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母亲将我生在沙子里(1)_揭密影视圈潜规则--替身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四十六、母亲将我生在沙子里(1)(1 / 1)

好,有些人可能知道我,有些人可能并不知道,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螳螂,对了,螳螂并不是我的学名,螳螂是进了影视圈做武打替身以后,别人给起的绰号,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很多的时候我们只知道对方的绰号,其实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们替身的辛酸,连真名有时候都并不为人提起。

我原来是个武术运动员,国家大大小小的武术锦标赛参加了不少,尤其螳螂拳曾获过无数次的奖项,我想这个绰号的源于也是在于此吧,冠军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辉煌,相反的是一份沉重。

武术门派繁杂,历史悠久,但众多的拳术中,我独独喜欢螳螂拳。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象形拳的一种,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

相传梁武帝时,为山东即墨人王郎受螳螂捕蝉等动作的启发,在少林长拳基础上,吸取螳螂快速、灵活的击前足动作特长,创成此拳。创出的第一套拳名为"崩捕"。

螳螂拳是一类长短兼备、刚柔相济、勇猛快速的拳术。

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类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搂、采、挂、刁、缠、劈、按,崩、扎、滑、截等。主要步型有虚步、四六步、麒麟步等。主要步法有滑步、跟步、踏步、拖步等。基本身型要求顶头、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身法要求腰部和上肢灵活,臀以下要稳固,即所谓“枝摇根固”、“只动腰、不走胯”。劲法讲究柔缠、刚发,脆快抖弹。一般都是缠圈与抖发结合为用。发劲多通过幌腰抖臂,形於手指。其运动特点取螳螂挡车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多短手快打,招势连环。讲究随其势打,寻其隙打,见空就打,出手打,回手也打,以打为守,实劈硬砸。拳法有砸、弹、劈、挑、蹦、勾等。套路结构严谨,衔接巧妙。发劲刚而不僵,柔而不软,短中寓长,快速敏捷,具有螳螂的形象。

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重意”不“重形”。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气势要求紧快即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器械套路有螳螂棍、刀、双钩等。

螳螂拳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拳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与南拳各派相似。螳螂拳形成了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拳”)、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按发劲的形式划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等属“硬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属“软螳螂拳”。

我练习的算是北派螳螂拳的一种。

你看,说我的名字却扯了这么远,其实我就是想告诉你们,我是喜欢螳螂拳的,也喜欢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做了替身以后,我更加喜欢我的名字了,螳螂,敢用自己的手臂去挡车,这个精神足可见多么无畏,更有一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替身可不就这样,真正收获的是那些明星,那些黄雀们。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