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上清宫建置沿革初探(转)_双修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龙虎山上清宫建置沿革初探(转)(1 / 1)

文/周沐照

江西贵溪境内的上清宫,是龙虎山张天师供祀神仙之所。自唐朝会昌以来,由于历代帝王赐帑修建,其珍馆琳宫被称为“神人所都”而名扬海内。是道教正一派著名的道观之一。

以东汉张道陵为始祖的天师道(后亦称道教正一派),是中国道教中创建最早,嗣教时间最长的一个道派。在我国宗教史上有一定影响。上清宫作为龙虎山天师道的主要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师道的盛衰。因此,考察了解上清宫,对研究中国的道教史和东汉中叶以来的社会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本文拟就龙虎山上清宫的建置沿革情况作初步探讨,并就历代一些封建帝王赐帑修建上清宫以及他们对天师道的崇奉情况作简要叙述。

一、龙虎山上清宫的前名和沿革

龙虎山上清宫的最早建筑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称天师草堂,后为上清宫三清殿址),天师草堂附近筑有法坛(道教传说为张道陵所筑,其后裔称元坛),法坛东为张道陵炼丹处。道教传说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传箓前后约三十六年之久,约于东汉永建初年(公元126年)移往嵩山,后入巴汉创建五斗米道(即天师道),为中国道教定型化之始。张道陵死后,其子张衡(称第二代天师)嗣教,衡死后,张道陵孙张鲁(称第三代天师)嗣教,大力发展道教徒,乘黄巾起义之机,攻取汉中,虏杀太守苏固,遂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张鲁,鲁封藏而降操。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间中候。张鲁在晚年嘱其子张盛(第四代天师)曰:“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入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剑经箓往居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见《龙虎山志》)

张盛遵循父祖的嘱咐,于东汉末(约215—220年)自汉中迁还龙虎山。(注一)并在张道陵所筑的元坛旧址建传箓坛。迂三元日升坛传箓。此后,由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进爵,故龙虎山天师道一直嗣袭相传。张盛建的传箓坛也在龙虎山被沿袭下来了。

唐朝皇帝姓李,自认是老子李耳的后人,因此,奉道教为国教。唐高宗李治亲问第十二代天师张恒以治国之道。唐玄宗当朝,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嘉责天师符箓,册封汉天师张道陵为太师。在京师给张天师立“授箓院”,并敕:可在龙虎山置“传箓坛”。这样,张天师在龙虎山建的“传箓坛”就第一次得到了皇帝的正式批准和嘉许,其名愈显。唐武宗李炎嗣帝后,兴道灭佛,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拆毁寺院,令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同时,武宗又大力重用著名道士,第二十代天师张谌不愿做官,武宗即发内帑在龙虎山建道观,并御书“真仙观”额赐悬。宋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真宗赵恒敕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自此,上清之名在龙虎山始出,“仉王市”也随之改为上清镇(注二)。八年(公元l015年)真宗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宋代对道士的最高赐号)吏部尚书王钦若并奏请真宗在京为张天师立“授箓院”。至天圣年间(1023年——1031年第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迁“上清观”于龙虎山之南重建。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重建上清观,所在无可考。宋徽宗当朝以后,大崇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他诏请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号虚靖公)到朝廷,赐坐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张继先答曰:“虎则常见,今日方见龙颜。”徽宗听了十分高兴,破例携张继先入寝宫,问丹术和政事。由于徽宗政权十分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徽宗一心依赖神通护祐,大观二年(1108年)十月十六日,他在册封祖天师张道陵的诏书中,拜言天师祈神仙“弥除灾孽,摈御不祥”。“祐我家邦”,“懋昭无疆。”又于政和三年(1113年)升上清观为上清正一宫。按照唐以后宫观的建置,称大道观为道宫。由此可见,宋徽宗时,上清宫已是一个规模较大的道观了。

