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浦,陇海铁路沿线。电子站
第一七九章。蒋介石的滑铁卢
一。
蒋介石基于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下一步极有可能在陇海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判断,为避免徐州“剿总”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辙,确定在徐蚌战场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
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
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济南战役结束时,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
军委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为达此目的,应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
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
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显然是为了进一步把战争引向敌人的深远后方,扭转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
问题是从战争全局和中原实际来看,究竟是分兵渡江南进有利,还是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战有利?
为了改变中原战场格局,进而协同其他战场彻底打败蒋介石,中原和华东我军还要同国民党军进行几次大的较量,打几个大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把国民党军主力部队消灭在长江以北。
从当时敌我态势来看,要打大规模的歼灭战,分兵渡江南进是做不到的,而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的条件却正在成熟。
三个纵队渡江南进,无疑会给敌人以相当的震惊,威胁和牵制,但是难以实现预定的战略企图,特别是调动不了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的四个主力军,同时又会分散和减弱我军在中原战场的兵力。
权衡利弊得失,粟裕认为,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战,更有利于迅速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进而夺取全国胜利。
淮海战役创造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中国和外国都有人把淮海战役与滑铁卢会战联系起来,称之为“蒋介石的滑铁卢”。但是,任何比喻都是不准确的。
(bsp;就这两次战役对于拿破仑和蒋介石的命运来说,确有相似之处。
滑铁卢一战,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丧失殆尽,随即宣布第二次退位,“百日拿破仑政权”覆灭。
淮海一战,蒋介石赖以生存的命根子80万主力部队被消灭,接着在内外交困的政治危机中宣布“引退”,不久持续22年的蒋家王朝土崩瓦解。
而就战争规模和战争指导来说,淮海战役则远远超过了滑铁卢会战。
滑铁卢会战,惠灵顿和布吕歇尔指挥的联军13万人,对拿破仑指挥的法军万人,联军歼敌万人,战争规模和歼敌人数不及淮海战役的五分之一。
而在战争指导上,不论是战略决策还是战役指挥,更是大大超过了滑铁卢会战。
毛泽东及其在淮海战场上的指挥员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用兵如神,不仅创造了战役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把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
“对付敌人,不但斗力,更要斗智。”
粟裕的谋略思想和指挥艺术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自觉地运用唯物辩证法于战争指导,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正确的谋略思想和巧妙的指挥艺术克敌制胜。
在淮海战役的战役指挥中,尤其鲜明地表现了这一特点和优点。
1948年11月4日,华野司令部在曲阜发布《淮海战役攻击命令》于是在徐州古战场,国共双方又投入了140万兵力,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决战。
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黄兵团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猛烈追击,截击。
在追击黄兵团的作战中,第9纵队";潍县团";2连1排共产党员范学福等10名勇士,用身体架起一座人桥,保证追击部队顺利通过10米宽的沂河,创造了";十人桥";的壮举。
8日,第3绥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共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
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被包围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
黄伯韬自杀身亡。
在作战部署上,采取声西击东的策略。
先期派出两个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以9个纵队用于运河以东,以歼灭黄伯韬兵团为主。
以6个纵队加4个旅用于运河以西以南,造成南北聚歼李弥兵团,攻略徐州的态势,隐蔽我军意图,错乱敌人部署。蒋介石的统帅部和徐少冲剿总”果然中计,在参谋总长顾祝同主持的部署“徐蚌会战”的会议上,徐州“剿总”各个兵团司令官都说自己防区当面发现###重兵集结。
判断华野部队将由鲁西南南下,而不会在徐州以东发动攻势。
因而决定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集结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势防御。
这一部署正好给华东野战军分割歼灭黄伯韬兵团提供了有利条件。
形势的发展变化多端,军委,总前委审时度势,统一筹划,集中集体的智慧,正确指导了战役全过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还乘敌之隙,充分利用了敌人的错误,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克宿县,隔断了徐蚌联系,孤立了徐州,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
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中原野战军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各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
华东野战军于12月4日将由徐州撤退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一带,并于6日歼灭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