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与证据11.稻作起源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山海经.卷十八海内经》)
a-1
我国有望破解云贵高原稻作农业起源之谜
央视国际(2005年03月17日10:15)
我国考古学家近日在贵州威宁中水一处距今约3500年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稻谷遗存。这让整个考古界尤其是研究植物考古的学者喜出望外――它为破解我国云贵高原稻作农业起源之谜带来了希望。
在整个云贵高原地区的古代遗址中,这是考古学家发现稻谷遗存年代最早的遗址,经过3个多月的发掘,考古人员主要发掘了以鸡公山遗址、营盘山遗址、红营盘墓地和银子坛墓地为代表的古文化遗存。揭露面积4000多平方米,清理出祭祀坑、墓葬、灰坑和房址等200余处,出土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
这次发现为考古学家带来了有关云贵高原稻作农业研究的一系列新课题――起源时间、生产规模和生产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博士说:“这次大量稻谷遗存的发现,为破解我国云贵高原稻作农业起源之谜带来了曙光。这些稻谷是水稻还是旱稻?是当地起源的还是外地传入的?如果是外地传入的,那么源头是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是南部的岭南地区,或者是北部的四川盆地?这些都是研究云贵高原地区稻作农业起源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前,考古学界曾有过稻作农业起源于云贵高原的说法,但是经过长时间考证和研究,最终因为缺乏确凿的实物证据而逐渐偃旗息鼓。目前,我国对云贵高原地区史前稻作农业的研究仍然一片空白。
赵志军博士说:“中水的发现说明,至少在距今3500年前后,云贵高原已经进入稻作农业阶段。虽然这一年代晚于相邻地区考古发现的稻谷遗存,但是,由于云贵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特殊,此次发现对于我们探讨稻作农业在当地的形成过程、古代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稻谷品种的演化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30年来,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逐渐成为考古学家、农学家和史学家的研究热点。虽然我国水稻的种植历史已经上溯至距今约1万年前。但是稻作农业的起源问题仍然众说纷纭。
中水位于贵州省威宁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处,东距威宁县城100公里,西北距昭通22公里,紧邻乌蒙山区西缘,海拔高度约1800――2000米。这一云贵高原北部的山间小盆地,注定要在我国考古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记录。
1995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威宁中水吴家大坪发现了两处埋藏了大量炭化水稻的土坑。2002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中水吴家大坪古文化遗存进行钻探时,发现发现了大量的炭化水稻实物标本。当时试掘的3个土坑中,都发现了稻谷遗存,总重量近百斤。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在贵州考古史上实属罕见。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合荣说,在中水古文化遗址中多次发现大量的稻谷遗存充分说明,当时中水的自然环境适合种植水稻,居住在中水的人类群体已经大规模种植,而且产量相当可观,足以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时仍有盈余。大量的稻谷遗存为破解我国云贵高原稻作农业起源和传播之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记者秦亚洲来源:新华社/geography/20050317/ml)
a-2
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业的起源(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06-04-2911:13:00]作者:陈文华编辑:studa9ngns
2.稻作的起源
关于稻作的起源,中国的学者倾向于人口压力说:“(长江流域)夏季炎热,植物生长茂盛;冬季寒冷干燥,除某些地下块茎植物外,很难找到就便的植物性食物,而狩猎也难以保证稳定的食物供应。在人口随着史前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增多的情况下,这个矛盾必定会尖锐化,迫使人们去寻找那种能够增产又便于储存的食物。一旦人们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和易于长期储藏的特点,必定会着意培养繁殖。”[9]也有个别学者倾向于宴享说。如陈淳先生就认为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起源,可能是原始先民们为了寻找味美的食物而选择了野生稻,然后有意加以栽培[10]。
其次,就中国本土农业而言,稻作农业和旱作农业是各自独立起源的,并无先后继承的关系。即黄河流域是旱作农业区,主要栽培粟、黍、稷、麻、豆等旱地谷物。长江流域是稻作农业区,主要栽培水稻。“二者在农业发展上是并行的两个系统,而不是前后继承的关系。”[11]这是由各自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也为考古发掘资料所证实。因而国内外学者大都持赞同观点。
不过,中国的学者更注意着力探讨的是稻作起源地的问题。
关于稻作的起源地,国际学术界素有争议。在20世纪上半叶,国外有些学者认为稻作起源于印度,然后渐次传到中国、日本和南洋诸岛。这是因为当时考古出土的稻谷标本以印
度的较早。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的考古事业蓬勃发展,各地出土的稻谷标本的年代越来越早,远远超过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国家,于是,更多的学者(特别是中国的学者)主张应该在中国本土寻找稻作起源地。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观点。
(1)起源于华南
最早提出这一假说的是已故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教授。早在1949年他就提出“中国之稻种来源,与古之南海即今之华南有关”[12]。1957年他在《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一文中,再次论证“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接连地带的野生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13]。有不少学者赞同这一观点。如童恩正先生在《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认为:“根据现有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断定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就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它可能在浙江省杭州湾一带,但更可能是在纬度较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地区。”[14]李润权先生在《试论我国稻作的起源》一文中更明确提出“在我国范围内追溯稻作栽培的起源中心应该在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的旧石器晚期遗址多作努力,其中西江流域是最值得重视的”。其主要理由是:(1)分布在中国的普通野生稻是多年生野生稻,是公认的栽培稻祖先。