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霸道》上传十数日,评论区里也逐渐热闹起来,自由再次向关心本书的读者大大们深表谢意。
不知从何时起,明末这个题材就或多或少的纠缠在袁崇焕这个人物上,自由在书友的指点下浏览了一些网站和贴吧,才骇然发现:原来还有袁f和袁h之说,仔细想想自己的立场,应该就是袁f了吧?当然,在下定这个判断之前,我很清楚自己的民族――汉。
那么,袁粉的自由今天就站出来辩一辩。
【问题一】:袁崇焕与蒙古察哈尔部互市之以粮资夷(敌)?
建议读历史军事类书籍的朋友都在书边铺开一张地图,比如是一张1628年的明清军事态势图。从图上,我们应该可以看到几个“国家”,大明、后金、朝鲜、蒙古黄金汗国(察哈尔)、蒙古归附满清诸部(科尔沁、喀尔喀等等)。
历史是这样记载的:察哈尔林丹大汗在后金崛起之初就不买努尔哈赤的账,将女真满洲看作是黄金大汗国的附属。当然,林丹汗最后被皇太极彻底击败,落魄地病死青海,他的儿子率部归附满清。在1628年,就是崇祯皇帝登基那一年,后金第一次征讨察哈尔获得成功、斩获、掠夺无数,以至于察哈尔人在当年冬天的雪灾中难以度日。
察哈尔对大明来说是友是敌?这个问题是关键性的,不搞清楚敌友关系就断言袁崇焕犯有通夷大罪,这似乎不是公正的作法。察哈尔林丹汗是铁木真的嫡系后裔,是蒙元的继承人,这个事实不假。但是,他在崛起的满洲和大明之间选择和大明联手对抗满洲,在政治上来说,察哈尔与大明乃是军事盟友的关系,至少在1628年之前,以及后来多年间是盟友,以至于后金要三次征讨察哈尔。
那么,袁崇焕从连结盟友察哈尔共抗后金的角度出发,请示崇祯皇帝获准建立互市,以大明的粮食、布匹换取察哈尔的战马,为何就成了以粮资敌?
【问题二】,袁崇焕引敌入关(或者纵敌入关)了吗?
这个问题很简单,我认为袁崇焕在后金军绕道蒙古攻破蓟镇大安口,进而袭扰京师这个问题上,负有一定责任,但不是主要责任。
他身为蓟辽督师,总督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后金军从蓟镇防线破关,他有责任,这点不容辩驳!但是熟悉明史的读者会很清楚明朝的督师、经略、总督、巡抚、总兵之间的关系。当年广宁之战,主张坚守的熊廷弼为掌尚方宝剑的辽东经略,却指挥不动主张出击、一举荡平满洲的巡抚王化贞,成了光杆子司令。只有广宁大战惨败了,各路将领以及王化贞才找经略大人问计。
再看看关于袁崇焕的事实,他早于1628年就上疏崇祯,要求整备蓟镇防线,加强防御,未果;1629年的蓟镇巡抚手下的军队,他一支也调动不了!结果是平辽总兵赵率教(驻山海关)率军救援遵化,反被属于蓟镇巡抚指挥的遵化三屯营总兵拒之门外,以至于不得不绕道,中了后金军的埋伏,血战而死。试问:属于同一指挥体系的部队之间会出现这种情况吗?
实际上,袁崇焕管不了蓟镇,更管不了宣府、大同,连登莱、天津的事务,他也只能是行文商调,而不是直接的命令。因为巡抚乃一地军政长官、负有一地之全责,而督师、经略则是在关键方向上的几个巡抚辖区的上层领导,但是,督师、经略和巡抚一样,都要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同的是,督师、经略并不掌握常驻巡抚辖区的军队指挥权。如果这个结论无人异议,那么就可以推出下一个结论:大明的在政治体制、军事体制上管理混乱,袁崇焕的蓟辽督师之职名不副实,充其量就是山海关、宁远、锦州兵团的总指挥而已。那么,后金军从蓟镇兵团的防区突破长城,他应当担负主要责任吗?我认为,他最多就是指导、(注意是指导而不是指挥)商调不力而已。
至于说引敌入关或者纵敌入关,我认为最先说这话的人居心叵测却又没有大脑。请问:袁崇焕为什么引敌入关,他难道不知道引敌入关很可能倾覆大明吗?如果他清楚,他就应该在引敌入关时就站名立场,既然站明立场要引敌入关,又何须让后金军千里绕道呢?直接放开关宁锦一线,那么大明早就灭亡了!他也安安全全地当上了满清的功臣,在视他有杀父之仇的皇太极那里享受远比后来者洪承畴更高的待遇!他又何须再大安口被破后八百里入援京师,损失了心腹大将,连自己的性命都搭进去了呢?这是一个简单的人性逻辑问题,真的很没有必要争论来、争论去,很无聊!很可笑!
【问题三】:袁崇焕在军事上是庸才,无能五年复辽?持这个说法的h哥们可谓是言之凿凿,拿出了觉华岛、大安口、通州、京门诸战的事实来证明他们的论点,当然最重要的是――袁崇焕确实没有在五年之内匡复辽东!
