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线作战部队可以说是采取了全攻型的攻势作战模式,相比起来在锡金的23集团军实施的作战模式可以说是上甘岭式的顽强防御。6月2日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我军就直达锡印边界以北10公里处的峡谷口。噶伦堡-甘托克公路到这里就进入了弯曲险峻的高山区,峡谷口的2座山包犹如二座门神看守着公路的入口。东面的一座标高为978米,西面的标高914米,相对高度只有200米不到些。我军将在这里利用有利的地形阻截印军,消耗印军的有生力量。当然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修建有效的坑道系统,这可是我军的拿手好戏。
峡谷口6月6日6:00
早在6月3日,驻扎在噶仑堡西部的印军第6军的第18步兵师,当时接到东北战区司令官的指令后,紧急向北,以战斗队形推进,越过印锡边界后,极度紧张地准备迎击中国军队的冲击。在前面侦察的装甲车报告说公路上没有任何路障,但峡谷两边及峡谷口的二个小山包上有中国军队构筑的工事,并且仍可看到他们在加固工事。一个团的先头部队抵达峡谷口近处时,已是中午时分。由于这一线的兵力仍在结集中,师长迪尔施少将命令作试探性的攻击。正要在装甲车的的掩护下发起进攻的印军,突然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大作,从峡谷口涌出了一支稀奇古怪的车队。前面是一辆插着白旗的卡车,不停地按着喇叭,一见到印军的装甲车,卡车马上停了下来,车上走下一个人来。一位参谋人员迎了过去,原来他是印度政府派驻锡金北部的一个地方官员。
看到这支五光十色的“部队”,弄得得到急报的第18师师长迪尔施准将瞠目结舌,当然只好命令放行。后面还有大批人马是步行过来的,原来是锡金的行政管理人员组织了大批车辆,把在甘托克及其附近的2万4千多印度人,以及西藏叛乱人员及其后代竟然有1万9千多人,全部集中起来;还有近4000个尼泊尔族人也要求回国。除了有自己汽车的人自行驾车离开以外,其余人士由锡金临时政府借用志愿军的军车和甘托克市内的公共汽车,把他们送到战线附近并发给他们瓶装水和面包等干粮,让他们自行通过战线。每一支队伍的前面都有印度的地方官员打着白旗开路。
迪尔施少将急忙报告战区司令官普拉德尔中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法展开攻击行动。这时预警机已经调来锡金的战区,中将命令派出侦察机前往查看。侦察机在高空小心翼翼地越过了峡谷口,突然接收到各个方向发射过来的雷达波束,但是并无防空导弹和战机来迎战。只见底下的公路上仍有大批车队在输送撤离人员。再向甘托克方向前行,就从机载雷达的屏幕上看到中国战机的光点,赶紧返航,幸好并未遭到追击。从撤离人员的口中知道沿途的中国部队正在加紧修筑工事,并没有大批部队要追击过来的迹象。但是在甘托克、辛吉和拉成等各个城镇来了大批的中国文职人员接管了市政管理,不少印度移民还说来了不少人接管了他们的农场和牧场。战区司令部认为中方为了稳定,已经被锡金的大量行政管理工作捆住了手脚,又忙于在东西线展开攻势,肯定无力再在锡金向南扩展了。既然地面暂时不能进攻,就派高空侦察机反复侦察,标定防空雷达的位置。从3日下午起直到5日中午时分撤离的人流才结束。
