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发展史_乱世封神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网络文学发展史(2 / 2)

在起点最危险的时候,《升龙道》横空出世“升龙一出,谁与争峰”。从升龙上架的那天开始,就不断刷新着起点vip的各项记录。

最高订阅在一个月内从3000涨到5000以上,作者的月稿酬记录更是首次过万。

经历了天_鹰的5月逆袭以后,起点的各项制度逐渐正规起来,开始筹备成立公司。新vip作品的挖掘也开始回到正轨。

另外,本来起点的稿酬优惠期是到2004年5月为止,但是由于幻剑的不断推迟优惠期,起点只好也不断的改变结束日期。到最后干脆不写具体日期了。

就在人们以为网络书站的格局已经稳定的时候,一场横扫整个中文网络的扫黄打非活动落到了文学网站的头上。在2004年8、9月份,天_鹰、读写、翠微等网站接连被审查甚至关闭,起点、幻剑等网站也纷纷展开了自查活动,大量的作品被删除或屏蔽。

这个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将刚刚建立的平衡打破,由于天_鹰等网站的关闭而无处可去的读者,转移到了其他网站。

在那个时期起点等网站的流量都有大幅增长。网站变得很慢,经常出现链接错误。在运动中幸存的网站都或得了巨大的发展。其中得益最大的是起点和幻剑,而爬爬则由于自身作品过少,在天_鹰关闭后vip更新几乎全面停顿,没能接收盟友留下的读者资源,失去了发展的最后机会。

在幻剑、起点南北对峙的局面将要形成的时候,盛大以“致幻想作者的一封信”宣告了他的到来。建立不久的pt文学依靠盛大强大的资金,以买断形式和众多知名作者签约,网络上一片狼来了的惊呼。

但是pt文学并没有如盛大预料的那样飞速成长。虽然拥有众多的名家,但读者的数量连清新等小网站都不如。玩游戏的人流没有转化成看书的。很快pt文学的发展就进入了一个瓶颈。不但读者数量增长缓慢,新作者的加盟也慢了下来。因为剩下的优秀作者基本都有合同在身,很难挖角。pt文学本身造血功能(培养新作者)的薄弱,又很难吸引新作者的到来。

如果按这种势头继续下去,最终很可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起点依靠数量众多的vip作者和会员,以及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作,占据半壁江山。但资金问题将限制起点的进一步发展。

幻剑则依靠积累的历史资源,与老作者和出版社的良好关系,占据一席之地。但幻剑本身造血机能的薄弱,决定了它很难有什么向上发展的空间。

pt文学虽然在读者、作者等各方面都处于下风,但它有一个其他文学网站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就是他几乎无限的资金优势。出版也好,vip也罢,最后都反映到稿酬上。而盛大雄厚的资金让他能够用远高于其他网站的稿酬吸引作者。

虽然按照那个稿酬,即使是在起点发布vip也肯定亏本。但是,盛大完全能够承受这种程度的亏损。因此,pt文学虽然是三者中最弱的,但发展到2、3年后,它完全有可能替代起点的地位。

但是。。。。。。这种情况最终没有出现。因为盛大没有耐心等到2、3年后才取得成功,它采用了一个资本最常采用的方法:“我无法超越你,但我能买下你”。

盛大对起点的收购,永久改变了文学网站的版图,宣告了诸强并起的青铜时代的结束。

历史又翻过了一页。。。。。。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是对文学的动观而非静视。把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长流中作通观审视,在宏观的视角下确定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学史研究与写作基本的学理要求。所以,一部文学史也必然是一部文学发展史。由罗宗强、陈洪二先生主编的一部新作――《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下文简称《发展史》)。该书篇幅130万余言,分上、中、下三卷,2003年8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它的问世,标志中国文学史论著系列中又有一新的成员以其独特的形态登场了。

罗、陈二先生主编本文学史以“发展”命名,并非措词的技巧而已,而是自觉地贯彻了上述的文学史观,是着眼于发展的观点审视文学流变历程的思想的体现。

《发展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发展轨迹,即:(一)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主要表现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气的特征。(二)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三)元明清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个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雄大之势,又没有了魏晋以来直到宋代的灵动之气,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说却大放异彩。

