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飞豹凶猛(五)_龙的力量之天狼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三章:飞豹凶猛(五)(2 / 2)

科尔特斯和皮萨罗交替使用奸诈和暴力将墨西哥、秘鲁、智利相继强占,使王室得到了比本土大几十倍的海外领地。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积累的金银和矿藏,通过船队运往欧陆,一个世纪竟达1.34万吨。在当时,财富就意味着舰队。西班牙人勇敢、坚韧、耐力好、守纪律,是一流的步兵队伍;在流行接舷战的年代,舰队加步兵等于制海权。很快从墨西哥到合恩角,大半个南美洲大陆全部都纳入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因此也有了“教皇子午线”的最终瓜分。

但是葡萄牙人在南美洲大陆之上也并非全无据点。哥伦布虽然从1492年到1504前后共四次远航美洲,但却从未到过那块后来被称为巴西的土地。而葡萄牙航海家卡布罗(pedrocabral)却鬼使神差一般的意外的抵达了南美洲。1500年,他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往南,沿着非洲海岸计划前往印度,却不知威吓偏离了航道,有饶过好望角,而是向西越过了大西洋,在今天的portoseguro上岸,并这里命名为圣十字架岛(terradaveracruz),后来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个,而是美洲大陆的一部份。

伺候葡萄牙人相继到此地,但比起他们的西班牙邻居来,巴西并没有丰富的金银。当地印地安人原始的工艺技巧,在当时根本无法吸引16世界初欧洲人的兴趣。唯一有些价值的是一种名为“paudobrasil”的珍贵木,除了是上等木材原料之外,其木质中中还可以提炼色染料,而当时的欧洲正好风行色服。“paudobrasil”被大量出口到葡萄牙,大家也因此渐渐地称这片殖民地为brazil。

巴西成为了葡萄牙人在“教皇子午线”以西的领地,同样西班牙在葡萄牙人控制的东方航线上也控制了菲律宾群岛。16世纪30年代之前,葡萄牙政府派出了一些小股部队保卫巴西海岸。发现这里以后,这里不时受到法国人的骚扰,葡萄牙人在这里还截获了1艘法国的船只,上面除了巴西木和奴隶以外,居然还有3000张豹子皮和18000公斤棉花。但是在很多年里,这里只是葡萄牙派往印度的船只和军队的停靠站。

1530年,马丁.阿丰索.德.索乌扎率领船队到达巴西。在这一年,圣维森特城成立。从此葡萄牙人开始有系统地开拓这块殖民地。他们在这个城市的沼泽地上种植了甘蔗,并且安装了第一台轧糖机。一位名叫拉马里奥的葡萄牙人在距离海岸大约几里格的腹地建立了一个村庄,名叫皮拉迪宁卡村。后来它发展成为今天巴西的圣保罗市。这个名字来源于1548年随同第一任巴西总督托麦.德.索乌扎率领的第一批耶稣会的一位牧师,他名叫诺布列卡,他在皮拉迪宁卡村建立了圣保罗修道院。后来这所修道院的名字就成了城市的名字。

与葡萄牙如日中天的东方贸易相比,巴西的开发不声不响,但却实实在在。它避免了其他欧洲大国的觊觎。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与拓殖活动,葡萄牙皇家建立“赠与制度”。1533年起,允许领主或地主将土地沿着海岸延伸也被称为首领240公里,以及向内地无限延长。赠与制度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直到王室收回那些尚未归还的土地为止。在这个政策的刺激下,在巴西南部的圣维森特和北部的伯南布格很快繁荣起来。到1548年的时候,葡萄牙人在巴西沿海已经建立了16个葡萄牙人定居的村镇。这些居民大多都和葡萄牙本国进行贸易,除了木材以外,还有糖、棉花和烟草。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国王决定在这里设立总督府,索乌扎率领的1000名移民来到这里。他将总督府设在北部的圣萨尔瓦多,它很快发展成一座繁荣的城市。