今天接管了这一战线指挥权的锡金集群司令官贾吉尔中将决定展开试探性的攻势,他把集群司令部设在西里古里市的北郊,陆军总参谋部指令东北战区和北部战区也抽调一些主力部队归锡金集群指挥。中将把东北战区调集来的第6重型装甲师的6辆重型俄制t-90m坦克开进到公路的二侧,以直射炮火支持攻击部队,由18师的第71团和第72团分别攻击公路二边的978高地、914高地。现在,第6装甲师的48门俄制2c3式155重型自行榴弹炮(俄国已经按印度的要求把152毫米的口径改成了155毫米,以便使用西方的弹药)的齐射,揭开了锡金收复战的序幕。其实序战的重头戏还是在空中。
一架a-50ii预警机和一架刚从英国引进的地面协同指挥机在空中指挥,由24架lac印制轻型战机护航,24架苏-35重型对地攻击机对侦察机标定的位于峡谷二侧高地上的防空雷达、防空导弹和高炮阵地,实施猛烈的空中打击。由于并未接近甘托克,机群没有受到中国战机的截击,所以lac战机很轻松。而苏-30一到目标上空就发现防空雷达比侦察到的要多得多,它们立即发射反辐射导弹进行攻击,被击中的目标冒出阵阵烈火浓烟。可是直到它们发射完导弹,还发现有几座雷达站在发射波束,而且热成象仪在这些雷达边上显示出热点,显然这是为雷达供电设备发出的。苏-35又扑过去用机炮和火箭弹扫射,连同那些伪装隐蔽上有漏洞的防空导弹和高炮阵地也一并予以扫除。
印空军的第一波攻击取得了显赫的成绩,显示在司令部的战情显示屏上的成绩是消灭了:31座雷达站、12个防空导弹阵地和14个高炮阵地。中方的高射炮火力并不猛烈。第一波战机返航时才遭到2枚地空导弹的袭击,一架苏-35被击落。第二波42架战机,改为12架lca战机护航,30架“美洲虎”实施对地攻击,又发现了大批的防空雷达,自然悉数被反辐射导弹摧毁,印军的战果表再添29座雷达站。而且在短短的40分钟间隔里中国的防空部队又树起了不少隐蔽得更差的防空导弹发射架和高炮阵地,在“美洲虎”的扫射下,战果表又加上了17个防空导弹发射架和12个高炮阵地。那些目标被摧毁时的爆炸和升起的火球十分壮观,飞行员们心花怒放,似乎看到了肩章上星星在增加。突然4架“美洲虎”发现,在公路贴近崖壁处,停着6辆轻型坦克,在热成象仪上还有它们的图象,它们的飞行员一下子扑下去,发射了反坦克导弹,6辆坦克冒出了浓烟。可是峡谷对面的坑道中6枚地对空导弹直奔它们而去,二架飞机被击中后,直撞山崖立即化作二团火球。另二架冒着浓烟返航,不知能否回到基地。印军虽然损失了一架苏-35,3架“美洲虎”(一架遭重创的在半路坠毁,飞行员被弹射跳伞幸免于难),一架重伤。成绩可是大得令人难以置信。(第二天司令部参谋人员面对的是一份技术部门送来的光谱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对被击中的目标发出的烟火的光谱分析与正常的导弹或柴油机爆炸产生的光谱比较,差距太大,战果报告不可信。但参谋人员一口咬定成绩是真实的,光谱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中国的电动装备被摧毁时发出的与柴油机的不同)
印军的地面进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先说71团对978高地的攻击,这个高地比较靠南,相对高度也不过200多米。地面炮火进行了30分钟的急袭,猛烈轰击侦察机标定的坑道和工事,空中还有8架卡-52重型反坦克直升机也在半空中对目标发射火箭弹。t-02u和t-90坦克也开到二山之间的公路两侧进行炮火轰击。但卡-52或坦克都不敢冲入二山夹峙的坦荡的公路对二边的小山包的反斜面实施打击,唯恐遭到峡谷二边和小山包的四面围攻。