由此看来,文学史的编著虽不可避免要涉及文学的分期,但绝不是分期文学的罗列,而必然要将时期之变与作家之变、文体之变、文风之变、审美之变等等种种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进而深入探求整个文学系统深层结构的演变和文学发展的根本走向。

文学史的发展观往往体现出对文学认识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对文学现象的认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联系”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问题如果采用前一种态度,就不免就事论事,从而得出流于狭隘、片面和简单化的结论;相反,后一种态度则注重将每一文学环节纳入文学发展的系统中去审视,由此确定它应有的位置,认识它产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义。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总体趋向是抛弃前一种认识观,自觉地接纳后一种认识观。

《发展史》深入地贯彻了联系地、系统地观照文学对象的基本思想,在许多具体问题的评价上,都不难见出这一思想闪发的一些可贵的辉光。如评东晋玄言诗,该著在认识它的“诸多弊端”之外,对其“两点积极贡献”作了充分肯定,指出:“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诗风,不但直接启发了陶渊明平淡自然之风格,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至为深远。而且,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与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显然,倘若就玄言诗论玄言诗,认识就必然局限在“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的传统观点范围内。但若是把玄言诗看作一个环节,把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山水诗看作另一个环节,并进而把两个环节“扣”起来看,那么二者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也就清楚地显示出来了。若再把视界推广去,玄言诗还是中国诗歌史上平淡诗风和山水审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种联系地、系统地审视文学现象的文学史观贯穿着这部《发展史》的每一个章节。

中国文学史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历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人们一度把文学史视为阶级斗争的揭露史或被压迫被剥削者的斗争史。目前,研究者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认识往往同中有异,自成特色。有的认为“文学史著作的核心内容就是阐释文学作品的演变历程”,亦即文学史主要是文学作品的演变史;有的认为“文学发展过程实在是与人性发展的过程同步的”,换言之,文学发展史反映了人性自觉和进步的历史。这些观点都丰富和深化了文学史观,对中国文学史研究起了推进的作用。

对中国文学史的定性定位问题,《发展史》提出了独特的视角。该著在《导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我们的文学遗产,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心灵史。解读这部心灵史,是文学史的不容置疑的任务。”又说:“通过文学史,我们能够更为真切地感悟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神存在。”简言之,文学史既是一部民族的心灵史,又是一部民族的精神史。

从切入“心灵”和“精神”的角度推演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是在充分认识我国文学乃至文化的本质精神的基础上作为的学理选择。“言,心声也。”这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概括了我国文学一个根本性规律的古老命题,既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生,也深远地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文学有着自己的灵魂,我国文学的灵魂是反映创作者自我并融会其时代内容的“心声”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恰如该著编者所说,中国文化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表现出的基本精神在于:创作者既重视自我,重视人性和人格尊严,又重视个体与自然、与社会的依存关系的精神,极为普遍而且深入地渗透在文学作品里,形成我国文学的人文精神特质。

文学史必须翻阅我们前人的心灵史,翻阅他们生存的时代的精神史。如果说有的文学史重在导引阅读者在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文学画廊中徜徉,有的文学史重在探求我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盛衰规律、文体发展规律和文风演变规律等,还有的文学史重在从“文”的发展考察“人”的发展进而揭示文学演进的深层动因;那么,罗、陈二先生主编的这部《发展史》则更注重深入我们民族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这种视角小而言之,它通过把摸作家的心灵的脉搏进而把摸他生活着的时代脉搏,用研究者和阅读者之心去贴近、对接创作者之心,从而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深层对话和交流,大而言之,它从民族情感和民族心理结构的角度去探求我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义,诸如我国文学的乡国情怀、亲情主题和人生感悟主题,它们构成中国文学发展的生命之根,它们是实现文学滋养人、陶冶人的情感之源。这样,《发展史》在发掘中国文学的人文精神、强化中国文学史研究和教学的人文化倾向方面实现了它独特的价值。

切入“心灵”演史的另一意义是把文学史写活,写出文学的生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