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远堡战斗中歼敌8000余人;整个秋季攻势共打掉陈诚近7万人,夺占城市15座,切断了长春至四平铁路,迫使国民党军龟缩于中长,北宁铁路沿线20多个城市。
紧接着而来的冬季攻势又打掉他万人,解放四平等城市,把国民党军压缩到长春,沈阳,锦州等几处不相联系的孤立城市之中。
在北线,从一九四七年九月到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民主联军连续发动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
歼灭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收复县以上城市三十三座,把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狭小地区内,为下一步全歼东北国民党军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毛泽东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的十个月中全部变成了现实。
陈诚被打得手足无措,只得通过夫人走宋美龄的后门,使蒋介石于1948年1月宣布卫立煌接任东北行辕主任。
攻坚战打得异常残酷和惨烈。
二。
由于已经连续五六个通宵未能合眼,他此时双眼通红,声音嘶哑,向沈兴国斩钉截铁地命令道:“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敌人军部大楼!”
此刻,他只盼着能够再与号称国民党“王牌军”的新六军交交手,通过硬仗恶仗锻炼部队,打出纵队的威名。
但新六军却始终没有出动。
于是,等得不耐烦的他再次挥出了两支利剑,直取著名煤城—阜新市。
又一颗信号弹高高升起,表明突击团已全部通过突破口,进入城内参战。
随后即按照预定部署,沿着凌河街,女儿街,向北猛烈穿插,直指城中敌军的指挥中心—中央银行,邮政局,电影院等核心阵地。
针对固守之敌利用街垒碉堡的交叉火力,给我攻击部队以大量杀伤并阻止我向前推进的特点,确定:在遇到敌街垒碉堡一时难摧毁时,为了不影响尖刀部队直插敌指挥中心的速度,改为不沿街道前进,而是通过连续爆破街房墙壁,炸出一条新通道。
从而保证突击部队能够一往无前的推进!
穿插!
炸药有的是,再加它十倍,不信炸不开!
于是,一千多公斤炸药被装上了板车上,突击队的勇士们头顶着几层湿棉被,冒着纷飞的弹雨,将炸药车推了上去。
轰然一声巨响,300多守军全部被炸死,震昏。
东北野战军提出“打城市,大练兵”的口号,部队进行了整训,练兵。
总结几次攻势,特别是攻四平的经验,提出了一些战术。
四快一慢。
即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溃退后追击时要快。
总攻发动时机要慢,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人力,政治鼓动及休息。
这是总结城市攻坚的教训。
由于侦察不仔细,以为敌人只有两万人,一打,是3万5千人,不得不逐次增加兵力。
“四快一慢”应该说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具体化。
四组一队。
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突击队。
这是队形问题,以解决攻城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并说明可不受几个组的限制,灵活运用。
三猛战术。
即猛打,猛冲,猛追。
这在叶挺独立团时就有了。
三种不同情况三种不同的打法。
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
如果敌人要退,等作好准备再打,敌人就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下来,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打或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
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还有加上一点两面,二三制,共好几个战术原则。
第一七二章。发生重大变化
一.
辽沈战役即将拉开战幕。
为了调动敌区的秘密情报力量,配合我军前线作战,敌工部进行了调整,充实和加强。
敌工部又从蒋军首脑指挥机关新发展了一批得力的情报关系,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许多战略性重要军事情报多是他们提供的。
那是一个秋雨淋漓之夜。
室外,秋风挟雨敲打着门窗,室内,宾主亲切握手之后,就围着茶几坐下来,径直地切入了急需商讨的主题。
刘参谋长首先拿出作战草图,传达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传达了东北野战军司令部的作战部署,他指出:这是一场“关门打狗”的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是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的头一个战役,必须调动东北各路大军驰赴锦州,才能赢得一个胜利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