当时巴西企业家中最多的是糖厂老板,这里气候湿热,适宜于甘蔗的生长,糖厂老板同非洲的几内亚海岸建立了联系,从非洲购买了大量的黑奴去巴西,让他们种植甘蔗或者从事轧糖业。糖厂不仅是家庭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中心,而且是使葡萄牙移民在这里扎下了根的纽带。1583年,在巴西定居的白种人达25000人。在当时许多葡萄牙人的眼中,去印度是只为了挣一笔钱回来的务工,但是去巴西却是定居之旅,他们已经开始将巴西当作第二故乡。

当然葡萄牙对巴西的殖民也并非一帆风顺。十六世纪前半期,法国试图与巴西东北部通商,但葡萄牙人立刻加强防御;首先在赠与制度下设立殖民地,接着将这些殖民地交由巴夷亚的中央殖民地政府接管。法国人在东北部被驱逐后,又于十六世纪后半叶将注意力转向东南部,并于1555年在里约湾建立殖民地。其移民在5年后被葡萄牙人驱逐。为了进一步阻止法国人入侵这个地区,葡萄牙人于1567年建立里约城。不过,这巴西未来的首都在此后的二百年里成长缓慢。

随后更强的敌人接踵而来,西班牙人与荷兰人同时入侵,西班牙人无意征服巴西。只是西班牙军队在1580-1640年间占领并统治葡萄牙本土,令巴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荷兰人于1624-1654年间控制了巴西的东北方部分地区;他们带来了艺术家、科学家及新教喀尔文教派的领袖。除了刺激思想上的改革之外,他们也允许犹太人居住在荷兰人所控制的巴西地区。不过荷兰人来没有来得及在巴西建立起完整的殖民体系。1640年,葡萄牙人反抗西班牙对里斯本的占领,便刺激了巴西人于1641年起而反抗荷兰人。1654年,荷兰军队不得不由巴西完全撤出。

独立后的葡萄牙王国在布拉干沙王朝(braganca)统治下复兴。荷兰人十多年间也为巴西的成长与扩张作了铺路的工作。巴西在葡萄牙的管辖下,将注意力转向北方的亚马孙河及南方的阿根廷附近,葡萄牙人从陆路沿着辽阔的平原南下,迅速建立起同往南部的基地。更为振奋人心的是17世纪90年代葡萄牙人终于在现在的敏纳斯发现黄金,随后更发现了钻石矿藏。到18世纪末,巴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它的面积及农、矿产业的富庶,足以使得葡萄牙一度遗忘他们在亚洲和非洲的大帝国。因此1807年法国军队在拿破伦的指挥之下入侵葡萄牙时,葡萄牙摄政王约翰选择带领皇室逃亡巴西;同时将其朝廷、内阁携往巴西。虽然1821年他以葡萄牙国王约翰六世的身分回到里斯本,但是在巴西的岁月里他已经为这片土地建立了稳固的君权,一直持续到1889年。

不知道是否是贪恋巴西的富饶,当1821年约翰六世将自己的儿子王储―佩德罗(pedroi)留在巴西担任摄政王之后。1822年当葡萄牙议会召唤佩德罗回里斯本与其父会合之时却遭到了拒绝。1822年9月7日,佩德罗戏剧性地发表巴西独立宣言。当他抵达伊比伦加河岸时,一位使者通知他,他的权力已经被削减,佩德罗拔出佩剑喊道:“不独立,便成仁!”12月1日,这位摄政王加冕为巴西皇帝,为佩德罗一世。当地的葡萄牙官吏经过一番反抗后,不得不次年被赶出巴西。

这场“儿子造老子反”的闹剧究竟背后有什么隐情,或许将永远是个谜。但是它却形象的昭示了巴西和葡萄牙之间的关系。葡萄牙人抚育了巴西,但是随着巴西作为一个国家最终成长起来之时,割裂便在所难免。佩德罗一世制订巴西第一部中央集权的宪法,一直沿用到1891年。他与东北及南方的叛党进行交涉,颇具成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他也率领巴西与阿根廷展开了第一次乌拉圭战争。虽然结果是两败俱伤。但是真正促使他失去民心的却是他那总令人怀疑具有亲葡的同情心,毕竟他是在葡萄牙出生的王子。加上傲慢、挥霍无度及公然背叛妻子。1831年,佩德罗一世被迫退位并离开了巴西。

