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塔阿雷纳斯不仅是世界上纬度最南的城市之一,智利南极区和麦哲伦省首府。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位于麦哲伦海峡西岸,而成为全半球最重要的港口城市,进入南极的门户。在20世纪巴拿马运河开通前,这座港口城市曾是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必经之路。即使在现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亦使之成为赴南极科考船队的重要补给站。为了保卫这座城市,智利政府不遗余力的向一线增派援兵。由于阿根廷空军所装备的fbc―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的频繁出击,使得北部从通往蓬塔阿雷纳斯的9号公路成为一条危途,在渗透进入的阿根廷特种部队的指引之下,智利陆军驰援蓬塔阿雷纳斯的车队不断遭到来自空中的致命攻击。因此在智利空军的护航下的海上运输一度成为了保障蓬塔阿雷纳斯市守军和市民的“生命线”。
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所在的智利陆军第25装甲营隶属与驻守首都圣地亚哥的智利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作为智利陆军的精锐之所在。第25装甲营不仅在全军首批换装了德国军工的骄傲―“豹”2a4型主战坦克,更曾远赴欧洲,接受德国国防军对车辆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训练。因此一直以来都被智利国防部视为全军的“装甲尖刀”。
应该说自阿根廷先发制人的空中打击以来,圣地亚哥对这场战争无论是反应和决断都绝对无法用软弱来评价。总统米歇尔.巴切莱特虽然只是一介女流,但是却表现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刚毅。当阿根廷人用fbc―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摧毁了智利空军和海军的优势之时,智利朝野上下一片惊愕,内政部长内政部长贝利萨里奥.贝拉斯科甚至公然向媒体攻击总统巴切莱特的外交政策,认为在军力的巨大差距之下,智利应该迅速与阿根廷媾和。内政部长贝利萨里奥.贝拉斯科一直以来都是巴切莱特的左右手。按照智利政府的惯例,在巴切莱特外出访问期间,贝拉斯科都代替总统主持政府工作。他的倒戈无疑成为了激荡智利政局的重磅炸弹。而国防部长马里奥.费尔南德斯面对来自公众和政府内部的压力,一度萌生辞职的念头。
但是巴切莱特却在此刻挺身而出,向智利全国高声呼吁,要求智利人民与她并肩作战,在这场“阿根廷人强加给智利的战争中”与“贪婪嗜血的阿根廷军政府抗争到底。”面对着电视机镜头,巴切莱特所表现出的坚强和冷静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智利军民的士气。而面对外侮,智利国内的各大反对党也表示了与政府合作的姿态。反对党领军人物―郝阿金.拉文(注1)便代表反对党表示:“尽管我们是反对派,但是此刻我们愿意陪伴在总统身边,她现在是一位忧虑的领导者和母亲。在国家危难的关头,我们应该超越政治分歧。”
在巴切莱特总统慷慨激昂的电视演说之中,智利全国迅速转入了同仇敌忾的战争状态。大批的预备役兵员被征集,尘封的武器装备被翻新。在智利全国所有的力量被前所未有的凝聚在了一起。在智利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其他的拉美民族比较起来,智利人显得有点特别。他们对待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认真态度有点像欧洲人,而他们工作时勤奋钻研的劲头又有点像东亚人。看起来,倒是与拉美人自由散漫的传统形象不很相符。
