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_我的第一本家教书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7章(1 / 2)

赂改咐肟约海?岁的孩子怕黑,怕独处;6岁的孩子怕大的声响,怕被遗弃,怕魔鬼,怕单独睡觉,怕流血;7岁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了,会怕夜间家里闯进人,怕打仗,怕天灾地震等;到8~9岁孩子的恐惧就会减少,但他们这时特别怕“丢面子”,或被人嘲弄。

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的恐惧心理没能得到正确适当的解决,就有可能在进入青少年或成年后产生恐怖症状或异常行为。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10)

恐怖症主要是对某些物体或环境产生恐惧,他们虽然明知这种物体或环境无害,不必要害怕,但却不能克服,也不能控制自己焦虑的情绪。根据恐怖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动物恐怖、广场恐怖、黑暗恐怖、血液恐怖、不洁恐怖、社交恐怖、高空恐怖等,尤以社会恐怖,动物恐怖最为常见。

家长首先要区分孩子正常的恐惧心理和需要克服的恐怖症状。例如:的确有2~3岁的儿童因怕陌生人,发展到一见到生人就哭,以致无法与人交往,这时候家长就需要进行干预了。虽然孩子都有点儿怕黑暗,但4~5岁后因为怕黑,晚上闹着不肯睡觉等等,就需要家长帮助克服了。又如孩子幼年时有的担心父母分离或广场恐惧,到学龄后很可能产生“学校恐怖”。种种表现都提醒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自信,面对现实的心理品质。

矫正的方法有:

1大人的担忧会增加孩子的危险感觉,应尽量淡化。当孩子向家长述说自己的恐惧心理和对象时,家长不要紧张、不要过度反应。比如,当孩子第一次看到小动物时,可能会害怕,家长不要“保护”,不要大惊小怪,要告诉他:“不用害怕,没事。”

2当遇到恐怖情境时,家长首先要镇静,而后从容地帮助孩子。比如母亲特别怕虫子,见到虫子就大喊大叫,结果孩子也会害怕。孩子的恐惧是从别人那里感受来的,只有家长摆出一付若无其事,镇静自如的样子,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

3采用系统脱敏的方法逐渐减轻孩子的恐惧。例如:对动物的恐惧,可采取先给孩子看动物的照片,然后远远地观察动物,看别人是如何接触动物的,熟悉动物的形状,逐渐对动物产生兴趣。进而再让孩子由远到近,慢慢适应。每天做一次,每次都给孩子一个奖励,每次到孩子不能忍受时为止,逐渐提高其耐受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脱敏之后,最后使孩子可以用手去摸动物。

4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孩子克服怕水、怕黑、怕独处等恐惧。可以先带孩子到水边玩,观察别人是怎么划船、游泳的,然后再带孩子去钓鱼,捕小虾,坐摆渡大船,进一步划小船,在河水里洗脚,最后到游泳馆学游泳。让孩子在玩的活动中去接触感到恐惧的对象,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感到恐惧的事。

残害小动物

一般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但也有一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比如:弄死蚯蚓,捏死小金鱼,踢狗的尾巴,甚至把猫扔进锅炉里烧死。在幼小的孩子心灵里,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只是觉得这样做好玩,刺激。

儿童虐待小动物有的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经常挨家长打的孩子,也会打小动物。有的孩子是在发泄内心的不满,当孩子遇到挫折、委屈时,就会找比他更弱小的动物去发泄。有的孩子是出于好奇,无意间残害小动物,如把小乌龟放在地上自己站在龟背,把小动物放在洗衣机里等等。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善良仁爱之心,矫正其残害小动物的恶习。如果孩子从小养成了刻薄、无情、冷酷、以强摧弱的性格,就会使人格扭曲,长大后会成为社会化不良的人,甚至会违法犯罪,形成反社会型的人格。

矫正的方法有:

1家长要尊重孩子,善待孩子,千万不要把孩子当做“私有财产”任意打骂。孩子即便犯了错误也不要用体罚来对待。

矫正孩子的坏习惯(11)

2在孩子1~2岁的时候就要带他去动物园或看动物图片、卡通片等,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心态。同时,家长应给孩子讲一些人与动物的故事,讲一些科普知识,让孩子了解动物,知道如何正确喂养、对待动物。

3让孩子把内心压抑的苦闷渲泄出来。可以带孩子外出散步,到游戏场玩,野游,采集花草标本,钓鱼,划船,参观展览,谈心,做游戏等。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不把孩子当“出气筒”。

4正确使用奖罚的手段。当孩子有微小的进步,表现出善良友好的心态和行为时,就应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当发现孩子有残害小动物等不良行为时,应及时纠正并给予惩罚。例如:小孩子喜欢揪小动物的皮毛,家长可以揪一下孩子的头发,让他体验一下受害的痛苦。

5教育孩子与小伙伴、小动物都要友好相处,告诉他怎样对待小朋友、怎样对待小动物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只有你这样做了才能使大家和你玩,相反,如果你去伤害别人,摧残小动物就会受到人家的反抗,你就不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

抽搐

抽搐是一种经常性的、不规则的下意识动作,也是一种习惯性的动作。一般多见于6~12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抽搐主要表现为经常不自主的眨眼睛、抽动肩膀、晃动头、咂嘴巴、皱眉头或其他动作。抽搐的原因有环境或家庭的压力。由于家长或幼教老师过分严厉,整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稍不满意就严加斥责,使孩子的心理十分紧张。在紧张和压力下孩子会条件反射地出现抽搐现象,当环境改善或放松之后则可以恢复常态。假如长久地处于紧张状态,抽搐的表现会“固定”下来,形成习惯行为,甚至延续到成年时期。

有的孩子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当其抽搐时家长会更关心他,时间长了就变成习惯。

孩子存在“秽语综合症”,即抽搐加上紧张或污言秽语,这是一种精神障碍,需要到医院诊治。

矫正的方法有:

1首先家长和老师要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不要让孩子的生活、学习总是处在紧张状态,特别是不要管教过严,增加过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负担。不要用粗暴简单的方式对待孩子,要温和、有耐心,要“蹲下来与孩子讲话”,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2当孩子出现抽搐现象时,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指责训斥,不要刻意只关注孩子的抽搐。要从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情感需要入手找出原因,给予具体帮助指导。如:学习压力大或学习有困难,家长不要发火,不要讲大道理,要进行细致的、具体的分析,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什么课程学习困难,哪些课程没学好,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