高地上的守军毫无反应,于是炮火延伸到高地的反斜面和峡谷二边的山坡上由侦察机标定的目标。已经运动到山脚下的一个加强连立即展开冲击,他们的动作十分符合规范,在南坡三人一组的步兵互相掩护着向前跃进,后面的小型迫击炮和重机枪则不断地向前移动,以火力进行掩护。前300米的缓坡,推进十分顺利,整体已经上升了50米。此时太阳已经升起,山坡上升起了状如轻烟的薄雾。接下来的一段路坡度陡起来了,而且地形也复杂了,进攻的部队只能沿三条山道往上推进,速度也慢了下来。在低空盘旋的直升机也不敢再发射火箭弹了,怕碎石滚下来砸伤自己人。攻击部队又爬了将近200米,已经升高到100米高处,离山顶只有一半路了。突然一批迫击炮弹越过了山顶,落在了三条山路的印军人丛的低空中猛烈爆炸,峡谷二边的高地上的轻型榴弹炮也以高射角发射榴弹准确地落入印军的头上,炮弹都在低空爆炸,杀伤力十分巨大。5分钟的猛烈炮火杀伤了大半的攻击部队,炮击一下子就停止了。战场上又是一片寂静,只有不少伤兵发出了痛苦的呻吟。那些在后面掩护的迫击炮和重机枪都不知道往那里打,正面还没有发现敌人呢。剩下的40多个印军士兵还得分出人手照顾伤兵。团部只好命令他们抬着伤兵撤下来,第一次进攻还没有同对手正面交锋就失败了。进攻914高地的72团的部队,也是被背面的迫击炮和榴弹炮击退的。
过了20分钟,印军出动侦察机对高地的反斜面和峡谷二边的坑道工事进行严密监视,lca战机则在空中掩护。仍然是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在炮火准备后发动攻势,空中还是8架卡-52提供火力支持。进入三条山道前,大部分人员隐蔽,每条山道一次是二个小组冲锋,3人小组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次居然没有遭到炮击,18个人就通过了这段危险的山道。第二批的18人刚要冲锋,突然从高处的8个坑道口出现了双联装的短身管高射炮,它们向盘旋在半空的直升机一阵猛烈的扫射,立即有3架卡-52被击中要害,当即空中爆炸,还有2架也冒出了黑烟,其他3架赶紧升空撤离,最后的一架又被击中起火。印军的炮兵很快就标定了目标,发射炮火,但是高炮早就退入了坑道的深处。而在18名印军旁边的坑道内跃出了十几名身穿迷彩军服的解放军战士,以逸待劳地一举歼灭了这18名气喘吁吁的印军士兵,得手后立即退入了坑道。印军的炮兵不敢向他们射击,怕炮弹的散布会误伤下面不远处的印军。
这一下印军的前线指挥官为难了,大批人冲上去,遭到炮火袭击时损失太大,少数人冲上去无疑是送死。印军的迪尔施准将只好再次请求司令部派遣对地攻击机压制中方的炮火。并增加进攻部队的兵力,要求一举夺取二个高地。于是当12架苏-30飞越高地后,二个连的印军向978高地发动了第三次进攻。(当然印军也同时向914高地发起了进攻)提供正面火力支持的卡-52仍是8架,不过这次盘旋的高度也高了不少,也离高地远了一些,只要发现目标再冲过来也是没有问题的。高空还有侦察机和12架lca战机的掩护。远处的预警机严密地监视这一带的空域。这次的进攻声势真不小。印军那里知道在高处的几个隐蔽的坑道口,有好几双眼睛一直在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情况早就汇总到23军的指挥部,高拓海少将决定给印军来点狠的,以结束今天的攻防战。
