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杨烈选择率军北上,还有一个原因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那就是他手下有兵!
杨烈以及他手下的兵现在可是汉军的眼中钉、肉中刺,势必拔之而后快!
由于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是比较缓慢的,杨烈到现在才打探到这些消息,那么毫无疑问的是更多的黄巾军在他杀出南阳之前,就已经有投奔到大良贤师张角麾下的意图,甚至已经在路途中。
再一个,杨烈所部一路走,一路收集溃散的黄巾军,更兼之一路诈城,并收降精壮汉军士卒及精壮民汉,走走停停,边走边训练,愣是比其他黄巾军各部晚到了好长一段时间。
杨烈虽然晚到了好长一段时间,可是他在杀出南阳的时候却沿路聚军队甚多,精锐已达三千有余,辅军万计,隐隐一方主帅,更兼之军威日盛,兵威之锐,声名日渐远播,甚至大名已经传入大良贤师张角耳中。更因在于杨烈缺少物资之后,直接率众三千余人拿下了一座防备稀松的郡城,一路走,一路诈,一路战!声名日显!
就在杨烈沿途收拢黄巾军残兵撤退时,其他的黄巾军势力也跟着退出了南阳地区,直接导致了汉军没能全面清剿掉该地方的黄巾军势力,使得相当一部分的黄巾军残兵得以撤向了青州与冀州。
现在整个中原地区都打成了一团乱麻,原因就在于汉朝允许各地招募义兵平乱,刘备就是这个时候得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这才有了最开始的军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
如今,杨烈在其所部威望极高。
从初入位面之时,购粮资助黄巾军是为“义”;奋勇率队突围,并亲自断后是为“勇”;火拼黄巾贼、清理门户是为“忠”;巧设埋伏、巧计诈城是为“智”;对庶民秋毫无犯、对手下士卒关怀备至、视如己出是为“仁”;积极练兵,使士兵明纪律、懂礼仪是为“礼”;转战千里,与士卒同甘共苦是为“毅”……
可以说杨烈在士卒们眼中他可以说是威势极重……更兼之杨烈所部日益精壮,也逐步开始转变策略,遇到汉军,能诈就诈,不能诈就吓,不能吓就打,更是将游击战发挥的淋漓尽致,黄巾别部都是精锐越打越少,而杨烈所部却是精锐越打越多更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当杨烈所部进入冀州时,其部所属精锐已达有万余,辅兵、民壮数不胜数,声势浩大。更因为杨烈所部进入冀州之时排着四四方的方阵,踩着整整齐齐的脚步,军容之盛、阵势之齐、装备之巨,千军万马尤如一人、枪如林、箭如雨。
军威如岳、兵锋如刀、气势如虹,直骇得黄巾各部渠帅面色惊恐、不敢直视、纷纷低头避让,更惊得大良贤师张角目瞪口呆,人公将军张宝、地公将军张梁膛目结舌,致使“三公将军”张角、张梁、张宝一齐亲自出城相迎……
可以说杨烈已经直接步入黄巾高层,仅仅次于“三公将军”之下,隐隐高出其余黄巾各部半畴。
此时!
黄巾军各部最精锐、最善战的部队已经聚集!
而汉军也在调兵遣将、各陆英豪及其所部蜂拥而聚!
整个黄巾起义的成败就集中在了这片土地上!
整个大汉、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整个位面的焦点都聚集于此!
大战一触即发!
一时间,风起云涌、日月无光、群雄汇聚!
八方风雨会冀州!
第十九章初见张角
树欲静而风不止!
杨烈所部极其高调的入城,更是引起各方渠帅的窥探,尤其是大良贤师张角曾多次在公众场合大力赞赏于他。本来杨烈是想低调来着,但现在再低调也低调不起来了!
黄巾军各部云集冀州,聚于钜鹿!各方渠帅本为一方霸主,嚣张跋扈,除大良贤师张角外,谁也不服!见到名不见经传的杨烈所部居然受到三公将军亲自出城迎接,火就腾的一样就冒了上来,事事想找杨烈所部麻烦,想要压其一头,给他来了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黄巾军中也是要讲资历的。
但杨烈所部只是紧闭营门,没日没夜的操练着士兵,每天营帐内的呼喝声、口号声,整齐而划一,士卒对战声、厮杀声,爆喝声、兵器对抗声等不一而足,这声音对外面虎视眈眈的各方渠帅来说,既是一种挑衅、又是一种威慑……只气得各方渠帅牙痒痒,想找麻烦却又不敢……
夜!
很沉!
风!
微动!
万籁俱寂!
白日的喧嚣已渐渐远去,皎洁的月光透过云层悄悄的窥视着这片营地,偶尔远处还会传来一阵阵轻微的马蹄声和蟋蟀声,使整个夜晚更加空灵、虚幻而又那么的令人舒心!
但杨烈却伫立在营盘中,仰望明白,长嘘短叹!
“唉!”一声长叹,外面汉朝精锐大兵压境、各路英豪虎视眈眈。而黄巾军……黄巾军内部各方渠帅却只知争权夺利、只知意气相争,既没有大局观,更不知团结才能求存。
“真真是烂泥扶不上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