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后期军队编制、战法、军械_帝国霸图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明朝后期军队编制、战法、军械(2 / 2)

自由以为:袁崇焕是否民族英雄,应该看他身处的那个时代和他的作为,不要以当今的中国、当今的中华民族来生搬硬套。袁崇焕是否汉奸这个问题,我想在君权至上、孝道为先的封建时代,初掌大权的皇太极再有涵养、气度,也不会冒失去君权的危险,顶着不孝罪名与杀父仇人握手言和的!那时候的皇太极还不是乾纲独断,满洲重大决策都是八大贝勒会议决定的!皇太极行事若给其他大贝勒拿住把柄,后果……再说了,只要袁崇焕让开关宁锦,后金军何用劳师远道偷袭北京,直接从山海关源源开进就可以了嘛!那样一来,大明灭亡不在1644,而在1629年;灭大明者也就不是“内奸”起义军,而是满洲了!可笑的是,有人因为满清中期的统治者为消弭满汉矛盾、提倡忠君节义,以巩固其封建统治而为袁崇焕、史可法等人修墓一事,就说袁崇焕与满清勾结是实。这么说来,史可法也是汉奸了?女真先祖的老对手岳飞也是汉奸了?

《五年复辽》是袁崇焕提出来的,是阁部大人们商议赞同的,是崇祯批准的!自由放个马后炮:在1628年的明清军事、政治局面下,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是大明唯一正确的、也是有能力执行的战略。其核心为三点:第一,理顺国家军事体制,抛开掣肘,全力供应复辽所需,这是政略;第二,联络蒙古察哈尔、支持朝鲜,两翼骚扰、夹击满洲,这是战略;第三,整军经武,积蓄实力,择机决战,这是战谋。袁崇焕是知己知兵也知敌的,深知当时的关宁军战力不足以收复辽东,需要时间来加强整顿。事实证明,就在他进京受命之时,宁远兵变突然爆发!

宁远驻军有十四营近六万之众,他们曾经在熊、孙、袁等人率领下取得过宁远、宁锦大捷,算得上是当时明军中的精锐。精锐部队兵变,为何?兵变后的部队有多少战力可言?一支变军能担负起收复辽东的大任吗?显然不能!这就是当时明军的真实能力。

6,作战思想。

这里的作战思想是战略和战法的总和。军制、军器装备、兵员素质和擅长以及政治军事上的战略需要,是决定战法的根本因素。

戚继光时代的明军,在镇守长城关隘的同时,往往能够以车骑步合同作战的方式出塞作战,取得几次对蒙古的军事胜利,平稳了长城一线的军事局面,使得蒙古不得不改变再入中原的初衷,转而向明纳贡,成为明压制辽东崛起的建州女真的一颗棋子。

袁崇焕接掌的关宁军,已经没有戚继光时代的气质和本质。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精锐明军早于萨尔浒之战损失殆尽,员额不满、训练不足、军纪松弛、军械不齐是当时明军的通病。这样的军队缺乏快速机动能力、缺乏独立作战的勇气,野战中每每只能结阵缓行,遇敌时往往被攻破一点就全军溃散。袁崇焕要整顿这样一支军队为精锐军队需要时间,联络蒙古、朝鲜夹击满洲也需要时间,实施对满洲的经济封锁要达成效果也需要时间。因此,袁崇焕在就任蓟辽督师后的主要战略战法是守,是在坚守关宁锦基础上筹划大的战略变局,以期在时机成熟时的一击建功。

反观满清的战略和战法就灵活了许多,这首先归功于他拥有强大的骑兵军团。机动性和野战能力上的优势给皇太极等人以极大的自由,他可以自由地进攻,自由地选择进攻目标,这就是在战略上的主动权!同时,皇太极的眼光也远比崇祯高明,他懂得利用一切手段去分化与明结盟的蒙古。首先和亲科尔沁(蒙古科尔沁部后来成为满清的最大后族,其中以博尔济吉特孝庄最有影响力),其次征服喀尔喀,喀喇沁,再次攻击察哈尔,以图打开从正北方向攻击北京的大门。1628年,就在大明军队宁远兵变的时候,后金军首度攻击察哈尔奏功!攻击察哈尔,也使1629年后金军绕道偷袭北京有了可能。这一点,袁崇焕早在1628年就提醒崇祯和蓟镇总督(蓟镇属于明九边,不归蓟辽督师管辖),却没有引起重视,以至于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而此事,却成为崇祯治袁崇焕“托付不效”的罪名之一。满清在攻击察哈尔建功之后,又两次攻击朝鲜,使朝鲜脱离大明属国地位,改向满清称臣。如此,人力资源远比大明匮乏的满清就无需顾虑左右两翼的危险,可以尽调可战之军入关逐鹿中原!