突然印军的苏-35和高空侦察机同时发现峡谷西边的高处有三个防空雷达发射出波束,高空侦察机指挥3架苏-30立即去扑灭这三个雷达站。三架苏-30刚扑向西边的目标,峡谷东边的高地上又冒出了4个“雷达站”,这次侦察机上的指挥官只派了2架苏-30去攻击目标。问题是,那些苏-35刚转向目标,攻击员惊讶地发现那些“雷达站”居然向远处移动了500多米,虽然他们也知道在如此险峻的高地上不可能作这样的机动,但这些苏-30攻击机还是迅即追了过去。就在他们向目标发射反辐射导弹或火箭弹时,从5个隐蔽的坑道口飞出了10枚最新型的便携式对空导弹,它们都具有红外凝视功能,对形成在监视器上的苏-30的图象进行跟踪,那些苏-30弹射出的红外诱饵弹根本不起作用;坑道里的战士还以红外激光枪死死地瞄准各自的目标,发射出编码的红外激光射束,便携式导弹的第二个导引头是跟踪飞机反射的编码红外激光,而且它们跟踪的不是发动机而是图象上机翼和机身的结合部。新型的高能推进剂把它们的速度提高到4.5马赫,总共只是3-4秒的时间就击中了各自的目标。一下子5架昂贵的苏-35全部报销了,当5朵“金花”在天空绽开的时候,侦察机上的指挥官吓了一大跳,其余的苏-35全部跃升到高空。
如果这位指挥官知道苏-35和反辐射导弹攻击的全是“微波炉雷达”的话,更不知道是什么心情了。原来总装备部早就与广东的几家微波炉厂签订了合同,由他们按照伪装装备研究所的设计,生产“模拟雷达”。微波炉的核心部件-磁控管,原来就是从雷达上转为民用的,这次反过来“民转军”了。把这些磁控管装上一个脉冲控制器,使它发出微波脉冲,波长调整到雷达常用的波段。再以塑料压制一个小的抛物面天线贴上不反光的铝箔,它可以把微波脉冲聚焦成波束。这套装置的后面还有一块冬天取暖用的红外辐射板-一通电,它就会发出红外线,波长逼近柴油发电机工作时的辐射波长。当然,只是有了金龙超能电池以后,才能把这一切搞成了一个很小的组合式的“模拟雷达”,一名战士可以轻易地提上3-4个这样的“雷达”放到各处去。而每套“模拟雷达”都可以在远处,用改进的遥控玩具的遥控器发送的不同的编码信号来开/关不同的“雷达”。这全套装置也不过2千多元钱,而那些昂贵的反辐射导弹每枚至少要10万美元呢。我们的战士还很会“玩”那些印度战机,他们依次开动各处的“小雷达”,经常把攻击“防空导弹阵地”的印军战机玩得团团转。
再说印军的苏-35刚向高空急升,978高地反斜面上立即冒出了大批迫击炮,以定时空炸榴霰弹大量杀伤冲锋的印军。当印军的高空侦察机把目标通知自行榴弹炮时,我军的迫击炮早就退入坑道的深处。等剩下来的印军冲到半山腰时,坑道里又冲出了大批的志愿军战士,以逸待劳地以压倒优势把他们逐个歼灭。远处的武装直升机根本不敢以火力支持混战中的印军。刚歼灭印军,战士们迅即退入坑道。在高处隐蔽观察敌情的观察哨,只是报告敌人的位置,那些无声迫击炮阵地对每个位置的坐标是经过反复测定,所以射击是如此地准确。
印军第一天的试探性的进攻就这样失败了。贾吉尔中将的参谋部连夜策划了一个“立体进攻”的计划:由预警机在高空监视中国的空军,高空侦察机则监视高地的反斜面和峡谷两边的坑道中的炮兵阵地,并指挥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以火力予以压制。lca战机担任空中警戒,仍有8架苏-35在高空盘旋,在必要时可提供火力支持。前线侦察兵报告,山上的敌军夜里都在施工,从各个洞口不断排出大批的石渣。中将更急了,必须尽快攻占这二个高地。印军的第22主力师已经前来增援。第一波攻击仍由第18师的部队开始。
