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_刑侦一号案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34章(1 / 2)

江援朝把撬杠拿给锻工师傅看,锻工师傅接过去摆弄一阵,说:“这像是我打的。”江援朝说:“你再看看,会不会弄错?”锻工师傅口气坚定地说:“我打的东西我知道,不会弄错,”

江援朝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跟对方拉呱一阵,锻工姓王,叫王善华。

王师傅回忆说:“来打撬杠的是两个男青年,30多岁吧,时间我记得是5月底。”

江援朝问:“王师傅认不认识这两个人?”

王师傅摇头说:“没见过,是生人,找到修造厂来的。”

江援朝问:“他们说话是什么口音?”

王师傅说,“一个是咱本地人,另一个像外地的,哪儿的口音记不清了。”

江援朝又问:“这两个人有多高?”

王师傅说:“外地的那个有一米八的个头,还要猛点,另一个也有一米七的样子。”

江援朝问:“有那么高吗?”他这样问,是因为在专家论证会上,依据足迹等线索综合分析,高个子的身高被定为1.74米。

“有。”王师傅比划着说,“有这么高。”

撬杠认上了,两个人来打制对上了,一高一矮,一本地人一外地人也对上了,应该说,确认三师傅就是撬杠打制人,没什么问题。王师傅再次反映出,大个子的身高超过一米八0。

江援朝打电话向杨德禄厅长报告,立刻赶回指挥部。杨厅长听完汇报很高兴,派重点线索组单笑夏与江援朝一道,再次前往148团,查证与犯罪嫌疑人有关的线索。

单笑夏和江科长来到修造厂,先见到修造厂门卫马永福。

马永福50多岁,他回忆说:“大约在5月份,有两个人,一高一矮,找到修造厂。我拦住他们,问他们找谁?他们说,想打两根撬棍。我说锻工还没来,你们等一等。两人在大门口站了一阵,王师傅来了,我带他们到锻工房,给他们联系上,就回来了。”

马水福没反映出其他情况。

两人再次找锻工王善华,

王善华四川人,也有50岁。他说:“那天马师傅带来两个人,要打撬棍。我问他们打撬棍干什么?他们说拖车上用。我就给他们打了两根。一根80多公分,另一根更短些。”

单笑夏问:“六棱钢是他们带来的,还是厂里的?”

王善华说:“材料是马师傅帮他们找的,我为他们做加工。撬棍打好后,他们付给马师傅15元,付给我10元。”

单笑夏问:“你以前见过这两个人吗?”

王善华说,“没见过。马师傅也不认识他们,那两人不是148团的,骑摩托车来这儿干加工活。”

打撬棍的锻工找到了,打制过程也调查清楚,结果却令人失望。他们反映的情况我们大都已经知道,有所推进的只是:一、打撬杠的时间在5月份,他们在石河子活动的时间又可推前一个月;二、两人均反映大个子的身高要更高一些,王善华坚决认为要超过一米八0。

回到石河子总部汇报,又一个重要线索被查否了,气氛显得沉闷。

单笑夏和刘晓辉处长站在石河子垦区的地图前,看着地图上141团、149团、147团及148团的标记,脑海里翻腾着犯罪嫌疑人活动的区域。这巴掌大的地方都快翻个底朝天了,犯罪嫌疑人究竟藏在哪里?

单笑夏指着地图说:“我看,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应该分布在147团以南至石河子以北一带,也就是146团附近。146团在石英公路、乌克公路的交汇点上,交通方便。与141团、149团距离对等,与147团又很接近……”

道理是有些道理,但这又是一个“猜想”。

拿着石河子垦区地图潜心研究的还大有人在。犯罪嫌疑人的落脚点是一个大话题,人人都在开动脑筋,冥思苦想。

石河子刑警大队长龚兴亡让手下草画了一张“白描地图”,有一开纸那么大,平时折起,一有工夫就铺在地上,拿着铅笔,敲着脑袋反复琢磨——地图上圈圈点点,许多地方都戳破了。

这是个不解的谜团,线索掌握了这么多,侦查范围越缩越小,从哪个角度分析,犯罪嫌疑人也应该在我们的罗网之内,下面的侦察员都在紧张的工作着,几乎就剩下一层窗户纸了,该出的情况仍然没有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