二、龙虎山上清宫的修建和殿宇建置

龙虎山上清宫,来、元、明、清均作过葺修和扩建。虽然八百多年来,上清宫屡毁于水火等灾,但由于历代帝王赐帑修建,此珍馆琳宫历来闻名全国。

宋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宋徽宗赵佶于崇宁四年(1105年)拨赐江东徐氏绝产计米万余斛(当时十斗为一斛),命江东漕臣在山中丈量土地,重建上清观(当时尚未升宫)。新建的上清观,地处上清镇东首琼林街北,左拥象山,右注沂溪,面云林,枕台石,为上清宫永固之址(即上清宫今址)。

宋王朝南迁以后,南来高宗于建炎年间,宁宗赵扩于庆元和嘉定年间(1195—1224),皆分别拨報修建上清宫。至南宋晚期,理宗赵昀于端平二年(1235年)赐内帑,派太乙宫高士易如刚(原属龙虎山道士)再次对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扩建。共兴建六殿(三清殿、真风殿、昊天殿、南斗殿、北斗殿、琼章殿)、二阁(宝奎、琼音)、三馆(宿云、亦名宿觉,蓮海、云馆)、二堂(斋堂、正一堂)。堂之左建方丈,东西建造院数百楹。(王与权《上清正一宫碑》)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理宗赵昀赐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号:观妙先生”。敕张可大提举龙虎山、阎皂山、茅山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又于景定年间(1260——1264年)命张闻诗创建上清宫门楼,榜曰:“龙虎福地”。随后,又命毛允中在上清宫增建紫微阁,赵昀亲笔题书匾额赐悬。

元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元代皇帝曾先后赐帑对龙虎山上清宫进行了三次葺修。但因水火等灾害,上清宫也前后三次因灾被毁。其中,灾毁后两次修复如故。但最后一次灾毁,因元王朝行将灭亡,所以没有得到修复。

元代第一次葺修上清宫是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忽必烈除了祟奉北方新创立的全真道以外;对南方的天师道也始终优礼以待。早在来王朝灭亡前夕,忽必烈争得了皇帝位,打算向南宋发动进攻之前,他就遣密使向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预卜进攻的胜负。张可大谓使者曰:“‘善事。尔主后二十年当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果验。”(明·宋濂《天师世家宗谱》序)但是,忽必烈统一中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始终是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忽必烈一方面以武力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另一方面又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并大力崇奉天师道。特遣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肖郁斋诏至龙虎山召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张可太子)赴京,赐玉冠玉圭,授以演道灵应冲和元静真人,给二品银印,令主江南道教事。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忽必烈又赐钱货葺修装饰上清宫殿宇神像。

元代第二次葺修上清宫是武宗海山。他登极第二年(公元1308年)也拨银葺修上清宫殿宇房舍。但过了一年(1310年),上清宫遭火灾,殿宇房舍多有毁坏。武宗海山再次赐帑银原样修复,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加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嗣汉三十八代天师、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并特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次年,又改授张与材金印,视一品秩。

第三次葺修上清宫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在位期间。他于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亦赐帑葺修上清宫。这一次葺修工程刚刚开始,恰迂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病故。仁宗即遣翰林学土元明善监督维修工程。时张与材子张嗣成年幼,仁宗又于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封张与材妻易氏为“妙明慧应常静真人”,别降玺书,命掌道教,成为龙虎山天师道唯一的执掌道教的女真人。

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上清宫因水灾再次被毁。十五年后(即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元朝末代皇帝——顺帝妥欢帖睦尔拨報复建。于至元丁丑年(公元1337年)修复完毕,殿宇建置未变。

这位元顺帝当朝期间,其实很不顺利。由于统治阶级极端腐朽,王公官吏的暴虐诛求更加厉害,加上严重的水旱灾害,各族人民纷纷起来武装反抗,元王朝摇摇欲堕。这时,元顺帝也幻想通过道教祈求神明保佑。因此,对天师道掌教大加赐封。他除了将当朝的三十九代、四十代、四十一代天师封为真人外,又于至正十三年将第四代至第三十四代天师统统赠封为真君。但妥帖睦尔发一纸诏书赐封历代天师容易办到;而两年前(即至正辛卯一公元1351年)上清宫道士因不戒于火,把殿宇房舍烧为灰烬却未能重建。

