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凑字数,勿进_网游之新神话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还是凑字数,勿进(1 / 1)

客家山村的茶叶未走出国门,无法与铁观音、大红袍相媲美,却充满山野特有的清香,散发着晶莹露珠的芬芳。他们种茶、卖茶叶,却品不出茶的色香味,一本本厚厚的茶书,很少有人翻阅。对于他们,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不可或缺的生活之必需,而不是怡情悦性之消闲享受。走进客家山村,每家厅堂方桌上都可看见一把锡制茶壶,那是夏之日不可少的茶事。清晨,主妇们抓上一把自制粗茶放进壶里,再去水井打来清水,在柴火熊熊的锅里滚沸了,用水瓢冲进茶壶,倏息,屋里飘逸着浓郁的茶香。满壶茶近乎是北京的大碗茶,摆在那儿任人解渴。无论家人、邻居或过路人,谁渴了,都可任意的喝,有色有香。从田间劳动归来,双脚刚跨进门,来不及拭汗洗脚,便直冲大厅,双手端起茶壶,仰起颈脖,咕噜噜的牛灌,喝个淋漓洒脱,才轻轻嘘口气。山村人家都有一个用粗竹做就的茶筒,盛暑季节,到山田干活,便盛满竹筒的茶水捎上,中午时分,用茶水泡饭,咕咕噜噜三下两下,碗底朝天,直吃得饱嗝连连。满竹筒茶水,未及半日就空了底儿。热情纯朴的客家人,每年入夏之后,都有好心人家在村头村尾的凉亭、屋桥,盛满茶水,供行人解渴,称之为施茶。困乏行人走进茶亭,勿勿来到边,舀起茶水海喝,直至饥渴全消,不收分文茶水费。能喝上客家人的施茶是莫大幸事,使你又添了几分精神,继续走向新的征程,任茶水的温馨留在心头。冬闲之日,锡制茶壶也随之闲置,茶壶已难得盛茶水,也没多少人愿喝冰凉的茶,喝上几口,冰凉刺骨,弄不好要坏了肠胃。只有红白喜事和新春佳节,茶壶才重新派上用场,焕发光彩。茶水无法保暖,客家人都绞尽脑汗,而采用的都是将茶壶装进一个特制木匣,用棉絮捂紧,是可以保暖半日,而后被热水瓶取代,锡茶壶成了远逝的历史。清早灌上满壶茶,终日热气腾腾。三两个农友坐在冬天的阳光下,搬出热水瓶泡上山茶,再摆上一碟葵花籽、炒黄豆之类,尽情尽兴仿效城里人品着聊天,浸泡着一个个日子,虽然那茶苦涩,细细品味,却能品出异样情韵,仿佛甘甜和苦涩的日子就是由一杯杯山茶缀串起来,分外的舒心酣畅。客家山村人喝茶,主要是解渴,而不是怡然自乐的打发日子,也绝无寒夜客来茶当酒的韵味。喝茶与饮酒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来了客人,恭敬地递上一杯茶,那怕也搬出丰盛的茶点,也绝然不能代酒。在过去蹉跎的岁月中,客家人仅将茶充作解渴,如今,才在客家集镇出现一些休闲茶馆,却无法替代山茶。寻常百姓人家的山茶,在苦涩的清香中,却给人感受另一种人生韵味。

北京西山附近一带,有山中人扛荷席篓荆筐,内实所谓山茶,脱售于当地。村民因其价廉,争相购饮。后京茶庄以山茶羼入真茶劣品中,是为伪茶。山茶产于京西翠微西北山套中,过上方山往南便逐渐少了。山茶的原料最初以紫荆为主(紫荆,北京人称为“荆条”,山里人称为“荆蒿”),采其嫩芽晒干,不需蒸焙即可出山售卖。喝山茶的,必须用砂包熬着喝,越靠茶叶越浓,尤以冬日喝山茶更为深厚有趣。初期的紫荆芽茶尚称不恶,后以销售发达,饮者渐多,遂将已成小叶的紫荆大芽加入,且多加荆枝,以压分量,但仍不失原味。再后乃有杂质加入,但山中人不采夏日长叶,亦不采秋后小叶,只采春日嫩芽,因紫荆花芽虽可代茶,而紫荆则颇有毒质,偶有不慎,与肉类同食,即易致死。西山龙泉坞一带,产杏颇多,山中人每于冬末春初,拾取隔年陈杏,用以泡茶,绝无酸味,而有一缕清香气息,饮之令人心远。拾此干杏,又必须经过雪压,方能有味,于是拾得售卖,人以“踏雪寻梅”称之。我与翁偶虹兄于民十五在小楼流连时,日以此物加茗中饮之,想偶虹尚能记及罢!山茶杂质中,以“剪子股”草、“酸不溜”草、“苣荬菜”为三大原料,其他树叶是绝不加入的。后城里人见山茶可以混充茶内以求厚利,始而收买山茶,选净粗枝,批售茶行,颇能鱼目混珠。后乃广收“嫩酸枣叶”,继则一切嫩枣叶皆可,再则嫩柳叶亦可加入,经过炮制,反成为中等以上的茶叶,是为高等伪茶了。此种假茶的制法是:将采得的芽叶洗净晒成半干,然后上笼屉用火蒸,至二分熟。倾出再晒,至半干再蒸,每蒸晒一次,熟的成分即加一分,七蒸七晒芽叶已成稀烂,触手欲碎,所谓“烂成软鼻涕”程度,倾在席上阴至九分干,以手搓成茶叶卷,置于瓷罐中闷放。闷置愈久,茶味愈佳。此种用酸枣芽、枣芽、柳芽所制的伪茶,亦以此顺序排成等级,成为“龙井绿茶”或介于茉莉窨茶和绿茶之间的大方茶,外行人绝喝不出邪味,其茶品亦可列在中等之间。不过真正讲究名誉的大茶店是不肯以此损坏名誉的。近年西山下画眉山一带村民,亦觉紫荆山茶只适于冬日,夏日应饮龙井茶以清心火,于是也仿效制枣芽的“伏地龙井茶”。但自制柳叶茶的很少,这是不肯自欺而已。伏地绿茶畅行以后,于是又设法制窖茶,便采剪子股、酸不溜、苣荬菜诸草叶,加以焙制。伪制大路货的粗茶,更有采嫩榆树叶、嫩椿树叶的。榆树叶没有特殊味,椿叶有臭味,需经加工处理。京西斋堂以西群山中,制伪茶者以其物易得,遂将嫩椿叶采取后,反复蒸晒至六七次,除去青气臭味,再泼上大量的姜黄水。沏出茶来,色作浓赤者,味苦如大黄,以售下级饮客。窖真茶向在产花区的丰台诸村,制伪茶的原在广安门内,后因伪茶也需窖制,移到窨真茶的丰台附近了.

