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始“树文化”表现为原始宗教
二、原始“树文化”表现为原始文学
三、原始“树文化”表现为原始习俗
四、原始“树文化”表现为原始罚规
五、原始“树文化”表现为原始树枝文字
六、原始“树文化”表现为以“神林”为标志的“社神”祭祀
第九章观象授时的星月象历
第一节星月象历是观察二十八宿每宿与月亮会合的时间之象
一、“二十八宿”概念的提出
二、中国古历中的四季、十二月等,与二十八宿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第二节彝族史上长期使用的观象授时的星月象历
一、彝族二十八宿的名称
二、二十八宿每宿与月亮会合的时间
三、以昴宿为二十八宿的起首星是整个彝族的传统说法
四、观象授时的星月象历带有明显的星占性质
第十章几近《颛顼历》的阴阳合历是彝族的传统历法,少部分彝族的历法与它无涉或已与它脱离了关系
第一节彝族传统历法是彝族先民用科学推步方法创造的制定历――几近《颛顼历》的阴阳合历
一、以十月为岁首
二、根据几近《颛顼历》的彝历而安排的“十月初一过彝年”的年节
三、对“十月初一过彝年”、“以十月为岁首”这一构成彝历要素的继承和嬗变
四、阴阳合历
五、对年、月、日、时的认识次序
六、以鼠为十二属相(生肖、肖属)之首的纪年、月、日、时制是彝族的主要纪时制
第二节少部分彝族的历法与几近《颛顼历》的彝族传统历法无涉或与它已脱离了关系
一、云南西部彝族的“二月八”年节
二、滇桂交界地区的彝族,历史上形成三种年节平行或混行的局面
三、少数彝族的年节期是由土司安排的
四、春节
第十一章彝族历法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第一节《月经历法》或《人体历法》系非科学的
一、“《月经历法》或《人体历法》”的提出
二、历数、历法都不是起于“以妇女月经‘二十八天’为周期的历法”
三、历法制定的依据离不开一定的天象
四、说伏羲以“近取诸身”而制定《月经历法》,与《易》原意不符
第二节由《月经历法》“校准”、并由彝族的《十八月历》“改进”而来的彝族
《十月太阳历》等说,于史无证
一、说“墨西哥十八月历来自中国彝族的远古先民”,系一厢情愿
二、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彝族先民对历法尚无明确概念
三、彝族纪时单位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第十二章“彝族十月太阳历”说,无可资信
第一节对1949年前国内关于四川凉山彝族十月太阳历调查资料的质疑
一、1949年前十月太阳历问题的提出
二、罗家修的复查和瓦扎木基展示的曾昭抡证言,都说1949年前对彝历是十月太阳历的调查资料是不实的
三、1949年前的文献记载和多数民族调查均认为凉山彝族通行十二月历,而不是十月历
第二节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调研表明,对“彝族十月太阳历说”的争议很大
一、十月历问题,引起中国科学院和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高度关注,联合组织的“凉山彝族天文历法调查组”在调查后认为,凉山彝历是十二月历
二、十月历问题,在中国天文学界有不同意见
三、“彝族十月太阳历”说,在中外学者和彝汉学者、干部及彝族群众中争议很大
第三节借彝族十月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说,不免可商
一、借彝族十月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说,其持论的主要资料――“禹建寅,
宗伏羲”六个字,不可资信
二、《夏小正》是十二月历,而不是十月太阳历
三、《诗·豳风·七月》和《诗·小雅·十月之交》都不反映“十月历法”
四、《管子·幼官图》不“属于十月太阳历系统”
五、借彝族十月历揭开了中国文明源头之“谜”说,是当代神话
参考文献
疑问2.
六、《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太阳历
《豳七月》与《夏小正》存在渊源关系,给我们以另一个角度来解读《豳七月》中的“某之日”。有很多迹象表明,《夏小正》最初为十月太阳历,是在后来的历法变更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十二月版本。
最早提出《夏小正》为十月太阳历这一观点的是陈久金和刘尧汉在1983年第1期《农史研究》上发表的《〈夏小正〉新解》。这一观点在经历了许多争议之后已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夏小正》文字本身来看,许多星象和物候用十月太阳历来解释显得更合理。李根蟠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中曾将《夏小正》原为十月太阳历的依据作过归纳,试重述如下:
1、《夏小正》正月、三月、五月和八月都记有参星的星象。从“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到三月“参则伏”日在胃,再到五月“参则见”日在井,每月日行都是35度余。而从五月“参则见”日在井到下年正月“初昏参中”日在危,相隔210余度,若按十月历计,相隔六个月,每月日行也是35度余;若以十二月历计,则相隔八个月,每月日行26度,明显不合理。即使考虑参星的星象在各月中出现的时间可能存在前后,但这也无法平衡上下半年日行经度的差异。
2、《夏小正》五月“时有养日”,十月“时有养夜”。《夏小正》原注为:“养,长也。”这样“养日”和“养夜”应指夏至和冬至,或至少是夏至和冬至附近。若以十二月历解读,则“养日”至“养夜”历经约五个月,但“养夜”至“养日”却须历经约七个月。《夏小正》同时又有,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北斗斗柄从下指至上指历经约五个月,而从上指至下指却需历经约七个月。尤其明显的是,“养夜”至“斗柄县在下”的时间应和“养日”至“初昏斗柄正在上”的时间大致相当,但若以十二月历解读,则前者历时约三个月,而后者仅约一个月。