第二天,6月7日清晨6:00,印军仍以炮火准备开始,同时2个连的攻击部队向978高地推进,10分钟后已经到达了山脚下的出击阵地,谁知他们立脚未稳就遭到了密集的迫击炮和榴弹炮火力的猛烈打击,这可是昨天没有遇到过的情况,一下子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人。高空侦察机慌忙指示自行榴弹炮延伸射击,可是当第一批炮弹落入反斜面和峡谷两边高地时,我军的炮兵早就退入坑道。剩下的印军则快速向山上冲击,大批的155毫米榴弹炮弹从他们的头上呼啸地飞过,射向反斜面的中方阵地,这似乎给他们壮了胆。他们密集地通过那三条山道,突然从6、7个坑道口中飞出了大批的枪榴弹准确地落入了印军冲击部队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等远处的武装直升机赶过来对这些坑道发射火箭弹时,坑道内早就声息全无了。剩余的印军不到60人了,赶紧隐蔽起来。后来他们的团长经请示后,命令他们以稀疏的队形退下来。
印军第18师和第22主力师的参谋人员,对着978高地的模型在绞尽脑汁,根据记录已经出现过士兵或飞出过枪榴弹的正面坑道口已有26个,还有大大小小的疑为坑道口的洞口还有43个。反斜面上出现过迫击炮的有17个坑道口,还有16个飞出过便携式地空导弹。更要命的是,有些地方明明是一块石头,可是石头被推开就从露出的洞口内飞出枪榴弹。可见中国工兵的效率是很高的,就在这二天战斗进行中还从不少洞口排出大量的石渣。看来中国人是下决心在这里死守了,这令印军的指挥官们不寒而栗,这也迫使他们决心尽快拔除这二个“钉子”。为此他们制订了一个速决的行动计划:把坦克开入峡谷提供火力支持,从正反二面同时向978、914高地发动进攻。
10:00印军的炮兵开始了炮火准备,同时向二个高地的各处以及峡谷二边猛烈地轰击,155毫米榴弹炮已经增加到120门,几乎达到了这个狭窄地域的极限。8辆t-90m重型坦克沿着公路掩护着4个连的步兵冲入了峡谷,准备各4辆坦克掩护一支进攻的部队,所以一进入峡谷后,他们分别从左右二边驶下公路进入公路边狭窄的空地上,谁知一下公路二辆坦克就触发了反坦克地雷,这二辆坦克顿时成了二支火炬。(反坦克地雷是一种特殊的地雷,一般的汽车开上去也不会被触发的,甚至手榴弹在上面爆炸,短时间的震波也不能引爆它,所以印军的重型坦克虽然小心地沿着前些天撤离的印度移民所留下的车辙驶下公路的,也没有用)还炸伤了好几个紧随其后的印军士兵。其余6辆坦克在路边的空地上不敢再随意移动了,它们调转炮塔分别向978、914高地和峡谷二边疑为坑道的洞口用机枪扫射,一旦发现目标则立即以坦克炮轰击。
轰击高地的榴弹炮的火力则转移到峡谷二边的高地,978和914高地都承受着印军4个连兵力的冲击。高空的印军侦察机指挥着8架苏-30随时准备提供火力支持,并为榴弹炮群指示目标。12架lca战机则在空中警戒。远处甘托克北方25公里的上空我军的预警机在严密地监视着印军战机的动向,4架歼-10则在空中警戒。由于锡金的空域十分狭窄,双方的战机就在100公里的距离上紧张地对峙着。
由于印军的高空侦察机在17000米的上空监视着坑道的动向,严重地影响了我军的反击。我23集团军军部决定动用一枚隐蔽的防空导弹将它歼灭。在峡谷西边高处的一块“大石头”突然裂开,一枚导弹从中窜出呼啸着直奔印军侦察机而去,它已经输入了我预警机通过无线数据链路发送过来的该机的三维坐标。3秒钟后,一直隐蔽在高处的一座防空雷达瞄准该机发射出引导波束,同时有4个“模拟雷达”也向空中发射出脉冲波束。此时印军侦察机已经发现了防空导弹和“5”座雷达的踪迹,一方面命令苏-30攻击防空雷达,自身则接连施展发射红外诱饵弹、施放强干扰信号和高速机动的规避动作。