从地缘上讲,智利被高山和沙漠挤在南美大陆的西南一角,空间狭窄、耕地面积有限,加上地理位置相对偏僻,智利人在一种准岛屿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因为住在“世界尽头”的智利人明白,他们不像身边的邻居阿根廷人那么多的自然资源可供“挥霍”,为了在竞争中生存,智利人不得不学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努力在制度和效率上挖掘潜力,做事讲规矩、守诚信,尽可能地发挥社会资源的最大效用。在智利,政府比较廉洁,企业普遍守信,商业欺诈现象不太普遍,治安环境也比较好,这些都与其他主要拉美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也正是空前的团结和严谨,使得国土和资源都远弱于巴西和阿根廷的智利,最终成为了“南美三强”之一。
由于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即适龄青年先自愿报名服兵役,如名额不满再按义务兵征集。因此智利军队的动员效率一直在南美洲名列前茅,仅在一周之内动员起来的4个师的预备役部队。当然这些缺乏训练的二线部队短时间之内还无法与阿根廷陆军正面交锋。但是他们的出现却可以将部署在智利各地的精锐部队置换出来,使他们得以奔赴战场。
部署在圣地亚哥的智利陆军第1机械化步兵师分批从驻地赶赴南部的战场。在阿根廷空军偶尔的袭扰和轰炸之下,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所在的智利陆军第25装甲营沿铁路机动到蒙特港。蒙特港市是智利第十大区首府,位于智利狭长大陆的南端。地处富龙加维海湾深处,与腾格罗岛遥遥相望。该市是在原梅里布伊造船厂的基础上,于1853年逐步修建而成的。作为智利全国铁路和公路运输网中最南端的一站,蒙特港市与周边特别是与南方城市间的交通也十分便利,是该大区以及智利南部的交通枢纽。
蒙特港市经济以海运、渔、林和造船业为主。其中。海运业是该市的支柱产业。著名的蒙特港位于城市南部,属因泊其公司所有。港口长385米。由于气候温和,所以全年都可使用。从此港出口的货物大多运往亚洲。运输的货物多数为该大区盛产的木材和海产品,其中通过此港出口的马哈鱼占智利出口总量的40%左右。但随着近年来智对外贸易的发展,智利其它港口城市海运业迅速发展起来。同时由于蒙特港停泊量小等自身缺陷,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落后,因此因泊其公司决定投资修建第二港口。此外,作为第十大区首府,市内有海洋大学、渔业科研所、文化娱乐设施和旅游景点也很多。武器广场、大教堂、迭戈、里韦拉艺术馆、火车站等人文景观与股格罗岛博塔尼克公园等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智利南方主要旅游城市之一。
但是当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和第25装甲营抵达之时,昔日生计勃勃的蒙特港已经陷入了一片肃杀之中,针对蓬塔阿雷纳斯的海上运输,令这座城市成为了阿根廷空军的重点关照的地区。就在第25装甲营抵达港区登船之际,阿根廷空军的fbc―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又不期而至。虽然中国军方向阿根廷人出口了大量先进的反舰导弹和精确指导武器。但是不知道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对“飞豹”的突防能力过于自信,还是因为阿根廷人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总是阿根廷空军坚持使用常规炸弹来阻断智利人的海运。矫捷的战斗轰炸机敏捷在智利空军的防空炮火之中飞翔在蒙特港的上空,投下所携带的货物。
在漫天的浓烟之中,第25装甲营艰难的登上了停泊在港口的民用滚装船,踏上奔赴前线的道路。虽然沿途都有智利空军启封的f―5型战斗机的护航。但是“飞豹”的滋扰依旧无法摆脱。当航行到惠灵顿岛附近之时,船队再次遭遇了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的远程奔袭。装备了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的fbc―1a型“飞豹”战斗轰炸机一改在中国军队的白色涂装。广泛的采用了深黑色的涂装。翱翔在夜晚的水天之际,宛如索命的死神。