他的儿子佩德罗二世于1841年加冕,一直统治到1889年。这段期间中,这位给人印象是高大挺拔,具有国王的气派的孩子,最终成为了聪慧文雅、坚强而有能力的统治者。1824年的宪法规划一个有限度的君主政体,但授予国君较大权力,使佩德罗二世统治巴西时,可以作实质上的独裁者。但是他治理国家宁愿像一位在议会制度下,在敌对团体间有力的仲裁者。他在国内也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政治家及知识分子,因此促进巴西艺术及科学的发展。第二帝国在他在位期间,国内长治久安,经济繁荣,文化璀璨。引领巴西在利用高超的外交手段在第二次乌拉圭击退了阿根廷独裁者j.m.de罗萨斯染指乌拉圭的企图,随后又联手阿根廷、玻利维亚等国一举摧毁了如日中天的巴拉圭军事强人―弗朗西斯柯.洛佩斯(fansiscoslopez)。

这两场战争的胜利不仅迎来了巴西国内黄金时代的曙光,更奠定了这个新兴国家在南美洲大陆之上独执牛耳的权威。不过佩德罗二世的帝国却同样已近黄昏,共和党(以1870年出现在里约的《共和党报》作为标记)日益成长,奴隶制度逐渐废除(在皇帝的支持下,于1871-88年间实施)。废除奴隶制度的代价是得罪了许多支持君主政体的地主、反对共和政体的人士及破产的农场主人。他们都加入野心军官的阵营。军队与共和党领袖联手,最终强迫佩德罗二世于1889年退位并离开巴西。

岁月匆匆,一百年之后的巴西已经成为了南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超过传统的农业和矿业产业部门。钢铁、汽车、飞机造船等工业都居南美洲首位。其农业同样发达,咖啡、蔗糖、可可、大豆的生产居世界重要地位。其中咖啡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以东南部为主要产地。而且巴西可垦地还很多,农业生产潜力依旧巨大。与那些由西班牙的殖民地相继独立的南美洲邻国动荡不安的历史和现状相比,葡萄牙人似乎笑到了最后。现在这头南美洲最为庞大的巨兽似乎终于觉醒,并走出孤立在全世界范围内初试啼声了。

一向被誉为“未来之国”(countryofthefuture)的巴西,是一个上帝偏爱的国度。她国土辽阔,总面积850多万平方公里,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之后,名列世界第5位。她的可耕地面积达2.5亿公顷,且土地肥沃,被誉为“21世纪的世界粮仓”。巴西的得天独厚,还不止于此。她似乎拥有无尽的自然资源:从号称全球之肺的亚马孙河热带雨林到丰富的石油和铁矿,铝、镁、锡、金等金属矿藏几乎样样俱全,伊瓜苏瀑布的水力发电几乎能供应全国所需之电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实现了两次比较大的飞跃,积累了实现现代化的丰富经验,曾一度跻身世界第八大经济体。目前,巴西工业体系完整,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比较先进,部分产品在国际具有相当强大的竞争力。巴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为巴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的崛起奠定了雄厚基础。

因此,在巴西,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上帝是巴西人,生在……”出生地则是随当地人所说,里约人就说上帝生在里约,首都巴西利亚的人就说上帝生在巴西利亚。地大物博、潜力巨大,使巴西成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新兴国家代表之一。

巴西的大国意识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巴西最终将成为大国”的观念就已深深地植入巴西精英阶层的心坎里,并成为巴西外交政策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大国意识在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之时,往往被强烈地唤醒。巴西的强国之梦可以说是几经起落。19世纪早期,如何成为世界强国就已经成为巴西精英阶层反复探讨的问题。二战期间,巴西前外长阿兰纳指出:“巴西必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政治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创建时,巴西就曾试图获得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二战后,巴西迎来了第一次经济飞跃,库比契克总统因此提出了“5年内实现50年进步”的雄伟誓言,表达了巴西人对国家发展潜力的坚强信念。