很久就慕名四川的盖碗茶,可惜一直没机会去感受,只能是从电影、电视中了解到一点,一次出差成都的机会令我得以了却了这个心愿。终于感受到了盖碗茶的魅力。那是去坐落在成都市区的“文殊院”游玩偶然遇上的,原以为佛门净地“文殊院”应该是个很威严的圣地,曾经游历过广东韶关南华寺的我心目中一直把他们与之等同。没想到的是,当我们一行步入“文殊院”的大门时,里面竟然是一边嘈杂热闹的景象,一张张小方桌,一把把竹椅,加上热闹的人群,把整个院子给塞满了。有一家三口,男主人在看报纸,女主人织毛衣,小孩写作业的;有老俩口的在品茗攀谈的;有闹中求静的学生在复习着功课;还有几个中年人在争论着某个话题……。看到如此热闹的情景,使我们一下子忘记了这次来此的主要目的――参观“文殊院”。本来就没什么佛缘的同伴说:干脆,我们也在这坐会,感受一下盖碗茶的魅力吧!好不容易在一个走廊里找到一张小方桌,搬来几个竹椅就赶紧落座了。花上几块钱,要来几个茶杯,放上一撮茶叶等着“茶博士”的到来(其实“茶博士”这个名称也是后来才知道的),据说冲泡盖碗茶的“茶博士”有一手绝活,他们能一手拎数十套茶碗;摆放茶叶快捷利落,如彩蝶飞舞;冲茶能隔座添水,让水柱凌空而降,翻腾有声;而一当茶水与碗沿相齐,就嘎然而止,碗外不留一滴。如此可见“茶博士”的“功力”非同一般。果然,不一会,“茶博士”就来到我们这里,手里提着一把大茶壶,也不出声,站在我身后手提茶壶伸向桌前,看到那开水冲下的一瞬间,我的心里不免紧张起来,会不会烫到自己呢?赶紧往后挪了一下,“茶博士”好象明白了我的用意,说道:“不怕,你动了反而会烫到你”。是呀,后来回想起来也是后怕,要是万一我往后一退,那开水不就刚好往我身上淋了吗?刚才精彩的冲茶技术反而因害怕烫到自己而没有注意了,当“茶博士”盖上碗盖才缓过神来。有了热茶,又来了一位热心的朋友,邻座的一位中年茶客向我们打了个招呼:“你们是第一次来这里的吧?你们不是本地人吧?你们是广东的吧?一听口音就知道系广东仔啦!”一连串的发问和自答居然学得惟妙惟肖,接着就爽朗的笑了起来。其实我们已经尽量掩饰改变自己说普通话的声调,但还是露出了“马脚”。于是,我和伙伴就干脆当起了听众,和这位热心的茶客“摆起龙门阵”来,话题当然就是“盖碗茶”了。从“盖碗茶”的来源到如何品味;从品茶的茶客又侃到传出的奇闻异事等。说得有声有色,真是获益非浅,顿时觉得自己也变成了四川人似的。这时,我的手机响了起来,是成都的一位朋友打来的,当朋友问我在干啥时,我不免卖弄起刚学会的一句半拉子四川话:“我在文殊院和朋友`羽中壳子'”!居然把这位四川朋友给逗乐了,“你倒是现学现卖的很快嘛!”说实在的,能在这么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接受这地道的地方文化,确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啖一口清茶,背靠斜竹椅,雅致、舒适、安稳,便于半躺聊天,闭目养神,可享恬静悠然之趣,甚至达到融融和和,浑浑冥冥、物我合一的飘然预仙境界。盖碗茶的魅力无穷,四川民间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啊!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儿女,这就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所以广博精深,能够长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真实写照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