没有铺开1628年的军事地图就无法去论证当时双方战略战术乃至战法的优劣,也无法评论皇太极、袁崇焕、崇祯等人的长短。这里只能提出一个假设:假设袁崇焕不死或者有人继承袁崇焕的战略思想并执行到底,历史能否改变?

谈到这里回头看看,似乎跑题了。作为弥补,后面附上明后期的军队编制表(注意,是编制表而非实在的军事组织形态)。

战车子营按照营-冲-衡-乘-车分5级编制。每营4冲-每冲2衡-每衡4乘-每乘4车(偏厢车),合计战车128辆。

步兵子营和骑兵子营则仿战车子营编制。

步兵子营:每100人为1乘-400人为1衡-800人为1冲-4冲3200人为1步兵子营。

骑兵子营:以50骑为1乘-200骑为1衡-400骑为1冲-4冲1600骑兵为1骑兵子营;另配一个2冲的骑兵权勇队(预备队),一共有2400名骑兵。

孙承宗编练的车营资料(标准车营):

全营兵力: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辎重车夫512人;各级军官,侍从,传令,杂役515人;共计官兵6627人。

装备火器:枪1984枝,其中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大小佛朗机共256挺;各种火炮(红夷,神飞,灭虏等等)88门。

装备车辆:偏厢车128辆(战车);辎重车256辆。

步、战、骑子营构成一个大车营(旅、协),几个大营(有的是单纯的骑步营)构成一军(镇)。

从这个编制表中看出,孙承宗、袁崇焕等人是具有很高步、战、骑合同作战意识的,对戚继光的军学思想继承得也相当到位(这里多嘴一句:有人说戚继光的军学只适合于江南扫荡倭寇,其实大谬,请看看戚继光镇守长城时期的军事行动吧,那可不仅仅是修长城!),完全是以火炮为主编制合成集团军的架势。可惜,大明朝廷没有给他们太多机会去实现之,即使给了机会,也因为时间关系、人事关系、敌人的应对措施而流产。最后,真正实现了这个编制表的不是大明任何一支军队,而是满清的重军!

最后,还是说说结论:

结论一:1628年时,明拥有比清更多的土地、更多的人口和相对发达的工商业,却因为政治体制腐朽、社会矛盾激化而无法有效调动国力,运用到对清战争中。单从有效国力而言,明并不强于清。

结论二:明军不是有些网友宣称的那样装备精良、天下无敌,而是相当的孱弱。就算大明朝廷能够解决一些内部问题来积极建军,也需要一个好的统帅和好的制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实现之。可惜,好统帅被咔嚓了,制度被荒废了,时间被敌人屡次绕道攻破长城防线而一步步地抽空了。

结论三:18岁即位的崇祯皇帝不是中兴明君,而是披着勤政外衣的昏君。或许,皇帝这个大任对18岁的青年人来说过于沉重了,那么昏君一词加于其身就有失公允。那只能说:崇祯不能胜任领导全国官民中兴大明、平复辽东的重任。

结论四:明清战争结果不是火器军队败给冷兵器军队,而是逐步孱弱的明军败给逐渐强大起来、并装备了相当火器的清军;是大明几代昏庸的皇帝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博弈中输给了雄心勃勃的满清几代“明君”。这是整体的失败,包括了政治体制、君主用人、军事建设、经济制度等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失败,更不是几个汉奸卖国贼的引路和内部农民起义的消耗使得满清入关夺了汉明天下!

结论着实有些令人沮丧,不过,《霸道》一书会给诸位书友带来惊喜,让我们祭起“yy有理”的尚方宝剑,在书中认清历史现实并逆转历史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