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牛招呼小戴把车上的塑料笼子搬下来,送到院墙边码放。
自己则走近竹编鸡笼,蹲下查看里面的家禽。顺子爹为了便于他们收货,还将公鸡、母鸡分开装笼。
从外观上看,笼中的鸡的头很小,体型紧凑、胸腿肌健壮、鸡爪细;冠大直立,羽毛色泽鲜亮。倒是符合柴鸡的外形特征。
为了稳妥起见,冯大牛大开笼盖,伸手从里面抓出一只公鸡。
公鸡大声叫着,两腿乱蹬,拼命挣扎。还挺有劲头。
冯大牛一手薅着鸡翅膀,另一手捏住鸡腿,检查它的脚掌。
公鸡的脚虽细,但却显健硕,精神有力。而且脚掌底部有层厚厚的茧,这说明它长期处于放养的状态。要知道饲料鸡喂养时间短,又关在笼子里很少活动,脚的底部自然比较“娇嫩”。这是两者最明显的外观差别。
又用手拨开鸡毛,看看根部,这只公鸡皮肤薄、紧致;毛孔细;呈网状排列。
“不错,这货我们收了。”冯大牛把公鸡放回去,站起身,宣布检验合格。
顺子爹听了这话,喜形于色。养了这么长时间,要说压力可着实不小,光投入却见不到现钱。心里一直有些忐忑。
要不是因为顺子在田贵叔大侄子那儿干活儿,又给家里邮了不少钱,他还真不敢下决心批量养殖这玩意儿。
冯大牛将鸡笼子提起,放到院子西墙边上准备好的台秤上,开始称份量。并取出一个小本子记录。
称好后,李田贵和顺子爹一起帮忙,将竹笼子里的鸡挨个捉到塑料笼子里。
再称一下空竹笼子,扣除后就是柴鸡的净重了。
外面的村民想瞧个清楚,于是干脆也陆续走进院子,站在一旁看热闹。
不一会儿,顺子娘和一名大妈又送了几个鸡笼和两篓子鸡蛋过来,冯大牛查验后一一过秤。
“一共有公鸡二十只,总重量七十九斤半,母鸡二十七只,总重量九十四斤半,共计两千四百六十五元。加上鸡蛋,总共三千四百四十五元。这是单子,你瞧瞧。没问题就签个字。”冯大牛用计算器算出总价,并把罗列好的清单递给顺子爹核对。
听到这个数字,村民们的议论声陡然加大。
第三百五十八章收货进行中与村民的反应
顺子爹估算了一下,大致差不多,随即在单子上面签字。//
冯大牛去了趟房间,回来时手上拿着一个皮包,并从里面取出了三十四张大红票子和几张零票递给顺子爹。
顺子娘却上前一步,抢过这项权利,她往手指头上吐了口唾沫,然后哗哗哗地点起了钞票。随着票子在指尖快速翻动,脸上挂满抑制不住的笑容。
“嘶,三千四百多块啊。就这几十只鸡。”
“原来土鸡这么值钱了啊。”
“立屯这回算是搞着了。”
“唉,多了不敢说,我要养个百八十只的倒也没啥,就是这心里头不太踏实。”
“唉。。。”
观众们望着顺子娘手中的大红票子,议论纷纷,眼中露出羡慕之色。一时间摇头的,叹气的,愣神的,交头接耳的,什么表情都有。
顺子爹娘收好货款,提着空笼子走出院门。脚步轻快,还一边商议着回家做顿好吃的庆祝庆祝。
接着,李栓柱的媳妇在邻居帮助下,也把自己养的五十多只柴鸡送过来了。
然后是石头儿的爹娘,建平的爹娘。交货后,一个个点着厚厚的钞票喜滋滋地离开。
院子里面的家禽越来越多,唧唧咯咯地叫唤起来,加上村民的议论感叹声,闹哄哄地响成一片。
隔壁的院子里,一对夫妇却正在房中吵架。
“都是你,怕这怕那的。难怪人家说你就是一辈子受穷的命。”这是女的声音。
“哦,你现在怨俺,当初你怎么不吭气啊。养几只鸡留着下蛋倒是没啥,养个几十上百的。你以为那么容易啊,这要是赶上闹鸡瘟、禽流感啥的,一死一大片,搞不好连老本都得赔出去。”这是男的声音,含着恼怒。
“那人家怎么就不怕呢?我听说现在可以打疫苗,打了就没事儿了。还是你榆木脑袋,整天就知道闷头儿在地里刨食儿,没出息到家了。”
“老娘们儿家家的。瞧别人挣点儿钱就眼红。俺养鸡要是赔了,就冲你那德行,还不立马一溜烟儿跑回娘家去。俺早就看透了。”
“你。。。我当初真是瞎了眼。。呜呜呜。。。”
。。。。。。
上午几个小时,冯大牛、小戴、李田贵三人一直忙着收鸡。大冬天的额头上全都是汗。田贵婶提着水壶出来,让他们喝水歇口气儿。
目前除了李田贵自家的放到最后,其他五家的货都收了上来。大部分是柴鸡,还有少量鸭子和两只山羊。至于土猪则一头也没有,毕竟农村的家养土猪要养上一年才能出栏。而且大多要留到过年用。
“大伙儿让一让,老村长来了。”这时,院外有人嚷嚷起来。
李田贵闻言,赶紧放下水碗。起身迎了过去。
不多时,一把花白胡子的老村长出现在院门口。腰杆挺的笔直,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