明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龙虎山上清宫自元至正十一年因火灾被毁殆烬,至明代得到了修复和扩建。

明代第一次修复上清官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一年。朱元璋虽然少年时做过和尚,信佛教。称帝后祀孔子于国学,但对道教也怀有特殊感情。原来,朱元璋出身贫苦,门庭很低,第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帮了他的忙,替他发了:“上天奏词”。这样,朱元璋称帝就有了“承天命”的依据。

朱元璋对张天师的帮忙是感激的。丁未年(公元1367年)赐金币由张正常首建“三清殿”,但因一时草创,上清宫的其它殿、阁、堂、庑尚未修复。接着,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赐白金十五镒葺修天师府。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十二月加投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洪武十年(公元1377#)六月御制历代天师赞谕(即朱元璋赞第一代至第二十代天师的四言八句词二十首)。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张正常病故,朱元璋又御制祭文,遣使前往龙虎山致祭。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这是一位很有才华的天师)嗣教后,对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修复和扩建。朱元璋为这次修复和扩建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专门下了一道诏书表示奖谕。建宫的浩弗主要是向王亲贵族、官僚士庶募捐而来的。朱元璋也赐给宝钞五千贯。修建工程自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动工,当年十一月即建成真风殿、元帝殿、元坛祠。全部工程历四年告成。其建置是:正中央为楼阁。楼阁分上下两部分,上为玉皇殿,下为经堂。其前为真风殿(即祀祖天师张道陵之祠),祠之前为三清殿。又前为元坛。复以重屋(即重檐之屋)。坛之前为“三门”。“三门”之前为虚皇坛,坛之前为櫺星门。东西各属以周庑(有堂周的廊屋)表以层楼。左楼为钟楼,(悬大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右为鼓楼(悬大鼓)。东为“东庑”、置内外方丈、上下库司、元坛祠、蓬海堂、宿云堂;西为“西庑”,置寿星堂、元帝殿、斋堂、藏室和上下官厅。而钟台又在其东,通为间,若干为楹。与南宋端平二年道院建置相似,但整个建筑更为雄杰壮丽。(苏伯衡:重修上清宫碑文)

明成祖朱棣登极以后,对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也极为器重,敕张宇初掌天下道教事。命他编修道教书,由朝廷通类刊版。张宇初病故以后,又两次遣专使赐祭张宇初之灵。明成祖还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和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两次赐缗钱对上清宫进行修建。其建置和殿宇名称也有变动。即易紫微阁为正一堂。钟楼下增置雷祖祠;鼓楼下增置五岳圣帝祠。元坛祠北有吴天殿、真风殿。东有福地仙宫殿。稍南有三宫殿,西有留侯殿,又南为十二真君殿。殿西北有南斗殿。方丈东有提点提举所,方丈南有法堂。法堂东有真君殿。而原之虚皇坛和寿星堂则没有再设。

明代第四次修建上清宫是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羽又奏乞修建上清宫,同年六月十二日,朱厚照敕遣内官监太监李文会同江西镇巡等官监修,(就地征派物料工役)。新建寥阳殿为正殿。殿东西为通廊,东庑配三官、元坛二殿;西庑配四圣、文昌二殿(分别为东西向)。寥阳殿后为真风殿,真风殿后为玉皇阁。东置雷祖殿,西置高真殿(皆南向寥阳殿),前置龙虎殿(即原正一元坛殿)。南为门屋,东西为钟、鼓二楼。楼之北建二碑亭;楼之南为櫺星门。又南修一条南行而折西的青石道,道中建一亭,名下马亭。亭之西南为临街门楼。临街东西建二坊,左曰“崇福”,右曰“广教”。“祟福”东立碑亭,貯元时二碑。钟楼东北为提点所,北为库楼。鼓楼西南建有官厅,供朝廷命官往来居住。

