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扒皮,古法_逐汉 - 海棠小屋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扒皮,古法(2 / 2)

以造纸为主制笔为辅谋数百年的张家,更以书法传家,不论男女老幼都有一手好笔法。

嫁进张家的媳妇,即便小时候没底子,也很快会练出一手好笔法,纯属环境熏陶出来的,有张楚这样的书法奇才诞生当真毫不奇怪。

稍微有些常识的华夏人,都知道造纸术是华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更知道是东汉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既然蔡伦是东汉人,那么造纸术此时必然早已存在,张楚造纸真有出路吗?

幼时,张楚每年都要在爷爷带领下祭祀祖师爷蔡伦,自然也对此也一清二楚,而作为历史系毕业生,张楚知道的甚至比爷爷更为详细。

纸这种东西,其实早在蔡伦之前就已存在,并非蔡伦发明了纸或者造纸术,不过蔡伦的确主持改进了造纸工艺,之后流传数千年的造纸工艺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蔡伦改进造纸术是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这个年号张楚记得很清楚,毕竟家里就供着这位祖师爷,逢年过节都得烧香祭拜。

元兴元年到中平四年,其间已有数十年之久,但张楚知道自己造出来的纸张依然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

纸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神秘东西,洛阳南市的店铺中恐怕就有不少纸张出售,但名字同样是纸,内里却大不相同。

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虽已意识到树皮纤维可以加以利用,但造纸主要原料依然是破麻布、麻绳之类麻制品,取用的是其中的麻纤维。

与他之前的纸张相比堪称光滑,不过这种麻纸依然表面粗糙不利书写,且韧性不佳易被撕裂,以至于其后百余年,竹简、缣帛依然是书写的主流材料,数百年后麻纸更是几乎被彻底取代。

而张楚要造的纸,不是时下大量使用麻料的麻纸,而是因地制宜使用构树皮造纸,这是种比麻纸更优越的皮纸。

如果张楚不曾在广安里造纸,按照历史原本的发展轨迹,大概几十年后,齐鲁地区会有一种以桑皮为主原料的“左伯纸”问世。

左伯纸受世人追捧,为魏晋文人三宝之一,甚至风靡到世人提起纸张只知左伯而不知蔡侯的地步,足见皮纸相对于麻纸优势多么巨大。

蔡伦改进造纸术到左伯纸出现,古法造纸才算是到了小成阶段,竹简、帛书也从此之后开始被大范围取代。

而且张楚掌握的造纸工艺,恐怕比同为皮纸的左伯纸工艺还要精湛,实在没有赚不到钱的道理。

宋季等人忙于剥树皮,身子极弱的张楚没有上手,他只是在山林间到处转悠,累了就坐下歇息,寻找制造纸浆所要用到的其他辅料。

之后每日他都在到处溜达,时不时采摘几枝花草带回家,悄悄插在小娘子头上,搞得小娘子整日羞答答,至于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自然也很快得手。日子一天天悠闲的很,宛如南宋偏安小官人一般风流。

一转眼十几天已经过去,张楚眼见营地的构皮和其他材料已经堆积出一座小山,作为第一批造纸的原料已经绰绰有余。

便吩咐宋季带人将已经晾干的一捆捆构皮,扔进水流舒缓的浅滩。

这命令一下让众人炸了锅。

“主家,没搞错?好不容易晾干的树皮,要扔进河里?”

郭仲实在没法接受,这简直是在破坏他的劳动成果。

宋季本就青黑的脸闻言更黑了:“当初直接扔进河里不就好了!”

张楚没有过多解释,只是转身拿起两卷树皮扔进河里,大家见张楚不是开玩笑,虽然不明白,也只能照做。

要是他们知道,这些好不容易晒干的树皮,在河水里泡上几天捞出来之后,经过其他处理,还他娘的得来回扔进河里泡好几遍,不知道会是何想法。

想赚钱哪那么容易,不费工夫可不行,古法造纸,细分起来能分出六七十道工序,而把这些晾干的树皮扔进河水浸泡,则是第一个重要技术步骤,在张家被叫做沉塘浸料。这些晒干后已极为坚硬的树皮,被流水彻底泡软,大概要小十天功夫。

将树皮扔进河水之后,大家纷纷回到营地拿起砍刀麻绳,准备再度上山剥树皮,积极性没得说。

除了那只小肥羊外,众人最近也没见别的荤腥,但一天三顿饭的待遇依然让众人士气高涨。

一天三顿呐,这是大户人家才有的待遇!

不过这一次,张楚叫住了他们。

趁着这几天第一批树皮沉塘、其他树皮晾晒的功夫,要进行一番工程建设,制造后续造纸要用的简易设备。

煮料池、石舂、打浆槽、抄纸池、火墙等等,缺一不可。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