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巴西经济再次腾飞,连续7年高速增长,创造了“巴西经济奇迹”,由此跻身“新兴工业国”的行列。经济实力的大幅增长提升了巴西人的民族自信心,1975年,卡洛斯将军公开宣称,“巴西拥有在世界强国之列中谋取一席之地的所有条件”。但是到80年代,巴西一度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其国际地位受到很大的削弱。“强国梦”因此受挫,巴西被戏称为“永远的潜力大国”。

但巴西人一直没有放弃努力。进入21世纪,巴西通过推进国内改革、积极参与全球化、开展多元外交等途径逐步实现着自己的“强国之梦”,而申请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更是其实现“强国之梦”最鲜明的例证。

巴西的大国抱负不是体现在一种自命不凡的大国意识之中,而是包含于其基于国家利益的务实的对外政策之中。多年来,巴西一直作为地区的力量中心在拉美的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领导作用。随着卢拉总统的上台,巴西渴望在美洲乃至全世界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国战略正式付诸实施。

卢拉,这位蓄着粗短的胡须,说话声音低沉,而且略微有点口齿不清的劳工党领袖,充分显示了一个大国的领袖风范。上任伊始,卢拉就表示希望建立“一个新南美”,并公开宣称巴西应该领导整个南美大陆。在他眼里,“19世纪属于欧洲,20世纪属于美国,21世纪则属于巴西。”与深陷困境的邻国相比,巴西在卢拉政府的领导下,克服了经济的脆弱性,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大大改善,gdp增势强劲,出口增长迅猛。

被人夸张地形容为“在国外的时间比在国内还多”的卢拉总统,在全球穿梭访问,竭力跟世界众多国家建立起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卢拉的经济顾问团认为,在未来几十年里,巴西将和中国、俄罗斯及印度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巴西要当第三世界领袖,明确表示“在国际舞台上,巴西要当主角而不是配角”。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20国集团中,巴西是新兴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代言人。2003年9月坎昆会议失败后,巴西与中国、印度等国一道向富国施加压力,要求进一步削减农业补贴,终于在次年8月的多边贸易谈判中取得胜利。这被世界舆论认为是发展中国家的重大胜利。

2005年5月,南美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30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齐聚巴西利亚,参加首届南美-阿拉伯国家峰会。卢拉在大会上表示,南美-阿拉伯联盟的目标是改变“穷国更穷,富国更富”的世界秩序,保证穷国能够在全球化中受益。

卢拉2004年相继访问中、印、俄等大国,并在自己国土上接待中、俄等国元首,不但表明巴西有意追求大国地位,而且有把自己定位为非西方大国的倾向。巴西在多边外交领域的“抢眼出镜”表明,巴西已经站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正逐步施展其独特的大国抱负。

但是巴西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年轻国家,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缺少像中国、印度等国的历史积淀,在走向世界强国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障碍和巨大挑战。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外贸在国际贸易中的低份额,使巴西远不具备作为一个重要的进出口国家所拥有的世界性影响力。贫富差距大,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落后也给巴西带来了严峻挑战,而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失误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训。正是由于这些因素,“未来之国”对巴西而言,依然只是将来时。

此外,巴西雄心勃勃的大国外交战略引起了周边邻国的戒心。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巴西和拉美其他国家就存在分歧。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反对增加常任理事国,他们担心,如果巴西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改变拉美地区的力量平衡,不利于该地区的稳定。拉美国家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的立场分歧,是这个地区历史与现实力量变化的反映,同时也说明,巴西要真正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必须获得周边国家的支持。巴西要走向世界,必先整合拉美。