明代第五次修建上清宫是世宗朱厚烘当朝期间。这个朱厚烘是个被道教迷住心窍的皇帝。他在位四十五年,给第四十八代、四十九代天师下诏书和敕谕竟达四十一次之多。连张天师讨老婆生儿子,他都要下诏书和送礼物以贺。嘉靖十一年(公元l532年),他根据上清宫提点张定汉的提请,于同年三月初七日敕遗内官监左监丞曹玉会同江西抚按等官监修上清宫。物料工役及所费修金,仍要江西地方筹办。同时,他又敕建仙源宫,两次敕颁神像到龙虎山安祀。这一次对上清宫的修建,主要是葺修殿宇、装饰神像,建置未变。

明代最后一次修建上清宫是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上清宫经过万历以前诸皇帝赐帑修建,规模已很壮观。珍馆琳宫,如栉之比,丰栋华榱,金碧辉煌。但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一场大水,把三清殿等殿宇房院冲毁了。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奏明神宗赐帑修复,朝廷一批儒者以上清宫殿宇已非常奢华为理由而加以反对(这以前,神宗因改赐张国祥金印,视一品秩,曾引起一邦儒生的妒嫉和不满。因穆宗朱载原封张国祥为五品秩)注三。张天师在朝廷自然也有一邦支持者,他们以上清宫是“神仙所都”、“百神受职之所”,就是你们儒家的老祖宗孔子也问礼于老聃为由而加以反驳。因此,神宗朱翊钩在这场儒道的争吵声中,仅敕江西税监官潘相,将该年应解朝廷的盐税報中拨出三万两,着张国样自行修理。加之运输不继,朝廷没有再遣官监修。并要张国祥修理工完后将费用造册具奏部院。这次重修,规模一如其旧,上清宫的建置也没有什么变动。(施凤来《重修龙虎观上清宫记》)

清代对上清宫的修建:

清世祖福临(亦称“顺治皇帝”)入关并统一中国以后,一方面想利用龙虎山天师道这块老牌子,为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另一方面又因张天师曾与“南明”政权勾勾搭搭,视清政权统治阶级为“异族”而大为不满。因此,他虽然同意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袭掌天师道,并按明例袭爵,但敕谕张应京嗣教的言词又相当严厉。告戒张应京“统率族属,务使异端方术不得惑乱愚民”。并要张应京“中饬教规,遵行正道。”“悉听纠察,此外不得干预。”也不得“无故生事”。但张天师自然也有他的一套办法,没过多少年,张天师就使清皇帝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康熙二十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圣祖玄烨封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为“正一嗣教大真人”。

康熙二十六年(公元l687年,圣祖敕改大上清正一万寿宫为太上清宫,井御书太上清宫匾额赐悬。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l703年)三月十八月,圣祖恩授第五十四代天师张继宗为光禄大夫。追赠三代诰命。将张继宗的曾祖父张显庸(五十一代天师)、祖父张应京(五十二代天师)、父亲张洪任(五十三代天师)一律赠封为光禄大夫。赠封张继宗曾祖母、祖母和母亲为一品夫人。

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圣祖赐修天师府于京师正阳门外。

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圣祖又赐帑金葺修太上清宫。并命江西巡抚佟国禳、杭州织造孙文成督修。

世宗胤祯登极以后,对天师道大降恩隆。封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昭麟为光禄大夫。赠封张昭麟生祖母、嫡母、继母及妻为一品夫人。

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世宗敖易京师张天师府第于地安门外。同时,特赐帑银,对龙虎山上清宫进行了一次规模很大的维修和扩建。除将原殿丰葺修一新外,又新建斗姆宫及其配殿。