一艘满载着智利陆军急需弹药的散货船被阿根廷人发射的c―801型反舰导弹击中,迅速燃起了大火,被诱爆的弹药在船舱中爆炸,将整艘货轮炸成两截。仅挣扎了数分钟便最终消逝在了南太平的波涛之中。面对着水面快速下沉的桅杆。惊魂未定的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只能祈祷船上的水手可以全部平安。要知道在这个季节里,海水的温度足以杀死任何跳水逃生者,即便是在救生船上水面的低温也会夺去很多人的健康。
经过3天的航行,包括第25装甲营的智利陆军第一批增援部队艰难的抵达了蓬塔阿雷纳斯港。他们没有时间获得休整。因为智利海军陆战队最后的反扑已经被阿根廷人催垮。智利陆军必须在小城里奥贝尔德重整防线。小城里奥贝尔德不仅是蓬塔阿雷纳斯市北部的门户,更是这座城市所在的布朗斯威士半岛的咽喉。连布朗斯威士半岛与外界的9号和225号公路在这里交汇。一旦阿根廷人夺取了这座关键性的交通枢纽,蓬塔阿雷纳斯和布朗斯威士半岛的所有陆路交通便事实上被切断了。整座城市将会成为一座被孤立的堡垒。虽然步步喋血的海上生命线还没有被最终切断。但是智利海军的3艘潜艇还能支撑多久并没有可以打包票。阿根廷空军所装备的阿根廷装备有的p-3b“猎户座”型反潜机和be-200m/g型反潜直升机已经在麦哲伦海峡上空活动,压缩着智利海军残存水下舰艇的活动范围。除非撤退,否则智利海军的潜艇被击沉或俘获只是时间问题。而更为致命的是阿根廷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在火地岛的军事行动已经全面展开。
地理概念上的火地岛是南美洲南端群岛。也是南美洲最大的岛屿。其主岛又被称大火地岛,隔麦哲伦海峡(最窄处仅3.3公里)同布朗斯威士半岛相望,面积4.87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数百个小岛和岩礁在内的群岛总面积约了7.3万平方公里。这里曾是印地安部落―奥那族、扬甘族和阿拉卡卢夫族的乐园。但是1520年航诲家麦哲伦的到达,这里也不可避免的沦入了西方殖民者的手中。传说1520年10月,航海家麦哲伦发现了被他命名的麦哲伦海峡时,首先看到的是当地土著居民在岛上燃起的堆堆篝火,遂将此岛命名为“火地岛”。1832~1836年间,英国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考察了火地岛,自此该岛名声大振。
1880年后,由于该岛牧羊业的兴起和发现金矿,智利和阿根廷两国开始向岛上移民,并于1881年商定了两国在该岛的划界。其中约2/3属智利,1/3属阿根廷。虽然从面积上来看智利略占便宜,但是由于智利所控制西部和南部大多为安第斯山脉余脉,地面崎岖。相比之下,阿根廷所控制的地域则更利于开发。不过世事难料,1945年主岛北端马南蒂亚莱斯发现石油,火地岛从此成为智利仅有的产油区。对于火地岛阿根廷人原没有马岛那般的热情,毕竟火地岛仅有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一些供本地消费的小型炼油厂并不足以导致阿根廷与自己实力不相伯仲的智利交恶。但是为了阿根廷明天的宏图,布宜诺斯艾利斯还是决定在与智利的战争之中全面夺取火地岛。
要全面的控制这片群岛,阿根廷人动员了经过全新整编的海军陆战队。在战争爆发之前,阿根廷海军陆战队所属的3个陆战队步兵营、1个两栖登陆营、1个炮兵营、1个防空营、2个海上特谴队和1个登陆破坏队便被系数派往了阿根廷火地岛区的行政中心―主岛南端的乌斯怀亚。而与他们对垒的则是智利陆军最为精锐的第1空降师的一个山地战营和代号为“花豹”智利陆军特种连。虽然兵力上居于劣势,而且无法再获得智利海军陆战队的支援。但是智利陆军的精英们依旧相信凭借着复杂的地形,他们可以与强大的对手周旋下去。
对于火地岛上的鏖战,奥古斯托.莫利纳上尉并没有得到更多的消息,智利陆军似乎还控制着这个岛屿的部分领土。否则阿根廷人早在岛屿的西部架设起火炮封锁整个麦哲伦海峡了。但是无论如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火地岛的易手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智利陆军迫切需要保持一条陆路交通,以备不时之需。站在这个角度之上,小城里奥贝尔德便显得格外重要。