而要整合拉美,巴西不免要面对同为“南美三强”的阿根廷和智利的挑战。因此在加强与南美诸国经济和外交领域合作的同时,巴西也从未放松过军事领域的强化。巴西不仅拥有着南美洲最为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更是南美洲国家之中唯一的准核武器拥有国。巴西铀矿资源储量居于世界第六位,早在1932年,巴西圣保罗大学的科学家就进行了核裂变试验,此后巴西又相继发现储量丰富的铀矿,为巴西核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保证。上世纪40年代,正秘密研制原子弹的美国急需大量这种关键性原料,因此和巴西签署了以核技术换原料的“互助协议”,巴西的核技术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1957年,艾森豪威尔总统颁布和平利用核能计划,作为当时美国西半球盟友的巴西抓住机遇,在圣保罗建设了巴西第一个核反应堆。1968年,巴西开启核能发电计划。三年后,在美国西屋电力公司的指导下,巴西第一个核电站(安格拉一号)在里约热内卢州沿海开工建设。

正当巴西一步步踏入“核俱乐部”门槛时,美国突然改变核政策,单方面中断对巴西的核技术援助和浓缩铀出口。当时,巴西的核技术依赖美国,核反应堆所需的浓缩铀也全由美国提供。作为拉美第一大国,巴西一直认为欲捍卫大国地位,扩展国际威望,必须拥有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实力,核工业和核武器正是迅速提高影响力的捷径。于是,巴西军政府决定摆脱美国的控制,在自主开发核计划的同时将目光投向欧洲。1975年,巴西和西德签署合作协议,购买八个反应堆、一个商业用途的铀浓缩设施包括核浓缩技术和一个钚回收工厂。借助于这些设施和技术,在西德专家的帮助下,巴西相继建成了曾中断了的安格拉一号核电站和安格拉二号核电站。由于两国的核技术交易是瞒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秘密进行的,结果招致美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怀疑,导致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巴西核浓缩机构的核查风波。

上世纪70~80年代,在巴西大力发展核工业的同时,军政府1975年秘密启动了代号为“索里米埃斯”的核武器发展计划(后改名为“平行线计划”)。巴西发展核武器的主要动力来自既是邻国又是老对手的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同属拉丁美洲,实力相当,又都有争当拉美领袖的勃勃雄心,二战后两国都开始了自己的核计划。到上世纪70年代时,巴西军方认为阿根廷的核技术发展更快,遂决心通过发展核武器超越邻国。

巴西军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员。1987年,巴西成功提取纯度为20%的浓缩铀。空军也已在北部亚马逊热带雨林地区建立了一个核试验基地,核试验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恰在此关键时刻,1988年巴西文人政府上台,新政府制定新宪法,禁止将民用核计划转为军用,而且规定所有的核活动都要由国会监督。这一举措增加了和平发展核计划的合法性,也得到联合国核计划监督官员的认可。但当时巴西民主体制尚未稳固,军人势力依然强大,军方不顾政府的反对,仍试图秘密进行核武试爆。巴西国家核能委员会用了七个月的时间才找到军方部分核设施。在强大的国内外压力下,军方才不得不暂停发展核武器计划。2006年8月,曾有巴西一著名核科学家披露,巴西军方曾违抗总统命令,差点制造出原子弹。

而除了核武器之外,建造攻击型核潜艇也是巴西海军1979年开始实行的一项计划的一部分。受预算和军事政策等方面的限制,计划进展并不顺利,但历届巴西政府一致认为,这项计划对于国家安全来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从未将计划正式撤消过。

对于阿根廷军政府的上台之初,并没有引起巴西政府的重视。毕竟同属南美洲国家,巴西也曾经有过军事独裁的岁月。对于巴西政府的观察家们甚至预言,一个在军人统治之下的阿根廷只会日渐走向孤立和衰弱。对巴西的霸权更不构成威胁。但是在胡安.卡洛斯的领导之下,阿根廷却经历了脱胎换骨的革新。而对智利压倒性的军事优势,更令巴西感到事情已经无法在自己坐壁上观的地步了。于是巴西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措施开始秘密的展开了……。

注1:拉戈斯―1938年3月2日出生于圣地亚哥,16岁入读大学,24岁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曾任智利大学教授、美国北加利福尼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就业计划高级经济顾问。2000年-2006年担任智利总统期间,在坚持政治民主化的同时,继续推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