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甲舰,顾名思义,是木质或混和材料的舰船在外层包上厚厚的铁甲,用来抵御攻击。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铁甲舰可能是宋代,秦世辅于1203年建造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船,在船舷包裹上铁甲。後期出名的铁甲舰还有朝鲜的龟船和织田信长的大安宅船。
19世纪中叶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和造船工业的发展,风帆动力战列舰逐渐让位给蒸汽动力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造出世界第一艘以蒸汽机为辅助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成为海军蒸汽动力战列舰的先驱。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奠定了蒸汽装甲战列舰在近代海军舰队中举足轻重的统治地位。1859年,法国建造了排水量5630吨的“光荣”号(gloire)战列舰。1860年,英国建造了排水量9137吨的“勇士”号(hmswarrior)战列舰。这两艘军舰外面包覆铁质装甲,被视作世界上最初的两艘蒸汽装甲舰。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北方海军的小型装甲炮舰“莫尼特”号(usonitor)首次采用了封闭的回旋式炮塔。它与南方邦联海军的“弗吉尼亚”号装甲舰(cssvirginia)之间发生了首次近代意义上的海上炮战――1862年的汉普敦海战。
1873年,法国建成“蹂躏”号战列舰,该舰已废除使用风帆的传统,成为世界海军史上第一艘纯蒸汽动力战列舰。到19世纪70年代,世界各海军强国的蒸汽装甲战列舰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蒸汽机不仅为军舰提供了推进动力,而且蒸汽还被用于操纵舵系统、锚泊系统、转动装甲系统、装填弹药、抽水及升降舰载小艇等。大型蒸汽装甲战列舰的排水量达到8000至9000吨,推进功率达到6000至8000匹马力。这时的战列舰在主甲板的中央轴线上或者舰体两侧装配了能做360度全向旋转的装甲炮塔,舰炮也都普遍采用了螺旋膛线,攻击力进一步增强。
此时的战列舰大多被称作“铁甲舰”(ironclad),清朝北洋水师的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可以称作是这一时期的战列舰代表,到了二十世纪,随着航空母舰的发展,铁甲战列舰逐步被淘汰,现在定远级两艘铁甲舰也被认为中国海军唯一的两艘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
镇远舰铁甲舰是中国清朝海军于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订购及建造的炮塔铁甲舰。清末北洋水师主力舰之一。属定远级铁甲舰。当时有东洋第一坚舰之称。1880年(光绪六年)订购于德国伏尔铿船厂,排水量7335吨,造价为110.3万库平银。1885年由刘步蟾等带回国。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军,被授为左翼总兵的林泰曾兼管带;定员331人。甲午战争期间被日本海军虏获,战后以战利舰的身份编入日本海军。
概况
镇远号铁甲舰拥有与1881年竣工的英国的“英弗来息白”(排水量11,900吨)相似配置的主炮炮塔。军舰中央部分对角线斜向的配置2座联装主炮塔,其中每一座主炮塔拥有在一侧舷从舰艏到舰艉180度的射界,向另一侧船舷的发射范围受到局限。这个配置方法被当时其它刚完成的战舰采用。与其后完成的日本战舰扶桑的主炮配置比较,2座联装主炮塔能向舰艏舰艉方向开火,射界改善了很多。与“英弗来息白”不同的是引入了露炮台的样式。主炮后紧接的是配置锅炉以及2个竖起的烟筒。巡航时考虑到使用帆来行驶,因此在军舰前后各1枝粗大的船桅。船舷的水线部份安装了355毫米厚的复合装甲,拥有坚固的防御力。镇远铁甲厚薄,一切布置,均与定远相同,惟镇远建造时,因原材料涨价,水线下的装甲由定远的钢面铁甲换成熟铁装甲,防御效果稍逊。
主炮是20倍口径30.5cm炮,双联装炮塔2座,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生产的后膛填装炮(上炮弹于炮尾的方式),比当时英国战舰使用的前膛填装式炮(上炮弹于炮口的方式)性能较优良。副炮是15厘米单装炮,在舰艏与舰艉各有1座,其后编入日本海军后的修复工程中,舰艉副炮拆除变更成15厘米单装速射炮1门,并在舰只中央较后方的两舷各加装了15厘米单装炮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