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6时
“雷尼尔”号战斗支援舰结束了对航空母舰的补给作业,顺带手也对几艘驱逐舰进行了垂直补给。这次补给行动完成得很及时,当“雷尼尔”号从“华盛顿”号的右舷离开时,海面上的风浪已经使船体的横向摇摆达到了一定幅度(如果超过15度,那么不能进行工作)。由于减摇鳍的作用,风浪对补给舰航行的影响并不大,它仍然可以保持15节的航行速度。不过几艘驱逐舰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咆哮着的浪花不时在它的舰首甲板上翻卷。
“气象部门报告,低压区对我们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建议我们向西北航行,避开低压。”一名航海参谋报告。
“需要行驶多少距离?”理查森也对这天气忧心忡忡。如果海况再持续恶劣下去的话,航母的正常起降作业也会被迫停止。这就意味着他将在一段时间内失去空中掩护,那是危险的。
“气象部门认为,我们向西北方向移动二十到三十英里就可以了。由于低压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发展,所以不会影响那里。那里还是高压所控制,天气不错。”参谋回答。
移动二十到三十英里,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航母编队的总体位置变化也不大,照旧可以控制这一带的海域。虽然离中国人又近了一点,不过这个方案还是可以接受的。理查森下达了命令。
以“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为轴心,作战群转舵向西北方向行驶,场面可以用气势磅礴来形容。在森严的铁阵中,谁也没有注意到在“雷尼尔”号的船底下又多了一艘潜艇。
411号
411号潜艇是利用对手进行海上补给的机会转移到“雷尼尔”号船底下的。虽然航母和补给舰之间的距离很近,但是周涛依然小心谨慎地操纵潜艇,避免因为过于激烈的动作而被海上所发现。转移的过程花费了将近一个小时,当潜艇成功地藏身于战斗支援舰的底下时,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出了笑容,原先笼罩在心头的那一片阴云被一扫而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到我们安全返回基地,大伙再好好地庆祝一下。”周涛提醒了一句。他清楚地知道,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至少目前潜艇还没有完全脱离险境。
“幸亏我们不是常规柴电潜艇。常规潜艇根本就跟不上航母的速度,如果航母以二十节以上的速度航行的话。退一步说,航母即使把航速降低到了二十节,常规潜艇勉强也可以跟上,不过这样用不了多少时间就会把蓄电池的电力全部耗尽。届时如果不想上浮充电,那就只剩下被闷死的可能了。”李兵说着自己的感想。
“常规潜艇要对付航母,比较合适的战术是在航母的必经之路的前方设伏,也就是先敌抵达战场。不过能否避开在航母前方搜索警戒的核潜艇,这可是个难题。毕竟在性能上没有优势。另一种战术就是充当火力平台,依靠卫星、飞机或者水面舰艇的引导,使用反舰导弹在远距离进行攻击。这种条件下必须采用多艇齐射才有效果,否则就是隔靴瘙痒。不过必须打完了就走,不然对方的空中打击就会接踵而至。”朱子亮说道。
“我的观点就是,在本方没有航空母舰的情况下,最能有效对抗敌方航母的武器就是核潜艇。”周涛差不多是在做总结。
“不过事后想想,刚才美国人也犯了错误。航母作战群的兵力编成中是有潜艇的,可为什么刚才没有攻击潜艇过来搜索呢?如果这样我们就无所遁形了。”李兵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我估计有这么几种可能。一是对手的指挥官忘了潜艇。因为航空母舰编队的指挥官大多是飞行员出身,对潜艇未必了解。不过这种几率比较小,因为即使他不了解,他的部下熟悉精通反潜作战的参谋人员也不会少。他们难道就不会提醒吗?第二种可能就是通信联络和距离的问题。我们是从南面过来,曾经发现在南边有一艘‘洛杉矶’级潜艇,大约距离航母50多公里。按照常理,我判断在航母的北方也应该有一艘攻击潜艇,距离大概也是50多公里的样子。从通信的角度来说,潜艇是不会隔三岔五地冒出水面来发个电报通报情况的。这么做的话即使对手没有卫星,光凭无线电测向就可以轻易地锁定它的位置。没有特殊情况,潜艇一般也就是一天通报一次消息,甚至经常保持无线电静默状态,所以实时收到航母命令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收到了,它也不会全速赶过来,应该是会搜索前进,那么走完50多公里的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是在两到三小时左右。照此推断,最快也要等到天亮,美国人的潜艇才会赶到这里。在这段时间里面,我们是绝对安全的。”周涛镇定自若地进行了分析。
“所以说现在我们可以暂时放松一下。我先去打个盹,两位不反对吧?”朱子亮神态轻松。
“老朱,你去休息一会儿吧。我们年轻,体力上没问题。”周涛连忙表示了同意。
“周涛,听你的口气我都成老年人了。我有那么老吗?记着我才大你两岁。”朱子亮适当地表示了愤怒。
周涛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新奥尔良”号核潜艇确实正在全力向南行进,不过并不是向航母的方向靠拢,而是奉命向南占领新的阵位。据理查森判断,411号潜艇既然没有进入航母作战群的核心防御圈,那么就应该还在外围正对着封锁一筹莫展。于是他命令“新奥尔良”号调头去南面搜索拦截,至于自己夜间的搜索行动,他根本就没有在命令中提到。
“又被折腾了一回!”带着满腹的抱怨,“新奥尔良”号又开始了在南北两个位置之间的折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