这一次修建太上清宫,雍正皇帝赐帑银十万两,遣大银台宫、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颁给关防(印)一颗,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素堂公(即张昭麟)协同监修。于当年择吉日鸠工庀材,众力具举,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八月告竣。其建置和布局,现残存的《留侯天师世家宗谱》(清光绪十六年修)有详细记载,现抄录如下:

“宫门南临横街。街北建坊,坊北东西幡杆二。中瓮巨石为路,东西缭以朱垣。又北为门,环砖为阙,以通往来。阙上建楼,重擔丹楹,周以朱栏。檐际悬圣祖仁皇帝御书太上清宫额。南望云林、琵琶诸峰。熛锐炎上,形家谓水制火,故奉真武于楼中。楼东西祀灵官、元坛。阙下东偏小屋司香灯及门之启闭者居焉。进阙左右缭以朱垣,垣之内外乔木森列,逶迤三折而北至下马亭。西向过亭折北曰櫺星门。凿石为之,中设朱栅。龙虎门在櫺星北,望阙朝贺之地也。门外苍松二株,豫章二株,皆高数百尺。门内东西向,祀雷部六帅。门之南,东西碑亭各一,碑勒:“明时修宫敕谕”。亭四向,十字脊顶,置宝瓶。钟鼓二楼又在两碑亭南北门之旁。东西角门各一。门之北为甬道,又北为台阶,白石阶三重,上周石栏。北为玉皇殿,旧之寥阳殿也。凡殿皆以所祀神像更名。玉皇殿北为后土殿,旧之真风殿也。又北为三清阁,旧之玉皇阁也。阁下祀九宸,东西列三十六雷神。龙虎门以北,东西周廊共四十四间。玉皇殿之东西配殿曰三宫、曰三省,旧之元坛、文昌殿也。后士殿之东西配殿曰五岳、曰四渎,旧之三官、四圣殿也。三清阁旁东曰文昌殿,又东曰天皇殿,旧之雷祖殿也,阁西曰关圣殿,又西曰紫微殿,旧之高真殿也。四殿俱南向。以上皆彤壁朱扉,金铺铜沓冒。正殿重檐丹楹,藻井间以金碧,饰以云龙。三清阁覆碧琉璃瓦,此因宫之旧增修者也。

玉皇殿东南为新建碑亭,覆黄琉璃瓦,重擔丹楹,四面琐窗,藻井金饰。雕石为基,内供世宗宪皇帝御制碑文。龙虎殿前,从西侧门向北循墙行则新建之斗姆宫在焉。殿七间,正南向,覆以琉璃瓦,重檐不恩,中祀斗姆像,东西列从神四。南为穿堂七间,复碧琉璃瓦,以黄琉璃瓦饰。檐端蒙以果恩,磨砖瓮地。凿中道为云龙形,赡礼者由左右拾级而上,东西为短垣,上为朱牖穿堂。南为前殿五间,碧瓦果思,一如穿堂。前祀真武,旁列从神四。后祀王灵官铜像,又南为朱门三,金輔铜沓冒。前檐悬世宗宪皇帝卸书斗姆宫额。门旁东西角门二,前东西配殿各三间,东祀太岁,西祀送子。正殿东西修焚房各五间,房南东西亭各一。凡殿俱朱牖、丹楹、彤壁,藻井间画云龙。门外照墙以碧琉璃为盘龙形饰中央、四角。龙虎门自东侧门向北而入为提点司,门房一座,堂三间,后堂三间,后库房七间,前后东西厢房八间,又斋堂三间,南向。厨房二间居其侧。前门屋一所,四周围墙,为醮坛斋食之所。由提点司过西、向北而上为虚靖祠。正南向,门屋五间,正祠三间祀虚靖公像。中有石刻祖天师像。四方墨摹者即此。东西庑阁三间。从祠过东则炼丹处也。即宋御赐书名靖通庵,以前为茅园复,后易以八角台阁,朱牖丹楹,窗疏洞达,松篁籐树,周遮掩映,今砌以石龛,茬近修也。其前则为鹤归亭,骓素幽敞。亭西竖靖通庵歌墨刻。