3.《夏小正》五月物候和农历六月物候仍相一致,其后渐显差距,七月中出现了农历八、九月才有的物候,如“秀苇”、“寒蝉鸣”;九月“王始裘”,已开始穿寒衣。而“时有养夜”,则标志着十月已进入深冬季节了。《夏小正》物候与农历物候在后半年渐显差距,意味着《夏小正》的月份很可能与农历月份并不相同。
《夏小正》全部星象和物候都出现在固定的某一月,这一点和后世的阴阳历存在巨大的不同。由于闰月的存在,农历的某一特定月份在公历中的时间前后可以最多可以相差二十八天,星象和物候很难固定地归属于某一月。星象和特定物候每年固定出现在特定月份其实是太阳历的性质。从这一点判断,《夏小正》应为十月太阳历,和后来的农历无关。
刘尧汉和陈久金在《〈夏小正〉新解》中进一步推测,《夏小正》和彝族民间流传的十月太阳历有关。彝族十月太阳历,一年为十个月,每月36天。一年多余的五至六天(闰年),集中放置在年底,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而根据《豳七月》与《夏小正》之间的渊源关系,我们可以推断,除去后来加入的部分(如“十月稻”、“十月”),《豳七月》物候所反映的历法,和《夏小正》所用的应该是同一部历法。对于《豳七月》可能也是十月历这一判断在诗中存在一个佐证:诗中在“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后,直接提到了“改岁”(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嗟我子,曰改,入此室)。
前述“七月流火”问题,用《夏小正》十月历可以很自然地加以解释,《夏小正》七月出现了农历八、九月的物候,说明《夏小正》七月时间相对略晚,而这段时间正是当时观察“大火西流”的较佳时间。
从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结构判断,《豳七月》中的“某之日”很可能是指被集中放置在年底的多余的几日。从前面的分析看,“某之日”涉及的全部为冬季活动。尤其是“一之日”、“二之日”,提及“卒”,而“四之日”则“羔祭韭”、祈年于南亩。这几日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年节特征。
陈久金、刘尧汉在《〈夏小正〉新解》一文中同时还提出《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历的关系。通过民俗调查初步了解到的彝族十月历情况大致如下:彝族十月历每年含十个月,每月36日,一年多余的五至六日(闰年六日)集中放置在岁尾作为年节。这里有必要指出,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夏小正》与彝族十月历是同一历法,仅仅凭借两者都是十月太阳历推断两者同源,证据仍嫌不足。但在推测《夏小正》岁首的试探性尝试中,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应仍可借鉴。
这样,我们将端午放置在《夏小正》十月太阳历,再将彝族十月历的年月结构拿来;为简便起见,我们又以平年为例,并假设夏至日为公历6月22日,冬至日为公历12月22日,年周期为365日;然后,我们将这些要素放在一起,最后得到以下结果:
《夏小正》正月:公历1月25日至公历3月1日
《夏小正》二月:公历3月2日至公历4月6日
《夏小正》三月:公历4月7日至公历5月12日
《夏小正》四月:公历5月13日至公历6月17日
《夏小正》五月:公历6月18日至公历7月23日---五月初五夏至:端午
《夏小正》六月:公历7月24日至公历8月28日
《夏小正》七月:公历8月29日至公历10月3日
《夏小正》八月:公历10月4日至公历11月8日
《夏小正》九月:公历11月9日至公历12月14日
《夏小正》十月:公历12月15日至公历1月19日---十月初八冬至:腊八?
《夏小正》年节:公历1月20日至公历1月24日
无可否认这是大杂烩式的拼凑。不仅彝族十月历与《夏小正》关系仍未完全证实,即使《夏小正》是否为十月历目前也不是全无争议。然而,正是在这些彼此无关的要素的堆砌之中,我们看到了十月初八冬至这个似曾相识却又十分陌生的日期。
秦伊人:
《夏小正》正月:公历1月25日至公历3月1日(36)
《夏小正》二月:公历3月2日至公历4月6日(36)
《夏小正》三月:公历4月7日至公历5月12日(36)
《夏小正》四月:公历5月13日至公历6月17日(36)
《夏小正》五月:公历6月18日至公历7月23日夏至:五月初五端午6.22(36)
《夏小正》六月:公历7月24日至公历8月28日(36)
《夏小正》七月:公历8月29日至公历10月3日(36)
《夏小正》八月:公历10月4日至公历11月8日(36)
《夏小正》九月:公历11月9日至公历12月14日(36)
《夏小正》十月:公历12月15日至公历1月24日冬至:十月初八腊八12.22(41)
对于离扬先生上面的《夏小正》历和公历对照表进行分析,我认为:
《夏小正》十月,是一年之末,也是新年之始,是开始准备测量冬至点的日子(初一至初八),是制作腊肉的日子(腊月),...《豳风.七月》中的“某之日”,是指《夏小正》历法的十月从初一至初八或初九这将近一旬的日子,而不是《夏小正》历法十月以后的几日,也不是十月的后几日。
如:
一之日=公历12月15日
二之日=公历12月16日
三之日=公历12月17日
八之日=公历12月22日(十月初八、腊八)
殷人有连续测量“夕亡过”的卜辞记录,就是在冬至点到来之际,进行连续测量的记录。
对于年关交接的时候(豳风谓之“卒岁”),殷人有大量“旬亡过”和“夕亡过”的卜辞记录,见拙作《甲骨三考》/t=425984
彝人十月历法和《夏小正》十月历法以及《豳风》十月历法,是十月历法在民俗学和文献上的对应,而殷人甲骨卜辞中的“夕亡过”和“旬亡过”记录应该是《豳风.七月》中“某之日”在考古学上的反映。这样一来,则可以对“十月历”用考古的、文献的和民俗的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试从端午重建《夏小正》十月历
作者:离扬)
(以上资料大部分转自互联网,来源不一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