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依依。依依。”旁边的女生小声的碰了碰那个叫依依女生的胳膊,“老师在叫你呢。”
“啊!”那个叫依依的女生回过神来,茫然无神的看着旁边的女生。
“老师,唐老师叫你呢,回答问题。”女生指了指讲台上的唐僧。
“哦,哦。”叫依依的女生站起来,眼神无辜的看着唐僧。
“来依依同学,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唐僧拿着大大的教科书,整个脑袋埋在书本里。
“什么问题?”依依看着旁边的女生,小声问道。
“喏,这个,这个。答案我不知道。”那女生指着书上的一道题,说道。
“关于苏轼《赤壁赋》的影响,还有苏轼作品的艺术手法。”叫依依的女生默读了一遍,然后看着头埋在书本里的唐僧,胸有成竹开始说起来。
“苏轼的《赤壁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者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而《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主要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依依一口气说完,全班同学哗然,唐僧也是,故抬头看了看她。其实这道题唐僧也只是随便问问,本想这些小孩子肯定答不出来,这样自己可以把这道题开展出来,天马行空的讲一遍,没想到班中竟然有人对苏轼的这首词了解的这么透彻。唐僧边想边赞许的点点头,看着依依,又问道,“那同学,你再仔细说说,你自己对于苏轼这首词的感受吧。”
“哦,我啊。”依依看着唐僧有点俏皮的问道。
“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说吧。”唐僧把教科书放到讲台上,换了个比较舒服的姿势看着依依,表示自己接下来会认真的听她讲。
“在我读了苏轼的那些作品之后中,我觉得苏轼的作品并不拘泥于古赋,它的语句有长有短,散骈结合,文辞生动,情韵潇洒,不啻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那些文中,游览的场景是不断的在更换,而诗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换,文气却始终一贯如注,既有骈赋对偶工整之美,又有情景交融的诗境之美,还有挥洒自如的散文之美和生动形象的说理之美。在这样的一篇散文诗中,我们不仅可领略文学之美,还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无疑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的融合。
而且你们发现没在《赤壁赋》中,他就多次写到了鹤,抑或隐喻于鹤。其实在他的众多诗文中,很多地方都写到了鹤,如《放鹤亭记》、《鹤叹》等都有对鹤的生动描写与赞美。我们知道,鹤在古代是放达隐逸的象征,是超脱不群的象征,是超然尘世的象征。所以,游赤壁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的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依依越讲越激动,仿佛自己身临其境般感同于苏轼的遭遇,在讲到最后一句时不禁潸然泪下,感叹一大文学家的坎坷命运。
“好。”唐僧带头鼓掌,全班一片雷声响动,坐在依依旁边的那个女生红着脸拍着小手,兴奋的看着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