,就会死人。西药洋地黄,治疗心肌衰竭,少了无效,用得正好可以救人,再多了会害人。另一方面,各人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同样剂量的药,对张三会导致中毒,对李四正好,对王二剂量还不够。

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它们都是药,其副作用的大小都是因人而异、因量而异,所以病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适合的量,这样才能使药物的毒副作用达到最小。有些人为了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而刻意选择中药控制高血压、拒绝服用西药,这样做是没有道理的。

中药和西药其实也没有严格的区分,比如治疗癫痫的西药阿托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来的,同样也有很多中药采取西药的成分。因此,简单地划分中药西药也是不科学的。(洪昭)

科学不排斥经验,也不排斥系统认识问题。西医是结构大师,中医是综合高手,各有千秋。

5.中药和西药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药物,不管是西药、中药还是其他传统药品,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副作用。单独地使用,能够直接确定它们所造成的过敏之类的反应。如果两种以上配合应用,那就要多加小心了。它们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既可能“相辅”,也可能“相克”。当中药和西药一起服用时,假如病人发生了不良的药物反应,医生就无法确定是中药所致还是西药所致,或是它们之间所触发的相互作用。从而医生也就无从建议病人日后应该避免服用哪些药品,应该服用哪些药品。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物并用,在诊疗上日益广泛应用。据统计,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服用中成药患者的24.70%;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86.74%,可见中西药并用的几率是相当高的。中西药并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之。

因此,一般情况下中西药可同时服用。综观中医、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不同特点,正确地中西药联合运用,并非简单地叠加而是具有其合理的内核,中西药合用有很多优势。

1.临床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常能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肾阳虚型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及免疫功能均低于正常人。临床上常选用西药抗菌素控制感染,而用补肾中药如淫羊藿、巴戟天、干姜、细辛、附片、熟地、法夏等补肾固本止咳。

2.许多中西药联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如:黄连、黄柏与四环素、痢特灵、磺胺脒治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成倍提高。

3.某些化学药品或提纯品,成分单一,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较大,与中药配伍既提高效以减轻毒副作用。如:肿瘤患者接爱化疗后常出现燥热伤津的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即治以滋阴润燥清热或益气养阴中药而取效。

4.可减少药物剂量,缩短疗程。如:安定有嗜睡等副作用若与苓桂术甘汤合用,安定用量只需常规用量的1/3,嗜睡等副作用也因为并用中药而消除。

5.可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如:碳酸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近年来广泛用于临床,但其胃肠反应也限制是了其适用范围。如同时用白芨、姜半夏、茯苓等复方中药,就可减轻胃肠反应,使用使许多有胃肠疾患的白细胞减少症患者接受治疗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因对肝脏有损害,故肝功能不良者忌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中西药都能同时服用的。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洋地黄制剂等,就不能与中药同时服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可借鉴的西药相互作用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对熟悉和掌握一些中药和西药相互作用的原理和配合应用的规律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的并用中西药物。下面是关于中西药不宜合用的一些建议:

1.因药物排泄方面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及其中成药(山楂丸、保和丸、五味子糖浆)等酸性较强的中药不能与磺胺类药物联用。因为磺胺类药物在酸性条件下,不会加速乙酰化的形成,从而失去抗菌作用,并且由于溶解度明显降低,容易产生结晶尿和血尿。类中药也不能与苏打片、胃舒平、氨茶碱、乳酸钠等碱性较强的药物联用,因两者会发生中和反应,从而降低或失去疗效。

2.因在胃肠道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如朱砂、磁珠丸、安宫牛黄丸等含汞的中药,不能与溴化物(巴氏和剂)、碘化物(碘化钾)、硫酸亚铁等具有还原性的西药联用,因两者会生成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沉淀物,不易被人体吸收,所以不宜配伍应用。

3.青霉素g配伍板蓝根、当归、穿心莲、鹿茸精注射液时会增加产生过敏反应的危险性,应慎用;它还不能与复方黄连素注射液、注射用双黄连配伍(主要成分绿原酸是致敏原);它与磷酸川芎注射液配伍有沉淀。双黄连注射液与氨苄西林配伍使用使溶液颜色变深,ph值下降。

4.中药丹参及含丹参的中成药不宜与阿托品合用,因阿托品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具有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而使心率加速。两药合用,丹参所具有的降低血压的效应,能被阿托品阻断,从而降低丹参的药效。丹参也不宜与雄性激素类药物合用,如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素等,因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丹参酮具有拮抗雄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它与雄性激素的配伍,可降低雄性激素的活性。

5.因药物代谢方面的作用不宜同服,含有乙醇的中药风湿液、骨刺消痛液、国公酒等药酒,不宜与西药苯巴比妥、苯妥瑛钠、d860、降糖灵、胰岛素、华法令等同用、因为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使肝脏药酶活性增强,使上述西药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性下降。

6.因药效学上相互作用不宜同服。含激素成分的中药主要有甘草、鹿茸、人参以及鹿茸片、参茸丸、甘草浸膏片、脑灵素等均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可使血糖升高(人参作用较弱),减弱降血糖药疗效,不宜与降血糖药,如胰岛素、优降糖、降糖灵、d860等合用;甘草与西药强心或合用,可致血钾降低诱发强心甙合用,可致血钾降低诱发强心甙中毒;苦杏仁含苦杏仁甙分解后产生氢氰酸、若与麻醉剂、安定等合用,可抑制呼吸中枢,并损害肝肾功能。

7.中药麻黄(包括麻黄素的中成药如半夏露、气管炎丸、定喘丸、哮喘冲剂等)药理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似,不宜与抗肾上腺素能神经药,如利血平、胍乙啶、氯丙嗪合用。因二者有拮抗作用;麻黄和氨茶碱均为平喘药,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作用。但两者令效果不如单一使用。而且毒性增加1~3倍,可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麻黄及其制剂也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配伍,因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致心律加快,故可增强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

8.中药药酒不宜与西药异烟肼、痢特灵、甲硝唑、替硝唑合用。合用时可致乙醇氧化不全、产生乙醛,导致高乙醛血症毒性反应,又使机体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氧化分解破坏,增加机体对药酒中的乙醇敏感性,可产生头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等中毒反应。

综上所述,临床中西药的配伍应用,应掌握各种中西药物的各项性能特点及相互作用,避免各方面所配伍禁忌,充分发挥中西药物的协调作用,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

随着中国医学界近年来大力提倡中西结合疗法,中西药的配合应用已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可是,由于有些医者或病患者对中西药的药性没有深入的了解,就草率地给予或服用多种中西药品。不合理的配合应用不仅造成药物与金钱的浪费、降低药物的疗效,而且还可能加重不良的副作用,甚至招致无法挽救的严重健康损伤,因此不可不防。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