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_外星合伙人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91章(1 / 2)

昔日永乐皇帝迁都燕京,所用工匠大多是该村的人。

不过近几年村里人开始陆续转行了。

过去吧,还能靠着给人做个家具维持生计,现在哪还有人找他们,最多做点木盆、棺材赚两个小钱花花,过年给孩子买两身像样的衣裳。

走过断桥,见一对人马扛着鱼皮袋有说有笑的朝河东大堡村而去。行步时遇见几个相熟的,少不了说讲几句拜年话。

为首的老爷子名叫贾文熙,今年87高龄,身体却健壮的很。

幼时他曾在县里上过私塾,一身手艺不敢说继承祖师衣钵,但也有个七八成功力。

村里人就属他的手艺最好,也是目前唯一知道如何用木头转化成古建筑的人。

他身后的跟着十七八个徒弟。大的岁数快跟他接近,小的也有三十五六。

他们背后都背着一个半人高的筐筐,里面的都是做木匠所需要的工具,如果刨子、墨斗等。

走了该有1个多小时,时间已接近上午10点。

只见村口外忙的热火朝天的,一辆辆从县城驶来的货车都快排倒对面的公路上。

200多个壮汉喜气洋洋的扛着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用品,妇女和孩子们乐呵呵的在一旁帮忙打杂……

“这……这是干啥?谁家卖这么多东西?”

贾老的儿子贾重合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切。其他人也都是这表情。

“哎?前面的爷们是不是断桥的!来干木匠吧?”

“是哩!”贾文熙张口吆喝道。说罢扯了一下儿子赶忙迎上。

发问的是村支书老俞,他见一堆人走来。笑呵呵的上前道:“哟。老爷子有个把月没见了吧?后生给您老拜年了!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啊!”

“哈哈,你们大堡村才福如东海吧?”

寒暄了两句,贾老跟着他笑道:“你们村政府是不是过节发福利?这一车车的柴米油盐,看着可老喜人了!”

“哪是啊!”

老俞带着一丝骄傲说道:“这都是杨家给父老乡亲一点心意。前两天杨叶先生不是回来了?……”

“也不多,每人100斤大米,50斤油,另外家里有小孩的每人发一100块钱压岁钱。”

“50斤油?1个50,100个不就5000斤?杨叶的手笔可真大!”

听到他的话。就连见多识广的贾老也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其他人或是瞪大了眼睛,或是一脸的羡慕。

本来按照杨大国的意思:大人200,小孩100,直接发现钱给他们,但老汉没有想到一点,就是银行春节放假的事情。

按照村里每户3人来算。200户也该有600人,发下来至少要20万现金。

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取出来。

第二天瓜蛋兄弟拿着杨叶给的银行卡,战战兢兢的跑了七八个银行,满共就取来5万块。

最后杨叶干脆把这5万当做杨家和全村孩子的压岁钱,大人们全部发放实物。

村支书按户统计后。把总人数报给杨叶,杨叶在叫瓜蛋两兄弟去市中联系各大超市购买大米食油等……

杨叶委托两兄弟,也是有心锻炼锻炼他们,如果合适的话就考虑把村里这块让他们管理。

话说杨叶之所以给村民发福利,第一考虑的是他们多年来的照顾。

所谓:达则兼济天下。

杨叶现在还做不到兼济天下的地步,但兼济一下父老乡亲还是可以的。

还有一点,就是为了给杨家打好声誉。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不求他们能给杨家帮多大忙,只要不背后‘捅刀子’,遇到麻烦时站出来说两句就行了。

来到杨家小院,杨叶正在编写家族成员规章制度,杨蛋杨瓜两兄弟站在他左右张望,杨大国等长辈在一旁欢笑用茶。

至于其他的女性,都跟着老奶奶去了另一个院子准备午饭。

“哈哈,大国哥都在啊!”

“是老俞啊,快里进来坐,这位几位爷们是……”

杨大国和众人同时起身,杨叶也合上笔记本上前。

“哦哦,忘了给你们介绍,杨先生不是让我找人手艺吗?这不我把老爷子请来了!他们可都是咱们县数一数二的断桥木匠!”

“哦!哎呀,我还以为你们过完节才来呢。”

几句拜年话,一行人来到院子里说话。

交流中,杨叶能明显的感觉这帮木匠的功底。尤其是87岁高龄的贾文熙。

在他看来,眼前的贾老爷子远远要比那些所谓古建筑专家强的多,说起古法技艺真是头头是道!

2个小时后,一切事物都操持的差不多,杨叶给全村人的那点心意也都发放。

吃饭时杨叶把断桥村的那群叫道一起,商谈修建祠堂家庙的事。

除了修建祠堂,他还想把自己的院子重新修建一下。作为杨家的掌舵人,总不能太寒酸。

等祠堂建好,杨父杨母就会搬入里面,重修的小院将成为杨叶的独居。

酒过三巡,杨叶开始扯入正题:“贾爷爷,不知道你们平时接这种活都怎么收费?”

“这不好说啊!”

贾老红着半张脸道:“不怕爷们笑话,打我爹那一代就没有结过活这种大活!再说那时候都是真金白银……要不爷们看着给吧?”

“这不行!”杨红石怕自家人吃亏。明着道:“卖馒头有馒头钱,卖面有面钱。你们卖手艺总该有个价位吧?”

“这……”贾老拿不定。要高了怕面子上过不去,要低了又对不起这群徒子徒孙。

看到这里,柳飞燕笑道:“老爷爷,你说过去都是真金白银,那一个祠堂盖下来是几两真金,几两白银?”

“咝!听这女娃的口气,是要给真金白银?”

“乖乖,有钱人说话就是阔气!”

“我想想。”

贾老看了下交头接耳的徒弟们:“记得我小时候老爷子和我说过,嘉庆年间曾有一个盐商请他们‘做活’。费工1年6个月,建造正堂、厢房等十余座……除去材料,人工费大概是5600余两白银,不过……”

“那时候的钱跟现在不一样,工程也大……”

“就是,那时候10两银子能活一年吧?现在一个月没三五百块钱饭都吃不饱!”

“谁说不是啊!”

“杨先生,要不我们按工算?一天是天的钱怎么样?”贾重合问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