当防空导弹在雷达波束的导引下锁定目标后,立即回送了一个信号,引导雷达就马上关机,因此它只是工作了6秒钟。而其他“模拟雷达”继续时开时关,与苏-30捉谜藏。防空导弹则一方面接收预警机的指示,一方面自行根据监视器上的图象直扑印军侦察机。很快就击中了目标,整个过程不到20秒钟,印军的侦察机和上面的指挥官全部化为了一个大火球。
印军在远处的预警机只是监视空中目标的,高空侦察机才是指挥地面攻击的灵魂,它不但为榴弹炮和苏-30指示目标,而且向炮兵报告攻击的效果。侦察机刚一爆炸,一组对付地面目标的坑道纷纷发射出枪榴弹攻击正在爬升的印军。苏-30过来攻击,则由另一组对付空中目标的坑道发射便携式防空导弹进行阻截,导弹发射人员可以通过无线数据链路得到预警机发送的敌机位置的信息,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目标,突然跃出坑道发射导弹,成功率相当高。在击落1架,击伤2架苏-35后,其余5架只好向高空跃升,这一来,对坑道的封锁效果就很差了。
不久,一个小组根据高处监视人员的指示,跃出坑道,从最有利的角度向一辆t-90m发射了二枚反坦克导弹,导弹准确地命中了目标。其余5辆坦克只好沿着原来的履带轨迹退到公路上,这一下目标更集中了。10分钟后又有二辆被摧毁。余下的3辆根本应付不了四面高地上的反坦克导弹的攻击。向反斜面进攻的步兵由于受到峡谷两边高地上的火力夹击损失惨重,在丢下300多具尸体后,只得和3辆坦克一起撤出峡谷。此时正面进攻的印军又遭到反斜面的迫击炮和榴弹炮的猛烈轰击,而印军的重榴弹炮失去了高空侦察机的指示,射击效果大打折扣。印军的攻势再次受挫。
就这样,23集团军68师的前沿部队打退了印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夜间,则由直升机把伤兵后撤,并补充坑道中的给养。工兵部队在坑道中日夜施工,继续完善坑道系统。由于金龙超能电池提供的强大动力,整个坑道系统有空气过滤和空调系统,拥有三防功能,内有设备精良的战地医院,冷藏室、冰库。987高地利用山泉得到充足的水,914高地则靠运送的桶装水和瓶装水,但都保证战士每天能洗澡或擦身,这对保证战士的体能和健康十分重要。比起抗美援朝时的上甘岭的坑道,不可同日而语。
印军锡金集群司令部组织的毫无战果,又损失惨重的进攻,遭到了陆军总参谋部的严厉的指责,同时,他们所要的装备已为他们调集齐全。二架空中预警机轮流升空,三架高空侦察机可随时出动。并有苏-35、美洲虎攻击机、lca、幻影2005各型战机110架,足以组织连续二波的攻击机群。真正的攻击主力却是配备了大批各型直升机的2个突击旅:第5突击旅和第9突击旅,已经完成组建,第5突击旅是从印巴前线调来的。每个旅虽然只有6000多人,但拥有24架卡-50n、卡-52重型武装直升机及少量的英制“山猫”武装直升机,12架米-26重型直升机和6架美制“美洲豹”直升机,还有10多架卡-60、印度国产的alh(多用途轻型直升机),因此具有强大的突击力量。贾吉尔中将决定以第5突击旅为前锋,第18装甲步兵师(他们拥有大批的装甲车和装甲运兵车,还有少量轻型坦克)和第22步兵师为主攻部队,与中方决一死战,以收复甘托克和第十一整编山地师的基地。为此他把司令部就设在噶伦堡东南郊的一个基地上。在大吉岭和噶伦堡附近各驻有一个重装甲师,还有第17、第19装甲步兵师和第9快速旅作预备队。中印双方的精锐部队将迎头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