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男孩子
“男孩子就应该这样”,“女孩子不应该那样”。
你们的孩子一出生,如果是健全的,首先得到的就是性别鉴定。最初判别性别的标准是代表男女生殖机能的身体、生理方面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特征和机能的差异一直是区分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指标。譬如,骨骼健壮,体毛、胡须浓密,体力充沛等应是一个男人生来就具备的身体特征;骨骼较小,线条柔和,体力较小但富有耐力等是一个女人先天的生理特征。但在社会生活中,“像个男人”或“像个女人”并不仅仅指男女身体、生理方面的差异,而是更多地从“性别的社会化要求”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
“周末我们去公园看花吧。”
“明天我带你去踢球吧!”
“我们家的孩子最喜欢漂亮的布娃娃。”
“我们家的孩子好摆弄飞机模型,还喜欢玩赛车。”
不必见到本人,任何人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一个是男孩儿,哪一个是女孩儿。
在每一个父母的头脑中,都有理想的男性和理想的女性的标准,这成为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和评价的参照模式。
仅仅从性格的角度,人们公认的“理想的男子汉形象”是:坚强、勇敢、擅长体育、气量大、信赖可靠、热衷于社会工作、争强好胜、正直、关心政治、聪明、自信、果断、有领导才能、富有责任心等。
4~5岁(8)
“标准的淑女形象”是:温柔、贤惠、漂亮、可爱、善良、细心、耐心、有同情心、彬彬有礼、忍让、谦虚、顺从、爱打扮、关心他人、家庭观念较强等。
形成男女差别(不仅仅是身体、生理及在语言、活动、服装、礼仪、起居等外观上的差异,还包括人格方面的,如态度、性格、价值观、人生观等本质上的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身体及生理的原因
身体及生理机能的差别是产生男女不同形象的源泉,它直接导致了性理念的差别。有关研究提示我们,在考虑性别差异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方面的因素,特别是荷尔蒙(性激素)的作用。例如,男性较擅长数学和机械,生性活泼好动,体力较充沛甚至有时具有攻击性,是受男性激素的影响;而女性在言语、刺绣、针织等方面的出色表现是受女性激素的影响。
2.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和亲友就对男孩儿和女孩儿采取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和与其性别相对应的期望,继而这种期待被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选择的衣服式样和颜色不同,给女孩子穿粉红色的衣服,男孩子则穿蓝色的;他们的玩具、游戏也不同,要求、对待的态度也有所区别,等等。“男孩子应该这样”,“女孩子必须那样”是父母常说的话。
有调查表明,女孩子在家中受到的关心和约束更多一些,而男孩子成长的空间更宽松些。例如,同样是受伤时痛哭,男孩子得到的安慰是“你是男孩子,摔破点儿怕什么,忍着点儿,别哭了。”女孩子得到的却是无限的同情和抚慰。孩子的表现因父母的认可和赞许而得到强化,因而父母对不同性别孩子的态度和不同的处理方法,是孩子性别角色形成的直接动因和重要条件。假如男孩子从小被当作女孩子一样抚养成人,就有可能出现性取向异常。
3.观察学习的结果
孩子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周围人,尤其是自己父母的言行,以此形成男女各自的行为规范。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是孩子首要的模仿对象。在健全的家庭中,成年的女性角色是女孩儿的模仿对象,成年的男性角色是男孩子的模仿对象。这可以用来解释在单亲家庭中,更容易出现性心理异常的问题。
4.孩子的自我感知
孩子根据家庭的教育以及独自的观察模仿,逐步掌握了与自身性别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到了小学高年级及中学时,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开始根据自我的判断力和价值观,更加自觉地认识这种行为规范,并主动塑造理想的自我形象。到那时,你们的孩子开始成为男人和女人。
带我去更远的地方吧
孩子可去稍远的地方旅行了,带他出去会很开心的。
孩子很小的时候,不适于长时间、无规律的生活,长途旅行会让他吃不消。长到5~6岁时,他们的身体已经变得很强壮,精力旺盛,能适应各种生活,而他们又对新奇的东西兴趣盎然,尤其喜欢自然的风景。带孩子去爬山,去海滨,去繁华的都市或僻静的乡村,让孩子亲身感受他所生活的世界有多么丰富、精彩;让孩子亲近自然,在自然的怀抱中无拘无束地玩耍,这是滋养孩子身心的最好方式!
父母暂时放下繁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