它在中国分布的海拔高度约为30米至600米,东起台湾的桃园(121°15’e),西至云南的景洪镇(100°47’e),南起海南岛崖县的羊栏(18°15’n),北达江西的东乡(28°14’n)。这一范围才有可能是稻作栽培的起源地。(2)在这一范围内只有江西、广东和广西三省发现了较密集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其碳十四测定年代都早到公元前8000年以上,远远早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这些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都有多水的低洼地或沼泽,适于水稻种植。(3)这些遗址当时虽未发现水稻遗存,但已出土许多石斧、石锛、蚌刀、石磨盘、石杵等可视为从事农业的工具,表明人们已能利用谷类作物,这些谷类作物应该就是水稻[l5]。裴安平先生在稍后发表的文章中也持相似的观点。他着重从古气候学角度来研究华南地区的稻作起源问题,认为距今25000至11000年是中国近10万年来气候最干冷的时期,为大理冰期峰期阶段。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严寒气候的侵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比现代要低8°c左右,属于暖温带气候。而现代直抵河南南部的亚热带气候,当时则收缩到北纬24°以南地区,亦即广西中部以南。如果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先前可能还有一段较长的准备过程,那么,这时期自然条件最适宜的区域应当首推华南。至于长江流域,此刻可能因气温较低而危及到普通野生稻的存在。“华南作为既有野生稻分布,又有适宜的自然环境,还有长期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它的水稻栽培史当不会晚于长江流域。”[16]多年以后,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甚为盛行之际,裴安平先生在1997年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又重申了这一观点[l7]。裴先生正是“长江中游说”的主要考古学证据彭头山遗址的主持发掘者,他却不主张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说,而是力主起源于华南说,这种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甚为难得。
(2)起源于云贵高原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特别是农学界)主张稻作起源于云贵高原。如日本学者渡部忠世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云南的椭圆形地区[l8]。菲律宾学者张德慈也认为
“可能系自尼泊尔-阿萨姆-云南地区经由云南引入黄河流域,且自越南经由海路引入长江下游盆地”[l9]。中国的学者则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境线内,多主张起源于云南或云贵高原。如农学家柳子明认为:“根据云南、西江流域、长江流域、海南岛、台湾省等广泛地区都分布有野生稻的事实和文献记录,可能说明起源于云贵高原的稻种沿着西江、长江及其发源于云贵高原的河流顺流而下,分布于其流域或平原地区各处。”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农学家游修龄,考古学家汪宁生、李昆声诸位先生。他们认为水稻起源于云南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云南的植物种类多达一万五千种,约占全国的一半,有“植物王国”之称。云南的稻种现有三千多个品种。稻谷种植的垂直分布从海拔40米直到2600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的特点,云南现代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云南的现代普通野生稻,因而云南现代栽培稻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20]。
(3)起源于长江下游
主张此说的有农史学家闵宗殿先生。他在1979年就根据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认为中国的栽培稻起源于长江下游,“以江苏、浙江为中心而向外传播”[21]。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22]。他将1980年以前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水稻遗存,按年代早晚和分布地域联系起来进行考察,从而勾画出中国栽培稻发展的一个大概轮廓:“它们很像是从一个中心出发,像波浪一样地逐渐向周围扩展开来。由于河姆渡第四层的年代最早,稻谷又最丰富,它所在的杭州湾及其附近自然是最有条件被当作起源中心看待的。接着的第一个波浪到达长江三角洲的近海―侧,即马家浜文化期所代表的范围,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3700年之间。第二个波浪沿长江向西发展,直达两湖盆地,就是阴阳营期和大溪文化分布的范围,年代约在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900年左右。第三个波浪是在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100年左右发生的,长江下游和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两湖盆地的屈家岭文化、北江流域的石峡文化,以及分布于黄淮平原、江汉平原和长江以南许多地区的属于龙山文化时代诸文化的范围之内,都已有了水稻的种植。”赞同这一观点的还有考古学家杨式挺先生,他在《从考古发现试探我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变及其传播》[23]一文中,批驳了起源于云贵高原说和起源于华南说之后指出:“从长江流域古今野生稻的存在、栽培水稻生活的自然条件、考古发现的稻谷遗迹,以及我国古籍的有关记载,完全可以认定,长江流域,特别是下游的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栽培稻的一个起源区。”
(4)起源于长江中游
当湖南省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左右在当时是年代最早的稻谷遗存之后,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的假说就盛行一时。主张这一假说的有卫斯、向安强等中青年学者,也有刘志一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他们都有长篇论文论述长江中游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24]|。除了彭头山遗址的发现之外,90年代初期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又发现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也成了这一假说的有利证据。
(5)起源于黄河下游
持这一假说的是李江浙先生。他在《大费育稻考》[25]一文中,根据《史记夏本纪》中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的记载,认为益是种稻技术的传播者。又根据《史记秦本纪》考证益即伯翳,又作大费,又考证“费”是“”字的变形,也就是野生稻,因此认为大费及其先人是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的创始人。他还考证大费先人所居住的鲁南、鲁西、苏北等地都是卑湿多水之地,是野生稻生长之地。结合江苏省连云港市二涧村遗址发现过距今7885年±480年的稻谷遗存,认为“中国稻作的创始人是秦之先人大费,发源地是其族的居住地,即今鲁南、苏北和山东、河南、河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时问大约至少距今七千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