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遇吉,[[明]]末人,少有神力,勇武善射,早年入,功至京营游击。京营将多勋戚中官子弟,见遇吉质鲁,皆轻鄙之,遇吉曰:「公等皆纨弟子,岂足当大敌.何不于无事时练胆勇,为异日用,而徒糜廪禄为!」《明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六
遇吉追[[张凤翼]]、[[孙应元]]、[[杨嗣昌]]等人征[[流寇]]於[[河南]]、[[湖广]]等地。封为[[太子少保]]、左都督。
[[崇祯]]十五年([[1642年]])冬,[[山西]]兵[[定]]被死,遇吉除山西兵。
十七年(1644年)正月,平守尚智投降[[李]](李自成),派部熊通向遇吉降,遇吉怒之。
同年三月十六日(1644年3月24日),李陷忻州(今[[山西]]省[[忻州]]市),官民迎降,遇吉於[[代州]]城固守<ref>《明史》:本纪二十四,烈帝二:“(二月乙亥,初四日)李自成攻代州,总兵官周遇吉力战,食尽,退守宁武关。”[[徐]],《小腆纪年附考》:诸书皆不-{云}-周遇吉先守代州,退守宁武,“盖诸书以退守周公讳也。”,方大十日,遇吉因兵少食,退守武(今[[山西]][[武]]境)。
因遇吉守,李一度欲取武,最後以火炮而,破而入。遇吉火用,力被俘,全身矢集如毛。又遇吉于高竿之上,箭射死,肢解其尸。遇吉妻氏率女二十人登屋而射,全被死。
[[弘光帝]]追遇吉[[太保]],[[]]‘‘‘忠武‘‘‘。
卢象幼心,好射,是文人,皮白,但天,史:“象白皙而,膊骨,殊力。”(《明史》)
[[天]]二年([[1622年]])[[士]],授[[部]][[主事]]。象能士共甘苦,善於下,著[[苦行僧]]式的生活,史“(象)居官勤倍下吏,夜刻,盥,得一要,披衣起,立行之。”
到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关锦防线]],沿喜峰口入袭京畿,时任知府的卢象升率万人勤王,未与战。崇祯三年,提任参政,负责练兵,于北直隶以关系网组建“[[天雄军]]”。
[[崇]]四年([[1631年]]),因治良升任[[按察使]]。
[[崇]]六年([[1633年]]),象率所练“天雄军”,镇压由[[山西]]入[[河北]]之民变。后任[[五省总督]],管江北、河南、湖广、四川、山东剿匪事,与将领[[祖宽]]、左良玉击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部。象升军到汝阳时,军中断粮三日,象升以身随之断粮,军无怨言,无人逃亡。汝阳之战,卢象升自城西攻,高迎祥几十万大军崩溃。高迎祥聚合部众二十万之众,继续逃亡,在确山再败于卢象升。自崇祯八年五月至十一月,象升以率绝对劣势兵力,先后十余战皆胜,斩杀民军三万余人,彻底扭转了战略局势。崇祯九年正月,高迎祥会合张献忠,三十万之众攻击南京,不利,退攻滁州。卢象升率军赶到,以两万之众再次击败高迎祥,并以各将领围堵,高迎祥人马散尽,退入湖广郧阳。卢象升手下祖宽所辖乃[[关宁铁骑]],不熟山势,拒绝入山作战,象升无计可施。
[[崇]]九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建国,六月,阿济格率清攻入[[喜峰口]],纵意抢掠而去。象调任[[宣大总督]],率京畿,明,操兵,清不敢犯。
[[崇]]十一年([[1638年]])冬,清三路大南侵,[[北京]]戒,[[崇帝]]和不定,[[部]][[尚]]兼[[]][[大士]][[嗣昌]]主和;但象主抵抗,遂率分道出,清於[[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然嗣昌手握兵,事事掣肘,切断象升粮饷,然后背後掣肘,屡屡调走象升部生力军,致使号称“总督天下援兵”的象升部只剩区区五千老弱残卒。是年十二月十一日([[1639年]]1月),象移兵[[巨鹿]](今河北),已七日,全凭百姓自愿捐粮掺杂冰雪为食,然无一人叛。
[[宦官]][[高起]]在,距不到五十里,象派遣[[廷麟]]去求援,高起置之不理。象知事不免,中大哭,誓与清军决一死战。随拔寨而出,于蒿水桥决战清。史“...之三匝。象麾兵疾,呼天,自辰迄未,矢。身,後皆,手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掌牧,之其,而伏其上,背二十四矢以死。”战后,杨廷麟及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麻衣白网(服父丧)。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象升遗体停尸八十多日后方为家人收殓。
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福王]]追“‘‘‘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著作有《卢忠肃集》、《象疏》。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候最少年”。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长沙病死。其孙吴世继位,退据云南。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