自由在这里反问几个问题:
1,崇祯、袁崇焕和我们这些后来人之间,谁更了解当时(1628年)的明军现状?我相信回答是肯定的――袁崇焕。
2,谁能在1628年提出比袁崇焕更高明、更可行、能够通过内阁审核,并被崇祯钦准的战略计划?是满桂吗?是崇祯本人吗?是某个兵部大员或内阁大学士吗?还是我们这些能够总结前人经验的后来者?我相信答案仍然是――袁崇焕。
3,谁把一支哗变之军变成一支铁骑?这支真正的关宁铁骑参加了京师广渠门、左安门两次战斗,都获得胜利。其中广渠门之战是袁崇焕亲率九千骑兵迎击满蒙近四万骑兵。1628年哗变的关宁军,1629年以寡敌众、在骑兵与骑兵的对抗中获胜的关宁军,他们其实是同一支军队,只是统帅不同,经过了一年的磨练而已。
再来看看,抛开宁远、宁锦大捷不说,我们来看看跟袁崇焕有关的败仗。
觉华岛:天启六年,后金围攻宁远,经略高第畏战欲全军退入关内,袁崇焕誓死不退,与满桂等将领坚守宁远,获胜。但是,因鞑子围攻宁远孤城,被围在城内的袁崇焕无法指挥、照应觉华岛守军,以致于后金军趁天寒封冻,踏冰过海击破觉华岛。这一战的事实很清楚,袁崇焕等人坚守城池,根本不可能与觉华岛联系,导致觉华岛失守的是“尽撤关外之军”的经略高第。与建立宁远大捷功勋的袁崇焕何干?
大安口:崇祯二年,后金军绕道蒙古击破蓟镇之大安口防线,深入京师腹地。前面说过,此处不在赘述。
通州:崇祯二年,后金军攻破大安口后,连续攻下京北数城,却在兵临京门之前未与袁崇焕亲率之关宁军交战。有人说,是袁崇焕畏战,也有人说是皇太极有意避开袁崇焕,甚至有人说,两人之间有勾连。请有心的朋友拿份地图,对照史书看看后金军和关宁军的行军路线,看过之后再去猜测吧!袁崇焕没有将后金军抵挡在距离京师更远的地方,不是什么战术错误,而是袁崇焕再有三头六臂,也不可超人般的算中皇太极在到达京门之前的行军路线!轻骑兵作战的特点此处也不用多说了吧?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在对方有意躲避的情况下,两军相遇的可能性有多大?当然,等到后金军到达奇袭目标了,等袁崇焕到达勤王的终点时,两军势必相遇。
京门:还是请看地图,看蓟镇的大安口距离到北京的距离,再看宁远到北京的距离。显然,宁远要远得多!袁崇焕在大安口陷落三天之后得到消息,立即率兵勤王,经过三次绕道截击不成,还比后金军早到北京城下一天!谁能说他勤王不力!?还是那句话――讨论军事问题,下军事问题的论断,最起码的是要尊重最基本的军事原则、尊重地图,用军事的思维方式来看!空口白话、乱泼脏水,那不是君子所为。
诚然,后金军是在袁崇焕下狱以后才撤退的,那就是说,袁崇焕没有击退后金军。有朋友就会问为什么呢?不是有数十万勤王之师吗?袁崇焕不是最高指挥吗?事实是,袁崇焕下狱之前,数十万勤王军抵达京师的不过几万,其中最能打的关宁铁骑不过九千!
【结论】:自由与荣耀眼中的袁崇焕是个卓越的军事战略家,担不是一个挽救末世的政治家。须知,战争是政治要求的、迫不得已的体现。战争并不能解决政治问题。明,亡于政治!在必然失败的大明政治之战中,袁崇焕但当了一个试图挽救狂澜却终告失败的角色,不能不说他的政治领悟力太差,他没有也不敢从政治根本上解决大明王朝存在的问题,他也没有更不敢去触碰至高无上的君权!因此,他死在他忠于并效命一生的大明君权屠刀之下!悲剧!绝对的悲剧!
但是,最大的悲剧不在于此,不在于被今人泼了无数脏水的袁崇焕本身,而是作为后来者的我们。
打着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旗号,我们在怀疑历史的准确性;说什么读史以明志、以史为鉴,我们又在怀疑一位悲剧英雄的真实能力乃至于人品。喜欢怀疑,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特质,因为我们的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在发生大的转向,人们的知情权扩大了,视野更宽阔了,对很多事物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是社会在进步的体现!
可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一个可能的结局――有一天,当h哥们铺天盖地却未必有正确见解的帖子乃至于作品成为主流,当所有的袁粉们不再言语时,历史书恐怕就要受“大众”的影响而改写了!这样的书给我们的下一代人阅读了!他们读到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呢?他们会产生什么样的看法呢?悲剧啊悲剧!
有一种写(读)书叫休闲,叫放松;有一种写(读)书叫治学,叫责任。
写了这么多,自由肯定会得罪不少读者朋友,唉,得罪了就得罪了吧!言尽于此,明日九时再发正文,谢谢读者大大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