输出功率为1500马力的mb873ka-501型发动机在低温下吞吐着浑浊的白色烟雾,驱动着55吨重的“莱因猛兽”在满是弹坑的9号公路上颠簸着向前行驶着。路边不时可见被阿根廷人空中打击和远程炮火所摧毁的智利陆军的车辆残骸。一队队无精打采的智利陆军第4师的士兵叼着烟卷在公路两侧挖着战壕。“阿根廷人装甲洪流势不可挡……。”他们显然都曾经经历过国境线上的残败,对于阿根廷陆军新近组建起来的新型装甲旅的火力和突击记忆犹心。
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阿根廷陆军长期以来都只是一支对内维持稳定的力量。因此对于用于攻势作战的地面装甲车辆并不够重视,甚至一度大量装备着老旧的美制m4“谢尔曼”中型坦克。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阿根廷与智利边境问题升级,阿根廷人才开始寻求建立一支“金戈铁马”的地面部队。安装有摇摆炮塔的法国生产的amx-13型和奥地利的sk―105“骑兵”型轻型坦克可以说是阿根廷装甲兵最初的尝试。
真正被阿根廷人寄予厚望是1974年,由联邦德国蒂森.亨舍尔公司(thyssenhenschel,也就是今天莱茵金属地面系统公司)受阿根廷政府委托,为其研制新型中型坦克tam和步兵战车vcip,三辆tam样车和三辆vctp样车制造完成后海运至阿根廷,阿根廷政府随即在阿根廷一家新建的工厂中开始生产tam和vctp,总计为512辆。但是由于阿根廷政府的财政困难,因此仅生产了200辆tam中型坦克和160辆vcip步兵战车,生产即被迫停止。
从外型上看,tam中型坦克更象是一款坦克歼击车,其底盘联邦德国陆军当时大量装备的“黄鼠狼”(marder)型步兵战车为基础。由于tam坦克重量比黄鼠狼重且需要承受较大的火炮发射后坐力,所以加强了底盘。再配以“豹”1型主战坦克的炮塔嫁接而成。虽然看似威猛,但实际上由于防护性能的薄弱,使得tam中型坦克很难与一门同宗的“豹”1型主战坦克相抗衡。更不用说智利陆军进一步引进的“豹”2a4型主战坦克了。
为了获取地面战的优势,阿根廷军政府在上台之初便广泛的寻找可以充当地面战栋梁的新一代主战坦克。中国陆军的96型主战坦克曾一度跃入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视线。96型坦克火力与西方主战坦克相当,装甲防护力则远胜阿根廷所装备的轻型坦克,单价不到90万美元,因此在外销之中受到泰国、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的青睐。但是阿根廷陆军最终却与96型主战坦克失之交臂。坊间传言是由于当时阿根廷负责军事采购的将军误将96型主战坦克与高端的99型主战坦克混为一谈了。
99型主战坦克因配置高,装甲厚,出厂单价高达1600万人民币,因此中国军方也只能少量采购以装备最精锐的拳头部队。96型坦克的火力与99型基本相当,虽防护力差一些却有机动性优势,其价格便宜又可大量采购,于是反而在新世纪被解放军陆军选中作为装甲部队的普遍装备。这一出口型反而转内销的现象,说明无情的市场规律在中国军内装备中也体现了出来。但是被99型主战坦克的性能优势所吸引的阿根廷军方最终在96型主战坦克与99型主战坦克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怪圈。最终只能另觅他途。
真正为阿根廷陆军大量装备的捷克生产的t-72m4cz型主战坦克。捷克原为奥匈帝国的工业区,70%的工业集中在此。它以机械制造、各种机床、动力设备、船舶、汽车、电力机车、轧钢设备、军工、轻纺为主,化学、玻璃工业也较发达。纺织、制鞋、啤酒酿造均闻名于世。工业基础雄厚,二战后,改变了原来的工业结构,重点发展钢铁、重型机械工业。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40%(1999年)。
在整个冷战时代里,捷克共为华约组织各成员国生产了10000多辆各式坦克,但为了迅速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取的步调一致。捷克不得不放弃了它所拥有的庞大的苏制坦克群,而租借德国的“豹2”以博取新主子的欢心。阿根廷的邀约令它意外的有了一个“出清存货”的机会。300辆t-72m4cz主战坦克外加特许生产证仅需25亿美元也就可以理解了。
