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阅读_益生堂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1部分阅读(1 / 2)

妗!奔艺晁担骸昂猛邸6祭矗祭础v灰悴幌悠!彼裁幌氲剑┚鼓芤患绻省<艺甓约乙宓幕梗蛭罾既愕娜惹椋土舜蟀搿

八月份,汪洋的高考成绩下来,意外地被武汉大学录取。可是政审关走得山重水复。魏学贤的右派历史和家廉、繁丽惊心动魄的过去,共同构成汪洋复杂的身世,让一部分人高度警惕,不能释怀。

有形的帽子摘了,无形的帽子还在部分人心里装着。

家慧绝望地哭着说:“孩子为考试,把半条命都搭进去了。老天爷真的不能给他一条活路吗?”

家义心里激荡着一股愤懑和不甘服输的冲动,咬牙切齿地说:“天无绝人之路!我这回就是拼了性命,也要尽一尽当伯的责任。”他找到邱德成,破釜沉舟地说:“我来算是替家廉求你。你帮也得帮,不帮也得帮。要是不把洋洋上学的事办成,我这个当二伯的就绑上你一起跳河。”

邱德成从没看家义这样说过话,被他的情绪感染得眼鼻泛潮,说道:“行,我们哥俩就算绑上了。”两人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差没给人下跪叩头。疯狂有时就能成事。九月初,汪洋终于拿到了入学通知书。得了消息的人纷纷赶来祝贺。家瑛羡慕地说:“看洋洋多有出息。哪像我屋里,个个白丁。”家慧说:“我都不敢做指望了,多亏了家义跟德成。”

走的那天,家义、家慧、魏学贤、李兰茹、魏昊、魏晨、汪苏、汪若、汪萱都到长途汽车站送行。汪洋虽然还是不能自然地和家义交谈,但看着这个一直难以在感情上亲近,分明是伯父,却不得不称呼舅舅的男人为自己上学的事奔走呼号,寝食不安,他内心那块在岁月中由于苦难和隔膜积淀而成的坚冰,悄悄地有了一丝松动。他对魏学贤说:“我到学校,再不叫魏人民了。”魏学贤说:“用什么名字是你的权利。”

入学一个月,魏学贤给汪洋寄来一封信,揭开了他的身世之谜。他一直在沉默中追根溯源的悲剧的全部,终于从秘密的最深处浮现出来。

魏学贤在信里谈到家廉和繁丽时,尽可能形象地把两人的外形和性格都描述出来。汪洋被他充满感情的描述所吸引。一个热情率直的父亲和一个温婉美丽的母亲,第一次轮廓清晰地站在他面前。他觉得阴阳两界的距离,在魏学贤的叙述中被缩短了,他甚至有一种想要触摸和拥抱这两个身体的冲动。

那是他的父母,是他记忆中从来不曾亲近过的怀抱。他一生有过两个姓氏,有过一个生父,一个生母,两个养父,两个养母。他是个孤儿,却并不是在孤独中长大。他忽然觉得那个群山环抱中的县城,那个曾经让他感到艰于呼吸的小地方,因为魏学贤这封信里的文字,变得那么令人不堪回首,又那么让人难以割舍。他的第一个念头是:我要去看看母亲出生的地方。

于是他就去了。他回到了母亲的襁褓之中。他随着人流走向江边。江岸上就是拥挤而喧闹的城市,是母亲出生和生长的地方。汪洋觉得自己是带着母亲深藏的眷恋和永远的失落来到这里,虽然从未光顾过这片土地,他却有一种恍如看到自己前世的亲切。

人们像踩着风火轮,或像驾着轻云一样渐渐走散。江上暮色苍茫。浑浊的江水带着夕阳的余辉,切开山峦向东奔流而去。

汪洋慢慢走上江岸,走进城市的街巷,觉得这片土地正在以特殊的方式等待他的回归。他可以不疾不徐,不喜不惧地慢慢向那个秘密接近。街巷都不宽,四川的小城都是这样拥挤而喧闹,有着最为纯粹的市井色彩和悠深的历史积淀。临街的茶馆里,几把竹椅围着一张方桌,三三两两包着蓝头巾的老头,悠闲地坐在桌前喝茶,听书,打牌。店铺里一式地摆着长柜台,柜台一端大大小小立着玻璃坛子,里面装的或是点心,或是泡菜,都清晰可见。