在龙虎门东为道院八所。曰三华、东隐、仙隐、崇元、太素、十华、郁和、清和。

在龙虎门西为道院十六所。曰祟禧、崇清、繁禧、达观、明远、洞观、栖真、混成、紫中、清富、凤栖、高深、精思、真庆、玉华、迎华。参差环向,如星罗棋布。每院门屋一所,正厅三间,左右丹房共四间,后楼房三间,左右耳房各一。周遭缭以短垣,各分院址,共二十四院。以宫中之法官居焉。

上清宫自清雍正九年修建以后,基本没有再修。张天师的地位也日趋下降。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左都御史(算学家、天文家)梅珏成抓住第五十六代天师张遇隆的一次过失,劾降张天师为正五品。大大贬低了张天师的声望。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存义嗣教以后,不甘心被贬。进京恳请皇上复议,乾隆皇帝来了个折中,于三十一年(公元l766年)八月敕谕:“……念其自来元以来承袭已久,世守道教,即遇有过愆亦应抵其人以罪耳,不应议其世袭也。然旧例一品未免太优,遽降五品又未免过于贬损,且其法官娄近垣现系四品,而伊品秩转卑,亦觉未协,今正一真人既来朝进京,着加恩视正三品秩,永为例。”(见《留侯天师世家宗谱》),对张天师的老婆也一律改封淑人。张天师虽然争得了一个三品秩,但完全是个空头衔。自乾隆以后的清代皇帝再也没有给张天师赏赐银两,更没有拨款修过宫观。张天师是挥霍贯了的(据检查: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常年挥霍达八万六千五百多块银元),没有钱花就卖田产(张天师有皇上赐的良田三千六百多亩)。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第五十九代天师张钰没有钱花,借口龙虎山宫观祠宇倾坏,恳请皇上赏借银两。嘉庆皇帝答复他:只给借不赐赏。答应借给二万两银子,但要张钰每年还一千两,二十年内还清。这个五十九代天师银子到手,根本没有修什么宫观祠宇,只是拿出少量報子检修了一下住房,在“天师府”立了两座木坊,其余银子都被他挥霍了。这笔债拖欠了七十六年,直到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潘司出面讨债,第六十一代天师张仁聂才不得不还清了这笔债。

上清宫由于年久失修,加之灾毁和兵毁,至解放初只存下大上清宫门楼、午朝门、锺楼和下马亭等破败建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化大革命”中,这些残存建筑全被毁坏,但那口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斤重的大锺和部分碑刻尚存。

天师道是中国封建社会阶级矛盾的产物,上清宫作为天师道的主要建筑,它的建置和沿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天师道的盛衰。从上清宫的建置和沿革,我们可以大体看到这样一个规律:当一个封建王朝行将灭亡,另一个封建王朝刚刚兴起的交替时期,正是天师道的兴盛发展时期。这是因为:即将灭亡的封建帝王幻想利用道教挽救他的灭亡,新立的封建王朝则利用道教为其加强思想统治,巩固政权服务。龙虎山上清宫虽然已基本被毁,但现在探讨它的建置和沿革,对研究中国的哲学史和道教史,了解中国封建帝王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注:(一)《辞海》一九七九年版:“正一道”条裁,“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张道陛第四代孙张盛移居龙虎山。\'如果按照这个年限推算,张盛返龙虎山时已有一百岁左右,恐怕不确切。据《贵溪县志》、《留侯天师世家宗潜》以及明·宋瀘、张宇初等记載和撰写,均为汉末自汉中迁龙虎山。

(二)据《贵溪县志》。

(三)据《贵溪县志》和《留侯天师世家宗谱》载: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死后,吏部以“永绪无子、夺其世封”題奏穆宗,“乃改投上清观提点,秩五品,给铜印,以其从子国详为之。”万历五年,神宗晋五十代天师张国详视一品,赐金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