捷克的t-72cz系列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对t-72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例子。捷克最先推出的改进方案是t-72m3cz,该方案保留了与125毫米滑膛炮配套的自动装弹机,但火炮由2a46m更换为2a46ms,并加装了炮口基准装置,还对弹药做了改进。t-72原来的火控系统由意大利生产的turms-t火控系统(该火控系统也装备意大利自己的“公羊”主战坦克)替代,具有夜间和行进间以“猎―歼”方式射击的能力。该坦克的主要部位挂装了捷克研制的dyna72反应式装甲。另外,还将原来的自动灭火系统拆除,换装德国产灭火抑爆系统。炮塔正面和两侧面安装有4个波兰生产的激光报警装置。坦克外表涂有捷克研制的新型伪装涂料。作为可选配件,该坦克还可以装上捷克特许生产的以色列电磁扫雷系统,驾驶员夜视镜也更换为新型号产品。m3cz的动力传动系统依然保留t-72原来的传动系统,但增大了v-46型发动机的输出功率。
t-72m3cz的改进跟t-72m2系列一样,并不很彻底,在火力、机动和防护方面跟t-72相比,虽然算是“脱胎换骨”,但在性能上还不是很完善。这导致了后来的t-72m4cz方案的出现。t-72m4cz方案的改进重点主要集中在动力系统方面,发动机改为采用英国生产的输出功率为735千瓦的“秃鹰”cv12l000tca型涡轮增压、多燃料四冲程柴油发动机;传动系统则是美国产“阿里逊”xcg4116型液力机械传动系统,所以m4的加速性和操纵性比m3更好。m4方案为了提高动力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加装了动力传动装置的故障诊断系统,使成员在维护检修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时候要省心多了。为了减少待命和潜伏的燃料消耗、增强自身隐蔽,m4加装了以色列尼姆达公司生产npp2000-1型辅助动力系统。经过较为彻底的改进,t-72m4cz克服了t-72系列存在的火控系统性能较差、夜战能力不强的缺点。在加装附加装甲之后,m4的防护能力还算过得去。但是机动性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虽然操纵性和维护性上去了,但是改装之后坦克的战斗全重增加到48吨,而发动机的功率只有735千瓦,所以机动性只维持在t-72的水平。这是日后t-72m4cz需要克服的问题。
在采购捷克陆军t―72m4cz主战坦克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阿根廷人似乎忘记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经不是同一个国家。因此在谈判过程中对斯洛伐克的zts公司改进的t―72m21主战坦克中一个设计念念不忘。与t-72原型坦克不同,t-72m21取消了高射机枪,改为在炮塔后半部的两边装备kaa-200aa型20毫米机炮来执行防空任务,该炮必要时也能对地面目标进行攻击。整套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主要利用大威力机炮对付武装直升机。尽管捷克方面竭力解释,但阿根廷人依旧坚持要求引进t―72m21主战坦克的这一设计。因此最终交付的t―72m4cz主战坦克实际是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最后一款“混血”产品。
――――――――――――――――――――――――――――――――
注1:智利反对党和郝阿金.拉文―智利的反对党联盟由独立民主联盟党和国家改革党组成。与四个主要中左派政党组成的执政党联盟一样,也因各党利益之争,内部矛盾不断。但是与执政党联盟不同的是,反对党联盟的内部争斗更多的表现在一些不是十分重要的领域。郝阿金.拉文一直智利反对党的领军人物。1999年的总统大选以微弱劣势败给当时的执政党联盟总统候选人里卡尔多.拉各斯。之后就是长时间的处于反对党联盟总统候选人的角色,并在当选圣地亚哥市长之后消耗了他的政治资本。在2005年的大选中败给同为反对党的国家改革党总统候选人比涅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