他漫无目的地走过一条街巷又一条街巷。因为是初夏,虽然已过七点,天色还未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淡淡的灰色。他奇怪眼前的人们为什么不像在走,而都像在飘。每一张面孔都是陌生的,却又像似曾相识。在熙攘的人群中间,汪洋感到自己像一珠水滴那样微小。他看着一个个旅馆招牌在眼前晃过,却不觉得是个过客。

益生堂第三章(23)

终于,在一条街巷前,他恍如受到前世的召唤,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应该就是这里,应该就是这条街巷。一种冲动引导他顺着街巷往前走。

一个双颊深陷的老太太,用四川话问汪洋:“你找人吗?”

这是乡音,是他从未听过的母亲的语言,如歌一样带着韵律。汪洋停下,说:“我不是找人,我是回家。”

老太太问:“你家在啥子地方呢?”

“我忘了。”

“你家里人姓啥子?”

“姓孟。”

“哦。”老太太干瘪的嘴张得很大,成了一个黑洞,她从上到下打量汪洋。几个在街边乘凉的人也凑过来。老太太用手指指不远处一个门面。“那就是孟家的房子。你咋会不记得?”

汪洋看见门口影影绰绰站着一个穿白衣的女人,很惊讶地往这边看。她的身体周围浮现着一圈明亮却又朦胧的白光。老太太狐疑地问:“你真是他们屋里人吗?”

汪洋没听见她的问话。他的目光锁定在穿白衣的女人身上。女人看见汪洋,扭身进了身后的那扇门。在转身的刹那,她向汪洋投来一道眼波。汪洋便撇开众人,神情恍惚地跟着她走进去。

门内有个很大的天井,条石铺的地湿漉漉地泛着青光。院里好像还种着两株芭蕉。芭蕉远的夜空传来,带着一种倾诉的苍凉。

这个死讯比梅秀玉的死更让家义感到意外和震撼,就像在一块旧伤疤上又拉出一道新伤,令他感到世事的错综复杂实在有点儿不可理喻。他看着魏昊,看出了她的哀伤和这些哀伤背后隐藏的秘密。它们就像深潭一样,表面平静却深不见底。他想起了二十年前,那天有两只麻雀在益生堂天井的檐下灵动地相互顾盼。那个女人跟魏昊今天的年龄相仿。那天的悲与喜纠缠了他一生一世。他问魏昊:“你跟她儿子咋会认识?”魏昊说:“我在砖厂做工的时候,他也在那儿。”

家义又把箫拿起来,这回吹的是《梅花三弄》。梅花凋谢了,可是她的香魂还在。

魏昊问:“二舅,你咋知道梅秀玉会吹箫?”家义说:“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他怕魏昊寻根问底,又说:“她还有个姐,跟你妈是妯娌。”魏昊说:“我知道。梅秀玉死的时候,是我妈穿的老衣。”她这么说,似乎也是为了向家义强调自己和张波的关系带着某种历史渊源。家义问她:“你妈咋会去给她穿老衣?”魏昊说:“我不知道,我那时候还小。”

门外响起魏学贤和家慧说话的声音。魏昊劈手从家义手里抽过竹箫,慌乱地躲进里屋去了。家慧进屋,看见家义一个人愣怔地坐在那儿,便问:“昊昊呢?”家义说:“在,刚才还在这儿。”他脑子里木木的,里面无声无息地叠印着许多模糊而杂乱的画面。家慧看他表情木然,以为他是被酒烧的,说:“你今儿又喝多了,去我们床上躺会儿。”家义连连摆手。“我没喝多。你要有酒,我还能再喝。”

魏昊从里屋出来,说店里有事,要赶紧回去。家慧说:“你忙了半天,也没好好吃口饭,等吃了晚饭再走。”魏昊说:“店里事多,陈鹏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义说:“我跟你一起走。”他想同行的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家慧拽着他,非要他醒了酒再走。魏学贤也说:“你再坐会儿,我俩说说话。”

魏昊走了。家义突然抬眼朝四壁看看,怪异地一咧嘴。“姐夫,你这间屋都快成法庭了。”

家慧以为他说的是酒话,魏学贤却很认真地看着他。

家义玩世不恭地笑着,说:“我是被告,到这屋来的人都是原告。”他数着手指头。“五姐,洋洋,大哥,轮流在这儿审判我。”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