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战胜敌人。
白色恐怖下确实不易。
敌人对收发报机器材控制得非常严格,市面上没有出售,所以逼着我们自己造,而且这方面的书也难买到。
她在腥风血雨中也能钻研技术,发挥专长,在职业革命者队伍中扮演一个独特的角色。
蔡映雪和朱凤春一个制作电台搞机务,一个搞报务。
她们秘密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采取分散居住,单线施教的方式进行秘密培训。
形成了我党第一批地下无线电专业人才。
用生命和智慧开创了革命的无线电通讯事业。
投身于自己擅长的通信科研领域,成为军内著名的通信科学家。
第一六七章。挽回失掉的面子
一。
战后一名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军官大惑不解地问聂凤智:“请问贵军的攻城主力,究竟是置于哪一边?”
聂凤智微笑回答:“两边都是主力。”
俗话说“冤家路窄”,战斗进展到分秒必争的阶段。
里应外合多次中心开花,增援的敌军又轮番发起冲锋,特别当我军被包围之后,更是险像环生。
她开始爬出散兵坑,吃力地背着满是尘土的冲锋枪。
一路上都是废弃的美式的钢制弹壳;炮弹碎片,还有炸碎的枪械零件和瓦砾,
上面夹杂着无法辨认的军服碎片。
墨浓的夜空中不时有敌人盲目射击的30毫米机关炮曳光弹划过。
满是瓦砾的建筑里隐然可见被损坏的坦克炮管正寂静地伸向前方。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敌人的力量也遭到很大程度的削弱。
夜色变得更加黯淡了,有一部分人群正在小心地越过满地翻转破碎的牵引火炮残骸朝她们快步走来。
阵地前有一条数米多深的短壕沟,临时被改做反坦克壕,现在几乎被炮火给轰平了。
多亏工兵起先在上面架上隐蔽物予以遮蔽,敌人好几辆坦克掉在里面,剩下几辆坦克和
装甲步兵战车从平坦一些的地方刚冲过来就被躲在沟渠反斜面的被反坦克手用火箭筒击中坦克炮塔后部和装甲车体薄弱的部位,顿时了帐。
敌人在车外步行的步兵们也被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死死地压制住。
怎么也不会想到,在这段宽不到一千深不过八百公尺的阵地上,155毫米重炮反复轰炸后居然还有人活着!
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一个加强连包括一个突击小队的狙击手和三辆坦克,现在只剩下她们几个人还完整。
在拂晓的时候,她们几乎都挺不住了,没有反坦克手雷和火箭弹,要不是突然出现的重炮火力支援和这辆坦克不断变换阻击阵地连续击毁敌人两辆步兵战车。
这里也早就被敌人突破多时了。
听到命令,朱凤春毫不犹豫地把冲锋枪往脖子上一套,拿着手榴弹,腾地翻身一跃窜上了云梯。
由于墙高梯陡,加上这么多人手攀脚蹬,梯子摇晃得很厉害。但朱凤春在十秒钟之内,就窜到了相当于三层楼高的梯顶!
二.
她往上一看,不禁大吃一惊:梯子离城头还有半人多高!
如果自己稍有犹豫,敌人一旦清醒过来,城下的同志就会完全暴露在敌人火力下,全部努力便要前功尽弃。
这时只听“快!
踩着我上!”
突击手李云铎从底下顶了上来。
(bsp;朱凤春把手榴弹往腰里一插,两手扒住城墙上的砖缝,双脚踩在李云铎肩上,用力一蹬,霍地一下跃上了城头。
这个孤胆女英雄,像个巨人似地第一个挺立在济南城头!
城头上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楚,浓烈的硝烟和火药味呛得人喘不过气来。烟雾中,守敌嚎叫着向他猛扑过来。她来不及摘枪,顺手将手榴弹甩了出去,炸倒了一大片敌人。趁这工夫,她把背后的枪一把顺到胸前,“突突突”扫了一个扇子面。
敌人一时被打昏了。
朱凤春乘机闪到气象台东北角的一段短墙内。
掏出手枪左右开弓,又打退了一批想炸断云梯的守敌。
她终于撕开了突破口,使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涌上城头。
—切为了战斗的胜利”。
是他们发自内心的响亮口号。
时时关注战局发展的毛泽东这时来电指出:不要贪多,尽快歼灭敌人。
前委分析后认为这时如果整个战场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战役的结局将很难预测。
在这最后的关头,他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我军历史上时间最快的指挥程序上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